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张掖抽蓄项目:心怀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中国

“张掖抽水蓄能电站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境内,上水库位于黑河左岸的盘道山顶上,下水库位于黑河出山口左岸坡洪积扇与阶地的接触带上,设计年发电量16.3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85.6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7.6万吨”,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张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部工程管理部主任赵杰介绍,“电站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共安装4台单机容量35万千瓦的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

项目在规划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部署及绿色施工要求,制定绿色施工方案,推动绿色施工、绿色建造,每一步都精心权衡建设与保护的关系,让项目从规划到施工,处处彰显着对大自然的敬畏,让绿色成为这里最鲜明的底色。

生态保护红线守护自然的生命之线

走进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张掖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区建设现场,电动重型卡车穿梭不息,挖掘机、装载机不停作业,大坝的坝基开挖和库盆开挖施工正在有序推进。上库区整个坝轴线长约2千米,从高空俯瞰,它是一个形状规则的五边形,周围被绿色的护栏网围了起来,同样也形成了一个形状规则的五边形,巧妙地镶嵌在盘道山山顶,与周边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盘道山位于祁连山北麓,随着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这里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多,雪豹、马鹿、岩羊等常有出没。考虑到施工中野生动物的安全问题,项目科学规划构建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廊道和缓冲区,自项目开工,便在施工区外围划定了长达3千米的生态红线,并用护栏网围起形成封闭的保护区,将整个施工区与周边的野生动物活动区域隔离开来,有效阻挡野生动物进入施工区,也防止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对敏感生态区域的干扰。同时还建立了长期有效的生态监测机制,确保及时了解生态变化,根据情况适时采取保护和改善措施。

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恢复的有机融合

在项目规划的初始阶段,便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生态环境评估工作。针对电站建设区域内的动植物种类、栖息地状况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分析,并依此制定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力求将生态影响降至最低。

“施工期间,难免会对土地、公路等场地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待项目竣工后,我们会把堆存的表土拉回,用于复垦,同时种上草皮,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张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部质量环保部主任李律表示。

发现了一处颇具规模的表土堆存场。经询问工作人员,方才知晓这堆土别有深意。原来,这正是工作人员用心收集而来的施工现场的表层土,总量约30万方,保存了整个工区和生活营地原始地貌30公分厚的表土。在项目完工后,这些表土将被拉回并种上草皮,为复垦复绿工作发挥关键作用,最大程度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恢复的有机融合。

让水资源在工程建设中实现循环利用

张掖抽水蓄能电站上库施工区及生活区共配备3套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能力分别为24、32、81立方米/天,总处理能力可达137立方米/天。

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项目管理团队流行着“节能减排是原则,绿色循环须牢记”的口号。生活营地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用于工地降尘洒水和绿植浇灌。砂拌系统设置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施工废水,处理后的水也用于工地降尘洒水和循环利用,3套污水处理设施全天候运行,实现生活生产污水处理零排放。

按以往工程施工惯例,岩层渗出水常被当作废水排放,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在张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工地,岩层渗出的“矿泉水”成为施工区珍贵水源。因上库库区地势高且无公共水源,施工用水紧张。项目部精心制定方案,借助排水系统和流水槽,将页岩流出的山泉水汇聚到集水池,沉淀处理后用高扬程水泵供上库大坝施工。相比传统打井给水,此举大幅降低施工成本。“取之于山,回馈于山”,天然“矿泉水”用作施工用水,保护库盆周边植被,减少施工扬尘,改善上库区施工场地环境,为其他隧道工程施工节水提供经验。

抓好宣传学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为使施工人员深刻领悟生态环保理念,项目部依据甘肃省生态保护管理条例定期开展宣传学习活动,严禁施工作业人员捕杀、捕猎野生动物,并组织施工作业人员参加环保教育培训,让其明确项目施工中生态环境的风险点与控制点。通过教育培训、制度管理及施工过程中的监控监管,全力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抽水蓄能电站属于生态环境友好型工程,能有效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消纳利用,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据项目部工程管理部主任赵杰介绍:“张掖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可承担系统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功能,是未来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的调节器和稳定器,有助于河西走廊地区新能源的消纳。”

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在这里建设与保护并不冲突,良性互动与合理循环同步实现,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让项目如矫健之驹快速推进,同时也让生态保护如坚实之盾有效实施,绘就一幅经济与生态共赢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