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老兵”,得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内心的激动与自豪不言而喻。这一消息的背后,不仅是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可,更是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肯定。
图说:春节成功申遗 新华社图
春节,作为中国最为盛大的节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庆,它早已渗透进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民族情感的表达。春节的意义远超“过年”二字,它是对农耕文明的传承,是中国人对团圆、幸福和新生活的美好祈愿。在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每一个游子都会尽力赶回家中,哪怕路途遥远,哪怕身在海外,春节对他们来说,永远是“回家”的召唤。
然而,春节的传统传承意义远不止于此。从一个家族的团圆,到整个社会的共庆,春节蕴含的社会意义异常深远。祭祖、穿新衣、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发压岁钱,这些看似简单的习俗,实际上是对祖先的尊敬,对家庭和睦的渴望,对社会和谐的追求。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着中国人对家庭、对社会的深刻理解与期许。而年夜饭,作为春节最具象征性的部分,更是让每个人感受到团聚的力量。在一桌丰盛的佳肴背后,是亲情的凝聚、是文化的延续,更是对未来的祝福。
图说:春节是“回家”的召唤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
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符号,而是在时代的车轮下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活文化。特别是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春节这一传统节庆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实践,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融合。尽管上海在快速迈向全球化、国际化,但春节的年俗在这里并没有被遗弃或弱化,反而得到了创新与升华。以豫园灯会为例,传统的民俗文化与现代的高科技声光电展示相结合,让年轻人也能够在这种现代感十足的氛围中感受到春节的文化韵味。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验。
春节的申遗成功,不仅仅是全世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尊重与认可,它更意味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春节不仅仅是中国的节日,它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庆祝的文化节日。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到纽约的中国城,春节的身影早已跨越了国界和文化的藩篱,成为全球华人甚至非华人共同的文化盛事。这些年我参与文旅部主办的“欢乐春节”活动,深切感受到春节对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激发,它让海外的华人群体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根,让世界更多的人感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图说:豫园灯会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
而在这一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年轻一代对春节新风尚的热衷和推崇。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传统春节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呈现出了许多新面貌。许多年轻人开始重新拾起传统的服饰,唐装、宋服等成为春节期间街头的新风景线。特别是在上海,年轻人穿上新中式服装,走进博物馆观看春节展览,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茶文化的复兴也是这一代年轻人春节新风尚的缩影。宋式点茶、围炉煮茶、清新淡雅的茶艺文化,正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接受并喜爱,成为春节期间一种新兴的文化活动。
春节的申遗成功,也为这些文化创新和变革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支持。它不仅让全球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年轻一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节庆活动,发展成为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社会融合的重要载体。
因此,春节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已经成为全球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它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未来文化创新的启示。年轻一代的加入和创新,不仅为春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春节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高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