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科研人员很大精力都花在申请基金项目书、评审意见、检查考核和评估材料等五花八门材料上,一年要写几十万字。繁杂的非科研工作捆绑着科研生产力,真正搞科研的时间“都不够用了”。
科研是一项沉潜的事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保持高度的专注,付出艰辛的探索。本应潜心钻研的科研人员,被迫埋在材料堆中,出现在迎来送往中。上个月,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建议,建立人才保障机制,让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投入研发创新。
防止科研生产力被非科研因素束缚,要进一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让科研活动回归科学探索的本质。去除文山会海、繁琐审批等降低科研效率的事宜,卸下“牌子”“帽子”众多负担,在科研项目申报、审批,科研经费划拨、使用,科研成果结项、评估等诸多环节上,不妨认真捋一捋,把可以简化、优化的地方进一步改进,给科研人员尽可能松绑。
维护科研这片净土,还须狠刹科研领域的人情风、学术不端等不正之风。科研是一项严谨、严肃的活动,必须抵制各种人情评审、感情投票、利益拉票。让更多真才实学、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冒出来,坚决反对科研领域的“圈子文化”,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在科技项目、奖励、人才评选等活动中,不能让“打招呼”“走关系”成潜规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上明确指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一系列举措对准科研活动中的痛点、要点,为更好地释放科研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我国许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都不是在材料中写出成绩,不是靠“帽子”获得尊重。我们既要涵养不必参加饭局的科研清朗氛围,也要弘扬专心治学、心无旁骛的学术风气。大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从评价机制上、经费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改革创新,不让形式主义有立足之地,让实干主义占据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