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摄影爱好者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的一处雪山草地上,惊喜地拍到了两只猞猁的嬉戏画面。
02猞猁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方,是喜寒的物种,擅长在雪地上狩猎。
03由于猞猁长有宽厚的脚掌,能在雪地上自如行走,所以冬天的自然界里面,经常会上演猞猁在雪地上追逐猎物的生态戏码。
04猞猁一胎能诞下1-4只幼崽,一窝两只的情况很常见,幼崽长到半大不小的时候,会离开母亲独自活动。
05猞猁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通过捕食行为抑制一些食草动物的种群发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尽管广东有些地方的人们依旧穿着短袖,但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已是一片白皑皑了。虽然雪并不大,但野外的草地上已是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积雪。其实不仅仅是南方人喜欢在雪地里撒欢,自然界里有一种名字叫猞猁的野生动物,也是特别喜欢大雪天。
这不,草地上刚铺上一层积雪,两只猞猁就跑出来撒欢。它们时而追逐打闹,时而驻足凝视,它们在白雪皑皑的雪山草地中悠然踱步的画面,恰巧就被摄影爱好者记录了下来。
雪地中出现“狼猫”,眼神犀利而警觉
近日,有摄影爱好者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的一处雪山草地上,惊喜地拍到了两只猞猁的嬉戏画面。它们身姿矫健,步伐灵活,虽然地面被铺上了一层积雪,但似乎一点也不影响它们的行动。不一会儿,地上就留下了两排猞猁的脚印。
很快猞猁就发现了有镜头在拍它们,于是便停下来观望,它们的眼神犀利而警觉,直到发现对它们没有威胁,这才恢复了此前的状态,慢慢地离开了。
我们常说的猞猁一般代指欧亚猞猁,是猞猁属四种动物里体型最大的一种,它们属于中型的猫科动物。成年之后的猞猁能长到13-29公斤,四肢粗壮且较长,尤其是它们的脚掌十分宽厚,这非常有利于它们在积雪上行走。猞猁的毛发基色通常为橘黄色或者浅棕黄色,但是在冬季,毛色会更偏灰白一点。
它们的脸比较圆,两颊长有明显的“络腮胡”,尾巴很短,尾尖呈黑色。最明显的特征是耳朵尖上会长出两簇毛发,就像两个小揪揪一样。因为猞猁是现代猫科动物里长得最像狼的一种,所以猞猁也被人们称为“狼猫”。
猞猁是喜寒物种,擅长在雪地上狩猎
猞猁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方,它们是喜寒的物种,温暖湿润的地区反而不利于它们生存。对于大多数捕食者来说,厚厚的积雪会严重影响它们的活动,从而影响狩猎的成功率,所以在冬季,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它们的捕食策略都会变得更加激进。
但是厚厚的积雪对猞猁却影响不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对它们的狩猎是有利的。因为它们长有宽厚的脚掌,能在雪地上自如行走。所以冬天的自然界里面,经常会上演猞猁在雪地上追逐猎物的生态戏码。
猞猁主要的猎物有狍子、羚羊、野兔、啮齿动物以及鸟类等等。在冬季,猞猁甚至还会捕食亚成体的麋鹿和驯鹿。它们拥有很高超的狩猎技巧,能轻易猎杀体型比其本身大三到四倍的猎物。跟大多数独居型的猫科动物一样,猞猁也是主要采取伏击的方式狩猎。
它们会借助茂密的植被、突出的岩石等天然遮蔽物隐藏起来、或者悄无声息地接近猎物,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对方,接着精准锁喉猎杀。
猞猁非传统意义上的独居型猫科动物
我们都知道,现代野生猫科动物里,只有狮子是真正意义上的群居动物,其他的都过着独居的生活。猞猁也是一样,成年后就会过上独居生活。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独居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
就拿猞猁来说,白俄罗斯科学院的动物学家发现,猞猁的生活似乎没我们想象得那么孤独。在纳利波基森林里,动物学家就发现了一只壮年的雄性大猞猁,早在发情期之前就跟雌猞猁腻歪在一起了。而且在之后的育幼阶段,雄性猞猁也是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出了一份力。
其实不仅仅是猞猁,很多猫科动物的群居与独居之间的界限也都相当模糊,比如包括猎豹、美洲狮等在内的大多数独居型猫科动物,都有被观察到“短暂性集群”的现象。不过人们在青海德令哈发现的这两只猞猁,看情形不太像是一对情侣,倒像是一对兄弟姐妹。
猞猁一胎能诞下1-4只幼崽,一窝两只的情况很常见。猞猁幼崽长到半大不小的时候,是能够离开母亲独自活动的。而且就算之后彻底离开母猞猁,在实力还不够的情况下,不少的猞猁兄弟姐妹也不会马上就分散,它们更倾向于在相处一段时间,等到身体更强壮、经验更足时,才过起独居生活。
猞猁体型不小,性格又凶猛,在当下我国大多数自然环境里普遍缺乏虎豹的情况下,它们已然成了王者。能通过捕食行为抑制一些食草动物的种群发展,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