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麒麟灯 燃动非遗新力量

人民网 彭茜

“执戟悬鞭,大战麒麟!”11月30日,又一个周六,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罗城古镇船形街的古戏楼前,罗城麒麟灯非遗展示专场演出准时开始。20多个小朋友身着华丽的演出服装,在《将军令》《水龙呤》等传统川剧曲牌中,演绎了“麒麟送子”的传奇故事。天将的威猛雄武、土地公的善良滑稽、仙童的活泼顽皮、风女的婀娜多姿,无不精彩生动、活灵活现。

图片

古戏楼前,罗城麒麟灯正在展演。人民网 彭茜摄

罗城麒麟灯是集舞蹈、音乐、武术、美术于一体的民间灯舞,是清朝初年因“湖广填四川”客家人迁徙至西南地区带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入川两百年间,罗城麒麟灯与当地的风土习俗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并自成一派,2006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年前,罗城麒麟灯迎来人才、资金、场地等传承发展难题;3年后,这项古老非遗重新焕发生机。这背后,是地方非遗保护传承的生动缩影。

“麒麟”薪火传

“师父好!”“师父,我来了!”每天放学吃过晚饭后,孩子们就会陆续涌入罗城古镇的蔡氏武馆,他们当中最小的只有4岁,大的十几岁。孩子们口中的师父,是罗城麒麟灯市级非遗传承人张鸿桀,他也是赵门蔡氏武术县级非遗传承人。

图片

张鸿桀给弟子指导表演动作。人民网 彭茜摄

张鸿桀介绍,罗城麒麟灯起源于一个美好的传说——七仙女被王母强行带回天宫后生下一子,董永强压悲愤,一心苦读,最终高中状元。玉帝闻讯后,派一名天将护送董永的儿子乘坐麒麟下凡来到长安,在会仙桥将其子送与董永。这就是民间“麒麟送子”的来历。

罗城古镇地处山区,尚武之风浓厚,带有武术元素、借鉴了川剧表演形式的麒麟灯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然而,因种种原因,表演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张鸿桀的大师兄李忠烈出资重建演出队伍,才让麒麟灯得以延续和传承。

2016年,在师兄们的大力支持下,张鸿桀成立了蔡氏武馆。4年后,大师兄李忠烈把罗城麒麟灯传承的光荣任务交给了他。“我们武馆有400平方米的训练场地,每天孩子们放学后会来这里学习一个半小时,周末以及寒暑假是白天练习,每天3个小时。”张鸿桀说,因为来拜师学艺的都是小学、初中的学生,还有一些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所以他的授课风格一贯是循序渐进,让孩子们慢慢地接受喜欢上武术和麒麟灯,并且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

让非遗走出历史、走进当下、走向未来,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创新,是必须的。”作为两项非遗传承人,张鸿桀深知,新的时代,要想让非遗得以延续和发展,就得坚持守正创新,让老树发出新芽。

“比如,我们会不断地改进麒麟灯的舞蹈及武术动作的编排,让它有更好的视觉呈现效果。另外,之前演出过程是没有解说的,后来我们分章节把解说加了进去,这样,观众会更容易理解整个故事。”张鸿桀回忆,2年前,他专门从广东邀请来3位表演醒狮的师傅给他们上了1个月的课,“就是想把广东醒狮的表演形态融入麒麟灯,让麒麟舞起来更加活灵活现,动作更加精彩。”

推动罗城麒麟灯活态传承,表演形式与时俱进之外,关键的问题是要“有人演”,这仅靠蔡氏武馆自主招生远远不够。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蔡氏武馆顺利对接镇内幼儿园和中学,将独创的武术健身操在学校进行推广;同时,把麒麟灯和武术融入学生培养体系,将非遗纳入学校的特色课程,通过传承人对学生的现场教学、指导、排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集非遗传承、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创新模式。

图片

麒麟灯走进校园,学生在练习表演技巧。犍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8岁的敖梦洋就是在“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中,被张鸿桀发掘到的好苗子。“可能是我们孩子从小就学习中国舞的原因吧,当时张师傅觉得她底子比较好,就跟我联系,说想让孩子学习麒麟灯。我和她爸爸商量了一下,就同意了。”敖梦洋的母亲彭小丽说,敖梦洋自前年3月开始学习麒麟灯,已经学了快3年了。

“打拳和舞刀比较难,因为有很多身法,师父要教很久,我们才能理解,才能做对。”日复一日的练习,并没有让敖梦洋感觉辛苦,反而因每天都能见到很多小伙伴而感到开心。女儿收获的成长也让彭小丽倍感欣慰,“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了,也学会了坚持。”

这几年,犍为县不断健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推荐和管理机制,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资金扶持、荣誉表彰等,鼓励他们开展传习活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就在今年11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的四川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团体)推荐人选名单中,就有罗城麒麟灯传承人张鸿桀。

“很感动!从市级非遗传承人变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我觉得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自己大半辈子坚持做的事情被看到了。当然,也感到多了些担子和压力,更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张鸿桀感慨道,自己已经53岁了,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罗城麒麟灯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还有个重要任务,找到最为合适的下一代传承人。”

图片

龙雪睿(一排中)和师弟师妹们在练习武术招式。人民网 彭茜摄

在张鸿桀心目中,其实已经有了初步的人选——龙雪睿。今年13岁的龙雪睿自4岁起就跟随张鸿桀学习武术,6岁接触麒麟灯,从童女演到仙女再到将军,无论是刀枪剑戟,还是舞蹈表演,都学有所成。

