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在线】
泸州观察 郭慧琳
12月6日一早,马涛正带着3名徒弟在盐源县人民医院血液内分泌科病区内查房,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查房期间,遇上知识点马涛还会突然发问,让3名徒弟现场解题。马涛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师,今年1月,马涛派送到盐源县人民医院进行对口帮扶。在这近一年的医疗“传帮带”对口帮扶的日子里,一名年过六旬的老者让马涛印象深刻,在他看来,说得上是自己在援彝工作中的一抹亮色。
这名六老者徐爷爷是名淋巴瘤患者,就在前不久,徐爷爷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免疫药物靶向治疗,病情完全缓解,目前已经回家休养。
马涛为患者做骨髓穿刺。受访者供图
六旬淋巴瘤患者“出谋划策”历经7个月治疗疾病完全缓解
据马涛介绍,2020年,徐爷爷出现脾脏增大,虽然经过多番检查,但由于身体没有明显病症,徐爷爷便未过多在意。今年1月,徐爷爷被确诊为淋巴瘤,却没有进一步治疗。今年4月,肿大的脾脏已经影响到徐爷爷的日常生活,让其苦不堪言,才到盐源县人民医院就医。徐爷爷在该医院原本只进行了输血,但在马涛翻阅患者病历时,发现了徐爷爷的治疗手段只治标不治本。“输血只能短暂性缓解患者的症状,患者血常规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仅一至两个月时间,后期还需陆续输血来维持。”马涛说。
“从第一次的检查报告看到,徐爷爷的血红蛋白指标已经低至50g/L,正常来说,人体的血红蛋白指标应在120g/L以上,徐爷爷是典型的贫血。”马涛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徐爷爷的模样,说着,“徐爷爷前来就医时面色较苍白,多走会儿路就会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症状,整个人看起来没什么精气神。尤其是在徐爷爷的腹部,肉眼可见是鼓胀的,徒手也能摸到脾脏在腹部隆起的弧度。”
经过初步预判,马涛赶紧与徐爷爷的儿子联系,让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结果发现,徐爷爷的淋巴瘤细胞已经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其骨髓“定居”了,用马涛的话来说,就是淋巴瘤已经侵犯到骨髓。
马涛带着3名徒弟,一边为徐爷爷的诊疗方案“出谋划策”,一边给他们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徐徐爷爷完成第8次化疗后,其脾脏完全恢复了正常大小,血常规指标也稳定在标准值上。马涛表示,为防止患者淋巴瘤复发的可能,每三个月都要到盐源县人民医院复诊。“今年结束我就要回到泸州,但目前来说,3名徒弟对患者的病情了如指掌,已经能为其完成复诊和后期用药等。”马涛说。
签署“师带徒”协议“新手”成为新设科室“顶梁柱”
据了解,这3名徒弟是马涛刚到盐源县人民医院时就与其签署了“师带徒“协议,马涛表示,血液内分泌科是盐源县人民医院才设立的科室,科室医务人员的基础知识是实践能力相对薄弱。4人经过一段时间打磨后,马涛决定“0帧起步”,从基础知识开始进行培训,经过近一年的“传帮带”,马涛的3名徒弟在科室里已经能独当一面。也就是说,遇到当地有血液疾病患者,不出远门也能得到先进的诊疗服务和对疾病精准的判断。
此次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有3名医生到盐源县人民医院进行医疗“传帮带”对口帮扶工作,在人才队伍建设、科室管理等“软件”设施方面下足了功夫。从人才培育来说,带着该医院医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带教计划,通过讲座、门诊会诊指导、住院诊疗指导、疑难病例讨论等,提升该医院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经验。
在科室管理中,聚焦于医生对病历的书写和点评,这一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是对医生和患者的保护,精确的病历能让减少医生误诊,且一眼了然患者病情。用马涛的话来说医疗“传帮带”对口帮扶并非阶段性的,接下来还将持续关注3名徒弟的成长,对其传授先进的医学理念、解答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同时,持续跟进重点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恢复情况。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