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岜团村的鼓楼里,众多村民围坐在火塘旁。一位老人站在前方,说着押韵的侗语,像吟诵诗歌般,将法律知识用“侗款”形式缓缓道来。
吴德光在岜团村鼓楼讲款普法。
说到触动人心之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齐声应和,右手紧握成拳,高高举起,以示共鸣。
老人今年77岁,穿着蓝黑色侗服,帽子一端向上扬起,讲起款来铿锵有力,不怒自威。他就是岜团村的老款师吴德光。
桂湘黔地区的侗族,历史上曾有一种独特的自治组织,名为“侗款”。它不仅是联盟的象征,更是法约的载体,承载着古老而深邃的智慧。
“开款啰!”吴德光说,童年时,每当听见这样的呼喊,他和小伙伴们拔腿就奔向寨里的鼓楼。鼓楼里,“款师”站在高处,德高望重的老者端坐前排,犯错之人在村民的注视下被围于中央。曾有一村民因下田偷禾花鲤而触犯款约,“款师”当场宣布对其罚款,并将他家的鱼肉拿出来让村民共享。
说到“侗款”对村民的约束力,吴德光开心地笑了。
款约如山,铁律无情。在“侗款”的约束下,村寨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些令村民敬畏的款约,被镌刻在岜团村基庙山山顶的石碑之上,成为永恒的见证。
岜团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主任王凌,向记者介绍款约内容。
26块石碑,整齐地围成圆弧形,上面以汉字记录着侗音,传递着古老的信息。碑文分为三部分:六面威规,旨在教育村民遵守风俗道德;六面阳规,针对轻罪施以惩戒;六面阴规,则是对重罪实施严酷制裁。
山顶石碑上,刻着款约。
上千年来,“侗款”不断发展壮大,涵盖了族规、社会治安、民事刑事等诸多领域,构成了一套侗族古老的“习惯法”。
吴德光曾是位军人,复员后在家乡担任过文书职务,后又进入乡镇工作。相较于同村人,他接触到了更多法律知识,并深刻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吴德光仔细修改讲款内容。
随着全民普法活动的不断深入,法治的阳光也洒向了偏远的山乡侗寨。走村串寨,讲款普法,成为吴德光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侗族地区制订并实施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规民约”,内容多依据传统“款约”制定。吴德光发现,部分“款约”的内容与现代法律存在冲突。在法规部门的指导下,他与村民们对“村规民约”进行了完善。
2004年退休后,吴德光回到村寨,全身心投入到普法工作中,正式成为村寨里的专职普法“款师”。
十多年前,一场大火席卷山林。按照“旧款约”,烧寨烧林是重罪之一,“有财财去顶,无财莫想生”。
“这事交给公安去处理。”吴德光说,在潜移默化中,村民们早已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
不少游客到岜团村参观风雨桥,了解侗族款文化。
法治,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岜团村民风质朴、村风和谐,还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来村里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村寨保留的神秘“款文化”,也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法,不能没有基层的声音。
2020年7月,三江侗族自治县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也是目前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中惟一的民族自治县。作为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三江确定了13个立法信息采集点,岜团村就是其中之一。
三江成为“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3个月后,岜团村热闹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在岜团村召开。这是吴德光第一次参与全国立法征求意见活动。
吴德光介绍征求意见时的场景。
“野猪危害大,要被保护吗?”“玉米都被野生动物吃了,能不能有补偿?”征求意见时,村民们纷纷主动发言。
岜团村位于大山深处,他们的声音真的传到了北京。
“我们这深山里的声音,真的会传到北京?”刚开始,吴德光和村民们还真的不太敢相信。
2022年12月30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因保护野生动物而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或者其他财产损失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2023年6月起,野猪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调出。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一句口号,在边远的侗乡村寨,我们也能看到那束光。”看到乡亲们提的那些建议有了回应,吴德光和村民们开心极了。
原汁原味的群众意见建议,被直接反馈到全国人大,使得群众在村寨就能参与到国家立法大事之中。4年来,三江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征集意见建议共4633条,有218条获国家及地方72部法律法规采纳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