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收藏

4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捐资入仕途的他,官至清朝兵部尚书!

图片

李世杰铜像

历史名人




清朝兵部尚书——李世杰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一字云岩,贵州黔西人。乾隆时期从小吏一直升至兵部尚书。他始终清廉自律,严饬吏治,激浊扬清,以清正廉明而闻名遐迩。他体恤民情,处处为百姓着想,是一个难得的清官。在四川任职期间,他对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扬。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贡献。

李世杰自幼聪颖好学,读书之余,还兼习骑射、拳脚和管弦。但由于其个性放荡不羁,对“四书五经”没兴趣,以致多次乡试都名落孙山。20多岁后,他“忽感奋”“折节改行”,很想奋发做一番事业,他的父亲就为他捐资入仕途。1744年,李世杰任江苏常熟黄泗浦巡检,从此专心于做官之道,屡建功勋,深得上司的称道和赏识,逐级升迁,先后任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成为清朝的一代才臣。

李世杰的成长,离不开他遇到的众多伯乐。因为能力突出,他先后得到了尹继善、庄有恭、陈宏谋等督抚和定西将军阿桂的欣赏和大力举荐。李世杰在任金匮主簿期间办事干练、勇敢机智,得到了当时知人善任、思贤若渴的江苏巡抚庄有恭和两江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二人欲提拔他为知州。当时朝廷有例,从八品的吏员提升到正六品的知州,不仅要政绩卓著,还要向朝廷捐纳一笔不小的钱款,叫“捐例”。那时的捐官有律令规定,纳入国税上缴国库。尹继善和庄有恭知道李世杰拿不出这笔“捐例”,于是共同出资,并具折历陈李世杰之才能,让他获得了知州的正六品官,李世杰知道原委后分外感激,拜谢两位恩师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前往泰州上任。初到任,就接下了前任州官遗留下的400多件疑案、难案、冤案。他视察牢狱,目睹囚犯及其亲属喊冤叫屈、以头撞地,便下决心维护国法尊严,为民申冤,于是认真审理积案,亲自调查重大冤案、假案,每日从清晨忙到深夜,史载他“昼夜据案视事”“不五月而四百余案报结”。江苏巡抚和按察使怀疑他草率从事,派员复查所有案件,竟无一件错判或疏漏。泰州处处能听到李知州公正廉明的颂扬,百姓都称他为“李青天”。

在泰州5年,由于政绩卓著,巡抚陈宏谋上奏朝廷,保荐李世杰升任镇江知府。镇江紧邻南京,是水陆交织、商贸繁荣的军事要冲。常年驻防的绿营汉军有3000多人。李世杰初到任时,正值朝廷下令撤换驻军。由于没有合理的待遇和妥善安置,这批被裁减下来的老弱病残军士愤愤不平,他们从军多年,历经多次战争,靠薪饷维持全家老小的生活。裁减后,他们断了生活来源,又无其他职业谋生,就聚集在码头,要闯官府。李世杰闻讯后带上几名衙役亲临现场,对这些士兵进行安抚,同时召集部属商议解决办法,最后妥善安置了这批退役士兵。

乾隆三十六年(1771),金川烽烟再起,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联手再次发动反清战争。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和捍卫国家的团结与统一,再次派兵戡平叛乱。时任四川按察使的李世杰受命随军征讨,进驻打箭炉(今四川康定),负责南路军需。当时战争异常激烈,任务艰巨。李世杰以惊人的毅力和超人的才智,全力投入前线军需工作。在一次为南征军筹粮途中,遇贼千余,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最终以少胜多,保证了军需供给。

乾隆三十八年(1773),阿桂担当定西将军再次进剿金川时,“铸炮缺炭”,刻不容缓。李世杰临危受命、镇定自若,“自经营度”,伐木筑城,设卡卫,“掘地为大窑数千,伐近树而薪”,“不旬月炭足供铸而返”。

