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对于许多生活在
静安区彭浦镇的居民来说
又有了新的幸福事:
有这么一个好地方,离家不远但着实“宝藏”,有免费的健身房、能上性价比“拉满”的课、吹拉弹唱活动经常有,还能听摄影“大咖”的讲座……将这些“快乐瞬间”捡拾拼接起来,就是一幅人人享受、就近就便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景画”。
什么好地方?
这里,就是位于灵石路745号、
日前完成焕新升级的
彭浦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以下简称“文化中心”)
据彭浦镇介绍
升级后的文化中心总面积可达11,000平方米,不仅空间载体更加现代时尚,功能也更加多元,成为集党群工作、文化活动、阅读学习、健身锻炼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综合体。“潮文化·乐无限”,一到六层有不同的“潮”体验,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居民眼中:“设施全,服务好,还免费,每天都要来!”
灵石路宁盛路路口,一处“拾光彭浦”的标语十分显眼,眼前这座充满线条感的建筑,便是彭浦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文化中心一楼为“潮乐荟”,包括服务咨询台、万荣党群服务中心、乒乓球室、健身房、市民园艺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兴驿站、信息发布等区域,是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活力多元共享空间。
米色系的桌椅、通透的采光,让人感到轻松温馨。在这里,市民们能够歇歇脚、喝杯咖啡、充会电,还能了解自然科普知识。
目前面向市民免费开放使用的健身房人气颇高,据工作人员介绍,基本每天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以前都是在公园里跑跑步,自从家门口的文化中心装修好了就一直在这里健身。这里设施全,服务好,还免费,我每天都要来健身,不来就感觉一天少了什么东西。”刚刚使用完器械的彭浦镇居民孙国平一边擦汗一边告诉记者。
来到二楼“潮文荟”,彭浦镇图书馆映入眼帘。
这里馆藏4万多本图书,并设有儿童阅读区。明亮的自习室提供可升降书桌和免费充电插座,还“树张力”窗景。
此外,二楼还设有琴韵阁、弈棋堂、丹青轩等艺术教学空间,开展古琴、棋类、书画等课程,为市民打造全方位阅读、学习与艺术体验的文化殿堂。
天天有课程、周周有活动,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来到文化中心三楼“潮艺荟”,热闹的音乐声、有节奏的数拍子声、朗朗读书声便不绝于耳。
这里是集技能培训与艺术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空间,日常小镇社区学院、市民夜校等课程便在这里的教室开展。
基本每天都有种类丰富的课程安排,非常‘火爆抢手’,这层楼一周要上的课可以达到280多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文化中心六楼“潮智荟”也是一个多元化学习与实践的空间,既有科普教育互动学堂,也有乐高积木搭建教室,还有设施专业的烘焙“厨房”,以及体验手工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教室,文化中心链接专业师资力量,满足不同年龄层的学习需求。
四楼的“潮思荟”,集多功能厅与多种规格的专业会议室于一体,适合举办中小型活动、演出及高效商务会议,市、区公益配送演出和小镇文化团队汇演也会在此举办,周周有活动,均衡便利、普惠均等、丰富多元、共享共建的公共文化资源被“配送”至居民身边,让小镇居民“一键”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崭新“一站式”打卡空间擦亮小镇摄影文化“金名片”
贯穿整座文化中心的“潮”,不仅仅是前文提到的装修风格“现代新潮”,课程安排、活动配送“跟得上潮流”,更代表了彭浦镇“勇立潮头”的精神传承,这一点,在文化中心五楼重磅打造的“潮影荟”彭浦小镇摄影陈列馆最有感触。
作为全国第一批亿元乡镇,彭浦镇有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名片”——摄影艺术,六次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40余年摄影路,犹如一部微缩的小镇历史。这张“金名片”,作为本次文化中心焕新升级的重点,最终呈现为一个1100平方米的“一站式”摄影艺术体验空间,汇聚摄影文化展示、摄影作品展、摄影大师工作室及屋顶多元活动区。
承载着岁月印记的海鸥牌照相机、1982年第一期摄影基础班名单、1983年《CHINA DAILY》刊发的彭浦农民摄影报道、一幅幅由小镇居民拍下的照片……一件件真实的老物件记录着彭浦镇农民叩开艺术大门的历史。据了解,后续“潮影荟”还将为市民配备免费、专业的讲解人员,帮助市民了解彭浦镇摄影文化发展历程。
此外,陈列馆内还设有多个互动打卡、教学科普区域,比如摄影暗房体验区还原传统摄影从胶片处理到最终照片输出的过程;拾光摄影打卡区精心复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照相馆的场景,让人“穿越”回了流金岁月;摄影直播培训区配备了专业的曲面屏,可作为直播或培训场地;在中心自助服务区参与摄影知识答题,还能够获得免费打印照片的机会。
“潮影荟”的另一侧则是一个展览空间,目前正在展出今年小镇摄影艺术节的主题征集作品。
后续每个月都有不同主题的展览,包括社区里的老照片、老物件,或者为参与青年摄影师扶持计划的年轻人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等等。”彭浦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高质量、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为市民搭建“幸福精神家园”
走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出现在彭浦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市民,大多都笑意盈盈。文化中心对于小镇居民来说,也许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在这里参加“家门口”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他们自觉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用市民的话说,“每次来到这里期待十足,每次离开这里收获满满。”
比如在文化中心外的广场上,景观绿化空间里各色植物搭配考究、修剪出中式园林盆景的意趣,几位老人惬意地坐在绿植间,晒着暖阳话家常;
免费的健身房内,常来的几位市民已经成了相熟的好友,约着用健身器械较量一二;
社区学校的教室内,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在认真学习英语对话;
烘焙课上,新手学员们捧着自己做出的成品,满脸的满足感。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一位正在文化中心三楼教室排练的彭浦镇居民——今年已经71岁的张美娣奶奶,她告诉记者自己几乎每天都往这里跑。“十几年了看着这栋楼拔地而起,再到现在设施越来越多,环境和服务越来越好,有这么大、这么明亮的教室,还有专业的老师,我们合唱团也多次站上了四楼演播厅的大舞台,对这里满意得不得了!”朴素话语流露的真情,道出了许多小镇居民的真实感受:这里环境好、有活动、有人气,能给予人慰藉,能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卷”空间载体品质、“卷”公共服务效能,是为了跟上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让“十五分钟生活圈”里有更多幸福感。近年来,上海市在已全面建成22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上,结合《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更新基层设施、拓展服务空间的重点任务,围绕“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因地制宜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优化布局,聚焦设施改造更新、服务空间拓展、服务项目创新等维度,深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计划,建设更新一批“有颜又有涵”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这次彭浦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焕新,正是以空间载体的升级带动了服务模式的创新升级,并丰富了活动内容,提高了服务质量,为社区广大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体验,让文化活动中心成为满足全年龄段文化需求的新平台,为市民搭建起了一座“幸福精神家园”。
记者:蒋文婕
图片:蒋文婕、彭浦镇采编基地
视频:楼英俊
编辑:叶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