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越发“能说会道”
语言类专业路在何方?
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不少学科来说,既是发展机遇,也是巨大挑战,语言类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当人工智能越发“能说会道” ,语言类专业应该如何应对?未来发展路在何方?一起来看。
据教育部2018年到202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统计,5年内撤销本科外语类专业的院校超过100所。人工智能是否正在“抢走”语言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的同学认为,AI足以覆盖一些初级的翻译工作,而且更快也更精准。而对于如口译等更高级的翻译工作,AI则无法完全替代,因为人的表情、情绪都是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否取代虽然还是未知数,但AI时代下的学科转型,已然成为共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对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的学生来说,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作为“学伴”已经是常态。从区块链到微生物,大模型能帮助他们更快掌握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大模型其实都有着“上外智慧”。以上外高级翻译学院为例,就与科大讯飞共建智能口笔译联合实验室,让师生参与课题研究,紧跟产业一线的发展。而在本周日,上外还将成立语言科学研究院,更加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和语言类学科的融合。
孙海琴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口译教师 硕士生导师
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不少高校也在探索学科交叉。在复旦大学,这堂由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带来的人工智能学术讲座,台下听课的大部分都是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学生。
今年,复旦首次推出“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四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由计算机学院和外文学院共建,开设“自然语言处理与二语习得”、“数字人文导论”等一系列交叉融合课程。计算机和语言学如何融合?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秦文娟展示了两本书,一本是教编程的《自然语言处理导论》,一本是教语法的《语言的发展》。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两本书,却有着相似的语义、句法等模块。这其实也代表着语言类人才更多的可能性。秦文娟认为,AI必须建构在高质量的语料基础上,才能去完成复杂任务,这就需要有语言学背景的专家对语料进行精细化筛选、标注。
秦文娟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在加速融合人工智能的同时,不少专家也指出,语言类专业更要在不可替代的领域提升培养质量。越是人工智能兴起的时代,越需要有温度的沟通。国际劳工组织口译部门前负责人、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伊恩·牛顿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未来人工智能会解决所有问题,只要按个键就能找到解决方法’我们需要坚持一个的基本原则——培养高精尖的语言类人才,要与人工智能为伴,但也不要忘记和人并肩同行。”
伊恩·牛顿 国际劳工组织口译部门前负责人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