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灯好书11、12月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发布

微信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请将探照灯好书

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期好书推送


图片


图片


探照灯好书

11、12月人文社科原创佳作书单



“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8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4年11、12月十部人文社科原创佳作,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新晨》杂志






图片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非虚构

《翻书忆往正思君:一个出版人和一个文化时代》

李昕 著

上海三联书店·青豆书坊

2024年10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潘凯雄(评论家、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本书是知名出版人李昕继他的非虚构作品《一生一事》后又一部以27篇相对独立文字组成的回忆录。作品不仅讲述了作者与周有光、韦君宜、曾彦修、屠岸、沈昌文、吴敬琏等名人作者交往的点点滴滴,更可从中一观中国当代出版史。作者一生一事,与书为伴,且赶上了出版的黄金时代。在作者的出版生涯中,接触到对时代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作品以大量鲜活的案例和书信往来以及百余幅照片,为读者提供了解这27位学者、作家和出版人的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图片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

《纷纭万端: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沈松侨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4年9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单小海(诗人、投资人)


1929年,顾颉刚编撰的《现代初中本国史教科书》,因否认三皇五帝的存在而遭国民政府查禁。时任考试院长戴季陶的理由是,“中国所以能团结为一体,全由于人们共信自己为出于一个祖先”,因此,三皇五帝的历史真实性只能局限于学者的讨论,却万万不能在教科书中点破。而顾颉刚则答辩称,“我们的民族自信力应当建立于理性之上”,要团结中华民族,中国历史无数次磨难中的牺牲人物“正可唤起全民众的爱国精神”。


庙堂和学术江湖看似针锋相对,却有着共同体认的前提: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理应为国族和国族利益服务。这不仅是二人的共识,也代表了时代精神的主流——在清末民初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统合社会各阶层的“王朝”没有了,舶来的“民族主义”成为凝聚社会的旗帜和最大公约数。也正是在此背景下,1902年,“中华民族”这个专有名词被梁启超发明出来……


1980年代,民族主义迎来了一波声势浩大的反思浪潮。尤其是E·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E·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理论三连击,爆破了民族主义神话殿堂的柱石。


沈松侨是B·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理论的信徒,他选取的几个问题切入口颇见功力。比如,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黄帝传说来梳理晚清国族构建的“祖源神话”;比如,从晚清成型的岳飞、郑和、班超、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谱系”,着手分析族群的历史书写如何为国族主义编织符号新衣;又如,就生活书店发起“中国的一日”征文活动,剖析民众的日常生活场域如何被国族化/意识形态化;再如,从“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来审视当时的知识阶层对边缘地理空间的疆域化努力——“西北”遂由一块定义模糊、异质纷呈的地理空间,被转化为国族共同感情与集体认同所寄寓的象征空间……凡此种种,皆有筚路蓝缕之功。


在中国,民族主义不仅是表面上“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的自豪感,更是凝聚民众和引领国家走出落后、屈辱的近代历程的不二心法。也因此,对民族主义(国族)的反思很容易漫过学术的藩篱,引发意识形态的惕然和打压。少数有志于此的学者,也往往不得不先扬后抑、九指一指、遮遮掩掩、欲语还休。沈松侨八零年代入台湾“中研院”,主攻近代思想史和近代河南的现代化研究,“滥竽学界三十载”,最后仅以副研究员荣休,不知道是不是多少也受到他所执着的研究方向的拖累。






图片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写作

《失败1891—1900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李礼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火与风

2024年11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萧三郎(阅读推广人,原《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


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王笛称,李礼新作是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写作的一个新尝试。


资深媒体人李礼的最新作品,以全新叙述方式讲述了清末重要十年的时代变局。李礼以非虚构的写作手法,广泛选取晚清名人日记、书牍信函、媒体报道、回忆录等,试图呈现晚清变局中的不同历史片段。


这本书的目的不是钻牛角尖讲一堆细节或进行历史学术上的争论,而是企图用全新叙述方式来讲述我们所熟知的一段近代史。对史料的陌生化剪裁和处理,站在全球视野来看晚晴中国史,本书的这两个特点使得这十年近代史的重述,充满了陌生历史掌故个细节,带来了琳琅满目的阅读惊喜。






图片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个人生活史

《生于1958》

翟德芳 著

中华书局

2024年10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潘凯雄(评论家、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生于1958》是三联书店前总编辑翟德芳撰写的一部20世纪中叶的个人生活史。作品以质朴的文字,从不同侧面回忆了自己人生的前二十年,故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自己的成长经历、读书生活,各种农活的劳作方式,家乡的特色吃食,父母的辛苦撑持,乡人的喜怒哀乐;青年时代的苦闷、向往直至考上大学改变人生的经历。全书以广阔的社会变迁为背景,展现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






图片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

《大分流的关口:1522—1582年全球权力、财政、战争和文化》

华腾达 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4年10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东西方“大分流”是史学研究中的显学。“大分流”是如何发生的?其内部动力是什么?为何“大分流”呈现出如此惊人的、断崖式的改变?后发者为何很难弥补差距?是否存在一个节点……凡此种种,皆存争议。本书采取了比较的方法,将阿拉伯帝国、法国、英国、中国、日本、奥斯曼帝国等在“大分流”前的取舍成败,细致地呈现出来,作者聚焦在1522年至1582年,认为这是关键的60年。作者发现,在“大分流”的过程中,财政问题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书中在此方面的材料搜集上,也比较丰富。正是在财政的杠杆作用下,牵引了制度、决策、机遇、社会、文化等变化,溢出了它们原本的运行轨迹,从而在这60年中形成共振,共同塑造出“古今之变”。


