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董先生举起手握住水杯,拿起来,拧开瓶盖,喝水,再放下水杯……这个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动作,在他的身上发生,令在场医护惊叹、喜悦!要知道,38岁的董先生因为车祸导致颈椎错位,已瘫痪4年。
“从不能拿水杯,到如今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念拿起水杯、喝水,他能做到这一切,是受益于脑机接口技术的最新进展。”今天(12月6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毛颖教授在脑机接口协会(BCI)、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世界脑机接口联合会议上公布了这一喜人进展。
此前,博睿康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洪波教授团队合作研发脑机接口产品NEO,并于今年11月在华山医院完成全国第三例、上海第一例临床试验植入手术。这也是全国首例使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线高频信号分析”技术完成电极植入精准定位的手术。
业界热烈评论,脑机接口的开机,开启的不仅是患者“新生”,也可能开启脑研究的新天地——请回答,大脑!
用时仅一小时40分钟,手术更快了!
据介绍,NEO的研发和型式检验均在上海完成,今年8月成为我国首款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脑机接口产品。董先生在华山医院接受的这台手术,正是这款产品进入特别审查程序后的首例人体植入手术。
那么,董先生的右手到底是如何动起来的?毛颖解析,“玄机”之一是董先生右手佩戴的气囊手套,它其实是脑机接口的体外装置部分。
脑机接口,简单说,就是通过设备捕捉大脑内部的电活动,再创建一种直接通信路径,使信号把大脑跟计算机连起来,实现“意念控制计算机”。
简单回顾一下这台神奇的手术: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团队将一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体内机嵌入患者的颅骨外,采集到患者大脑中感觉运动区域的神经信号。这款脑机接口系统不仅依赖植入人体的芯片,还配有一套体外装置,其中就包括这副手套,患者可通过脑电信号控制手套、完成抓握等动作。这也就实现了人们俗称的用“意念”实现喝水的场景。
相比之前的两例手术,此次在华山医院进行的手术,为时仅一小时40分钟,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对此,毛颖表示,任何手术过程都有从陌生到熟悉的阶段,华山医院团队在前期经验基础上有所改善,还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比如,首次使用自主研发的电极植入精准定位系统,只花了3.3分钟,就准确定位脑表面功能区域,由此大幅减少同类手术时间,并降低风险。
“还有更多技术正在完善、推进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手术还会更精准、更微创,耗时更少。”毛颖说。
给无望以希望,谨慎推进更多应用场景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董先生还在康复训练中,他的康复进程顺利。
“有些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可以相信其功能将获得更好的恢复。”毛颖直言,这个病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直接看到脑机接口的临床前景,“原本的科幻场景,如今在病人身上看到了初步效果;一个原本临床难解的问题,如今在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找到了新答案。”毛颖说,给无望以希望,这正是医学科技的深远意义。
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看,远隔大洋,中美两国科学家几乎同时实现了这一看似科幻的技术突破。在马斯克脑机技术新闻刷屏之时,中国版脑机接口从北京到上海,一步步朝着现实应用场景迈进。
“脑机接口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与此同时,这一技术迫切需要一个落点。站在医生的角度,我们希望它在临床上真正帮助到病人。”毛颖强调,前沿技术的推进,在临床上将归于对大脑的深入理解。目前,脑机接口临床应用基于严格的伦理之上开展,至于将来这一技术能发展到哪个阶段,目前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因此,华山医院团队接下来依然会坚持谨慎的态度、推进更多应用场景,开启第二阶段研究。
毛颖同时谈到,在推进这一前沿技术的过程中,已实现跨学科团队、产研医等创新生态链上的更多互动。对此,上海有很好的基础,也形成了很多新的创新生态、产业集群,涉及生物材料、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材料学等学科,“跨界”集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脑机接口。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专家,毛颖对由此开启的更多脑研究也颇为期待,包括其对阿尔茨海默症、痴呆症等老年退行性疾病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实现对大脑神经的全部修复,特别是在神经功能损伤方面,我们只是走出一小步。我们还在等待,通过观察病人的情况,提供神经科学重塑、大脑深部更多的‘应答’。”
作者:唐闻佳
文:唐闻佳图:唐闻佳编辑:张菲垭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