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1984年7月初的某天,我国驻阿拉伯也门大使馆接到国内指示,要求使馆代表中国政府向巴解战士赠送一批紧急援助物资。使馆领导当即召开会议研究和制订部署,并决定由管子怀代办立即约见巴解驻也代表,商谈向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送物品的时间。
巴勒斯坦人民为民族解放而战斗了多年。1964年5月,流落在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人的代表聚会耶路撒冷,召开第一次全国委员会,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会议决定该组织总部设在突尼斯。
1958年,身在埃及的阿拉法特为了对抗以色列,成立了名叫“法塔赫”的组织。到了1964年,巴解组织成立,法塔赫作为重要成员,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此之前,巴勒斯坦有8支游击队,其中最大的、人数最多的一支当属由亚西尔·阿拉法特出任司令的“法塔赫”(FATEH)。这支游击队人数最多时高达7000人,他们先后驻扎在叙利亚、黎巴嫩与约旦。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遭巴勒斯坦人枪击为借口,对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发动了大规模入侵,巴游击队为此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顽强抵抗,于8月底携带轻武器撤出贝鲁特。部队此后分驻在8个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也门便是其中之一。
1983年12月20日,驻扎在黎巴嫩北部贝卡河谷地区的“法塔赫”游击队又有2000多人撤至阿拉伯也门,驻扎在也门首都萨那以南40公里的萨布拉地区。这支部队当时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偏偏粮食与肉类告急,急需外界给予紧急援助。
1984年,阿拉法特第四次访华,与我国领导人邓小平见面。
为此,阿拉法特于1984年5月5日至7日率团访华,会见了我国领导人邓小平与李先念等。在这次访问后,我国政府决定向巴勒斯坦解放战士提供紧急援助。
中央给也门使馆下达紧急援助巴解战士指示时,我正在我国驻阿拉伯也门大使馆工作,任主管礼宾事务的二等秘书。由于大使已奉调回国,新大使尚未到任,由管子怀参赞(管以后曾任我驻阿曼、科威特大使)担任临时代办。
当时国内提供紧急援助的物资是一批数量可观的大米、白面与牛肉罐头,由中国“黄浦”号货轮运到也门港口荷台达后,由使馆转交。7月底,“黄浦”号货轮抵达荷台达港口。荷台达港务局当即给使馆送来了提货单,要求大使馆立即着手处理这批送给巴解战士的大宗货物。
使馆开会决定,由管子怀代办,商务参赞王开森,新华社记者符卫建、吴文芳与我到“萨布拉”兵营送交提货单。
8月初的一天,巴解驻也办事处来电话,欢迎中国代办次日上午到萨布拉兵营。那天上午,巴解司令部联络官驾车来到使馆接我们,约上午9时到达兵营,在路途中大家有说有笑,感到异常亲切。
当我们的汽车行驶到距兵营3公里时,巴解部队的一位参谋长早已在马路旁等候我们。随后,他陪管代办乘车一同到军队驻地。当汽车快到营地时,只见上千名巴解战士已经站在马路旁热烈欢迎,他们头戴红色贝雷帽,身穿绿色军装,手持冲锋枪,显得十分威武雄壮。他们还不时地呼喊口号,口号声汇成一股巨大的震撼人心的声浪,在山谷中回响。
我们到达军营门口随即下了车,穿过热烈欢呼的人群,来到军队驻地广场。广场上临时搭起了检阅台,军队司令、政委大步上前同管代办握手、拥抱。这时,巴解战士不断地呼喊着“中巴友谊万岁”等口号,声浪此起彼伏,场面十分热烈感人。
在欢呼声中,司令邀管代办在主席台就坐,司令、政委左右陪同。我们随行人员也都被邀请坐在检阅台上。
欢迎仪式开始后,司令、政委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时,鼓掌声、欢呼声、口号声不断地从会场四周传来。管代办讲话时,气氛更加热烈。
管子怀
管是外交学院英语系的高材生,以后留学埃及。他分别用中、阿、英文致词,战士们不用翻译便能听懂他的讲话,这时气氛更为热烈,把欢迎仪式推向了高潮。
接着,管代办代表中国政府向司令员递交赠送物品的清单。巴解战士个个笑逐颜开,随后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巴解司令讲话中感谢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对他们的支持,并指出中国是最先同巴解抵抗运动建立关系,并向他们提供援助的国家。谈到这里,他情绪异常激动地宣告:“中国大使馆这次送来的大米、白面、牛肉罐头够2000名战士吃一年。”司令讲话声刚落,战士们全都站起来向天空鸣枪欢呼,不少战士还跳了起来。不是亲身经历这种动人场面,任何人都难以体会到这种炽热的情感。
巴解组织女战士
双方讲话后,2000多名战士列队接受检阅,阅兵时出现了一队女兵方阵,带队的是一位女营长。女战士都20岁出头,青春的脸庞上露出了朝气、英气和威武之气,使人为之动容。
阅兵后,战士们还为我们进行了实弹演习。他们动作干练,枪法准确,使我们大饱眼福。随后,我们参观了战士营房、俱乐部等设施,最后参观了野战医院并看了战士的演出。这些演出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都充满了浓郁的阿拉伯情调,优美的旋律至今仿佛仍在耳边回响。
中午,我们还同巴解战士一起会餐,共吃烤羊肉、手抓饭。他们的坦诚真挚、热情好客,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下午3时半,我们离开兵营要返回使馆时,巴解战士们个个流露出了依依不舍的表情,兵营全体军官与士兵列队为我们送行。在我们车经过时,战士们都用持枪大礼目送我们离去。那种场面刻骨铭心,永记不忘。
- END -
出处 | 《总统请来的客人》(2003年1月出版)
本文作者 | 张国强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