与中文世界中以往的相关著作比,本书材料扎实、逻辑清晰,但也因此带有决定论的意味。或因本书体量较小,没有足够的空间呈现更多侧面,而抓住从政府的自然财政转向预算财政这一关键点,即能给读者以提纲挈领、条贯清晰之感。应该指出的是,财政变革与社会变革息息相关,只有武士集团与商人集团结合,找到利益共同点,形成新的社会阶层,才能产生出新的需要和操作者,从而为这一转变提供扎实的基础,靠传统儒生集团与法家集团的结合,无法成功。历史是一次漫长的铺垫,只有各种元素都Ready,真正意义上的改变才有可能发生。本书是一本好读、引人深思的佳作,关注近代史的读者可缘此登堂入室。






图片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

《秦汉史讲义》

秦晖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

2024年11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秦晖并非治“断代史”而是“专史”出身,所以他的思路也不是讲四个朝代的兴衰成败,而是持“魏晋封建论”,讲述中国是如何通过四个朝代“走进帝制”的。秦代虽说建立了帝制,但放在秦汉争霸的角度看,帝制多有反复。作者讨论的就是这种制度和观念演变的历史。本书由刘志根据视频整理,但作者加入大量新的史料,反映了当下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以致本书的篇幅比视频记录稿多了一倍。达到509页。作者意在土地制度与农民战争,时时注意论述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读来颇有快感。






图片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考古学 博物学

《名物研究十二题》

扬之水 著

中华书局

2024年8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徐晨亮(《当代》杂志主编)


著名学者扬之水数十年来致力于名物研究,承继前贤、开辟新径,在现代考古学日趋成熟的背景下,为传统的名物学灌注新的生命,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解决文学、历史、考古等领域中遇到的问题”。本书是为普通读者准备的快速了解名物学这个交叉学科的导览图,家具、花瓶、香事、茶事、酒器等相关专题文章大多来自扬之水过往的代表性著作,也可看作提供给后学的方法论示例:如何通过“定名”“相知”,发现物”里边的“故事”,并揭示物中凝聚或覆盖的层层之“文”。







图片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文学

《现代小说十家新读:北大课堂“40年代文学”讲录》

钱理群 吴晓东 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2024年10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其实在1940年代,中国文学的成就已经属于世界一流,书写的也是世界关心的故事。早在1995年,钱理群就已经在北大课堂上讨论1940年代文学,并以“对话与漫游”为名结集出版。现在,由当年的青年教师吴晓东主持,加入北大学生“再研读”的成果,再次与1940文学进行“对话与漫游”,是对1940年代文学的又一次致敬与探索。这本书互动性极强,将1940年代文学经典化的同时,又与1995版的“对话与漫游”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完成对1940年代文学的重塑。






图片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

《权力的图像:近代中国海图与交流》

郭亮 著

商务印书馆

2024年9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刘晖(诗人、作家)


郑和下西洋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海图,目前并无充足的考古证据可以提供支持。这个以宣扬天朝朝贡体系为目的远洋几乎是一次例外。明朝中后期越来越严的禁海令把中国变成一个封闭的陆地国家。“运河崇拜”取代“海洋召唤”,而海图也变成一种“山水画”。“和以比例尺、方位、经纬度及水深参数的欧洲海图相比,中国舆图却营造出山水画一般的诗意理想场景”,“海洋绘以蓝色鳞状波纹并辅以白色浪花,黑色双线勾勒出河道形状并填以蓝彩,山脉用青绿渐变表现,府、州、县以及卫所则绘出蓝色圆形或椭圆形平面城围”。从一个“静置而又浪漫”的封闭空间转向现代地图,耗费了漫长而关键的时间。海图是一种多棱镜,它折射出“思维空间”的狭小,以及对世界的错误认知。作者认为:“海图不仅是开辟航线和取得战机的利器,它更是人类观察方式的特殊映射,从中可以探知迥异的文化与历史变迁以及世界格局与模式的形成之由,海图即世界”。






图片



中文原创 | 人文社科 | 历史

《蜀道十讲》

蔡东洲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4年11月


提名评委:唐山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提起蜀道,人们会马上想到李白的这句诗,但真实的蜀道远比这句诗更丰富、更多元,只是长期被人们所忽视。随着2015年蜀道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以及“蜀道申遗”工作的持续推进,学术界掀起了“蜀道热”。本书将相关的最新学术成果,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给了普通读者。


任何一个大型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道路,著名学者樊志民指出,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能长期延续,与长江、黄河基本是由西向东流有关,而不是像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那样,大河基本是南北向。一般来说,农业区沿纬线展开,气候变化少,疾病少,品种较统一,战后恢复生产更容易;农业区沿经线展开,气候变化大,疾病多,品种复杂,战后不易恢复。独特的地理结构养育了中国古代文明,可能从商代开始,蜀道已诞生,它将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连接为一体,二者在历史上都曾被称为“天府之国”,强秦因而兴起,汉唐在此建基,蜀道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世界文明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古代中国一直重视道路建设,但在近代冲击下,古道遭严重损毁,只有山区古道保留相对完整,蜀道恰在其中。蜀道保留了大量古代摩崖石刻、石窟、雕塑、建筑等,且蜀道作为商道,沿途多名城,是了解古人生活的重要窗口,古蜀道还直通印度,是中外交通史研究的重镇……


本书是典型的“大家写给大家”之作,文笔扎实,句句皆有来历,欲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必了解古蜀道,本书可称是开蒙之作。







值班编辑 | 小飞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