乾隆三十九年(1774),温福大败于木果木,各路军被迫撤退。南路军“有饷银数千万两,在营募人无应者”,情况万分危急,“遥望隔山贼众如蚁,风驰电卷而来,四无援兵”,李世杰急中生智,利用向南逃亡的民夫、商人及兵士携带银子到打箭炉后,又巧妙地回收入库,保护了这批财富,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干。为此,定西将军亲自上书朝廷,请赐他“孔雀花翎”,并叙功升授湖北布政使,使之更有施展才能和报效国家的广阔天地。

李世杰两任四川总督,明法纪、倡廉政,并且身体力行、作出表率,衣食住行分外俭朴,摒除烦琐礼节,惩治贪官污吏,励精图治,使饱受战乱之苦、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的四川在几年内恢复了元气,商贸日趋繁荣,国库逐渐充盈,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李世杰一生还致力于人才培养,他每到一处必先解囊兴办教育,创书院、办义学,为青年学子创造入学就读的条件。李世杰为镇江知府时,创建宝晋书院;为安徽巡抚时,创建中江书院;总督两江再督四川,入为尚书,都致力于振兴文教,勋业灿然。他注意选拔优秀教师和提高学正地位,指出“择师必延文行学兼优之士,礼待资给久而益加用”,强调教师品学兼优,关注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各学校、书院成绩显著,人才辈出。他关心家乡文教事业发展,乾隆四十五年(1780),其母病逝,回家守孝,目睹黔西子弟读书困难、文化落后,愧感为官数十年,未能泽及乡里,于是解囊集资,聘选贤良,首创文峰书院。文峰书院与稍后的狮山书院、阳明书院、玉屏书院并称为“黔西四书院”。他又出资“购买学田四五十亩,住房四楹三间二层,作为文峰书院师生膏火、食宿之用”。自李世杰建文峰书院后,绅商筹资办学亦应运而生。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逾古稀的兵部尚书李世杰奏请解任:“臣年老力衰,足疾笃重,步履艰难,不能当差,切望早日还乡,倘有余力,倡教育以圣贤之言教仕乡邻子弟,为国朝培养俊才。”李世杰数次上疏朝廷后,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准,于次年致仕还乡。

李世杰在因病告老还乡之前,还念念不忘为家乡学子请命。他深知贵州偏远落后、人民贫穷,举子进京应试,常因路途遥远而贻误考期,更为贫穷的举子因凑不足沿途盘缠而望“京”兴叹,也因此埋没了许多优秀人才。他面奏乾隆皇帝,诉说原委,望皇上予以体恤。乾隆皇帝感其拳拳爱民之心和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至忠至诚,令各州府县,“凡贵州举子进京会试以火牌资送”。这一制度延续到清末,使贵州后生立志向上、勤奋攻读,尤以家境贫寒者不致因入京应试的川资而气馁辍学。李世杰为贵州士人创造了应试的必要条件,有力地促进了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李世杰从一名“捐例”小官到封疆大吏、一品重臣,他非科举正途入仕,却能政绩卓著,受民众拥戴和朝廷重用,在乾隆年间的封疆大臣中实属少见。尤其是从1756年任泰州知州起,到1790年授兵部尚书,肩负一方大任长达34年,他在河务、赈灾、救济等方面都留下了突出政绩。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政绩卓然,在清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如今,李世杰牌坊和雕塑位于黔西市水西公园内。李世杰牌坊(又称尚书坊)位于水西公园内正门处,该牌坊是为了旌表兵部尚书李世杰而建造。牌坊初建于绣球山下的驿道旁,乾隆四十九年(1784)动工,乾隆六十年(1795)建成。1979年夏天,牌坊被风折大树撞倒;1994年9月,移址于水西公园正前方。牌坊上面有人物、祥鸟、瑞兽等浮雕,设计优美,工艺精湛,书法遒劲有力。1981年9月,黔西县人民政府将尚书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温馨提示
毕节试验区的粉丝朋友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

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毕节试验区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如图所示)

图片

编       辑:侯宏宏  陈再雄

编       审:孙良贵  李金贵

监       制:杨   超

总  监  制:李   霓

来        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人文毕节》

新闻热线:0857-8617733

更多内容
请关注毕节试验区视频号

↓↓↓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2
别以为这传奇充钱就一定能变强!这里不是土豪说的算!
广告吸血打金高爆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