张鸿桀最为看重的是龙雪睿身上的那股韧劲和责任心。“她刚来的时候很瘦弱,底子不是很好,但是她很认真、刻苦,从不偷懒,别的小朋友在休息的时候,她还一个劲地练习动作,磕了碰了也从不喊疼。”因为龙雪睿家住得远,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张鸿桀和妻子都会把她接来自己家住,方便她去武馆上课,就这样坚持了快10个年头。

“我很感激师父、师娘,把我当女儿一样对待。下一个10年、下下个10年,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将来把罗城麒麟灯演到全国各地、演到全世界去!”龙雪睿青涩的脸庞上,目光坚定。

古镇焕新生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罗城古镇坐落于山顶,建筑布局独特,青石板路和被称为“凉厅子”的沿街长廊与传统民居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船形街,有“山顶一只船,云中一把梭”的美誉。每逢春节,古镇都会耍麒麟灯欢庆佳节,寓意吉祥幸福。

图片

俯瞰罗城古镇。犍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虽然罗城麒麟灯很早就是省级非遗了,然而一个现实问题是,它在乐山市以外的地方缺乏知名度和吸引力。”罗城镇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服务站工作人员黄嘉怡介绍,2021年,在犍为县政府的支持下,镇上争取到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专项经费,在船形街古戏楼常态化开展传统民俗、川剧、本土非遗等群众性文化演出。这样一来,既保障了罗城麒麟灯传承发展的基本资金和场地需求,也借助非遗展演,让古镇旅游品质进一步提升,给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黄嘉怡说,罗城麒麟灯与赵门蔡氏武术被称为“罗城双绝”,考虑到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将它们放在一起展演。文化演出每周一次,时间固定在周六上午,演出内容一周一轮换。为打造罗城文化名片,当地还结合特色美食、传统节庆,策划举办了“罗城闹元宵”“柑橘文旅节”“羊肉汤文化节”等民俗文化活动。“游客来到这里可以逛古镇、赏非遗、吃美食,沉浸式体验原生态的四川‘慢生活’。”

“虽然已经演过很多次将军了,每次演出前还是会有点小紧张,就想着做到万无一失吧。”11月30日,周承恩又一次跟随师父张鸿桀,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早早来到船形街古戏楼,进行演出前的彩排。6年前,周承恩只有5岁,正是看了麒麟灯演出,被里面英勇威风的将军一角所吸引,他才拜了张鸿桀为师。

图片

扮演将军角色的周承恩在认真彩排。人民网 彭茜摄

随着演出时间临近,古戏楼前聚集的群众越来越多,他们有的坐在凉亭里悠闲地喝着盖碗茶,有的在戏楼前或坐或站。

10点半,演出正式开始。武术旗、太极扇、太极棍等武术节目相继上演。孩子们身姿挺拔、神采飞扬,展现出满满的活力。压轴戏——罗城麒麟灯更把展演氛围推向了高潮。周承恩和小伙伴们用精湛的演技、扎实的武术功底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非常好!以前没看过,今天是第一次。在这么有历史沉淀的一个地方,看这么一个原汁原味的麒麟灯,我们很开心、很惊喜。”来自四川德阳的吴强和老伴来罗城古镇旅游,恰巧看到了这场展演,“你瞧,刚才我拍了很多照片,准备发个朋友圈,希望家人和朋友有机会也能来现场看看。”

54岁的杨如全是乐山市犍为县孝姑镇人,他很早就听说过罗城麒麟灯,当天第一次在现场看完整个表演,很是感慨,“看完心里很感动,觉得这些小孩子很不容易、很能吃苦。作为一个犍为人,也希望咱们本土的非遗能够在这些年轻人手里传承下去。等将来我有了孙子,也会送他来学习武术、麒麟灯。”

“可以说,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徐丽梅是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人,因为离得近,她经常会带家人、朋友来罗城古镇逛逛。

“第一次看是偶然遇到的,很惊艳,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以前没看到过像麒麟灯这种能够把多种元素很好地融合到一起的非遗表演。后来得知它经常会在周六演出,我有时间就会过来。”徐丽梅说,以前的麒麟灯是纯配乐加表演,没有解说,只能通过表演者的服装和动作猜测大概的故事情节,如今加了解说,表演更加完整,也更容易理解。

据统计,2021年至今,罗城麒麟灯与赵门蔡氏武术在罗城古镇古戏楼常态化表演100余场次,吸引游客300余万人次。来的人多了,本地商户们的生意自然越来越好。

同心茶铺就位于古戏楼附近,已经开了23年。老板王蓉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乐呵呵地聊开来,“以前来这里喝茶打牌的基本都是当地人或者周边乡镇的,这两年游客多了好多哦。有的一听口音就是外省人,还有外国人,欧洲的、马来西亚的都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当前,“非遗+旅游”的场景越来越多,不仅为像罗城麒麟灯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展示平台,让非遗更有生机和活力,还给游客带来更加多元、更有文化味的体验。

“实现‘有人演’‘有人看’的目标之后,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罗城麒麟灯被更多人看见,走得更远。”据黄嘉怡介绍,除了尝试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罗城古镇非遗传承保护项目,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之外,当地政府正在着手打造相关文旅IP,开发以罗城麒麟灯为蓝本的IP形象——罗麒麒,延伸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探索将文创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

“罗城麒麟灯源自美好传说,希望它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也会遇见美好未来。”黄嘉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