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30周年,《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于12月2日至13日在阿拉伯王国首都利雅得召开,大会主题为“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大会期间,我国在大会会场蓝区设立总面积608平方米的“中国馆”,举办中国荒漠化防治主题展,开展系列边会交流活动。“中国馆”是除东道国之外最大的国家主题馆,也是我国首次在境外对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攻坚战进行展示宣介。在展览区,我国以“跨世纪三北工程,新时代中国实践”为主题,举办中国荒漠化防治主题展。
今年也是我国“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一周年。“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现已进入工程实施的关键期、攻坚期。在系统观念的引领下,“三北”工程攻坚战围绕荒漠化治理的重点、难点稳步推进,实现良好开局。本期《地图》杂志通过地图和卫星影像图展示新时代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进展,彰显我国在防沙治沙领域的新成就,瞰一幅幅绿色的画卷在“三北”大地徐徐展开。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是我国北方风沙活动最为频繁、灾害最为严重的沙尘源区,也是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阻击战以“防风、阻沙、控尘”为治理目标,聚焦“风、沙、尘”的源区和路径区,构筑起点线面结合、多廊多屏交织、防治用全链条阻击的主体框架,打造“一带一路”干旱区荒漠化防治示范样板。
走进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北部沙区,成片的阻沙林和农田覆盖了流动的沙丘,使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 图/VCG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腾格里沙漠西缘,北临天山,南毗昆仑山,地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4个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西北天然沙漠、戈壁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咽喉通道,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地位,事关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和国防安全。字弯”区域。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位于干旱区、极干旱区,水资源匮乏。按照地貌特征、气候特征、区域生态景观等指标,可将该区域大致划分为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三大地貌单元。
其中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干燥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较大。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海拔为900~1400米,少数山地海拔超过2000米,地势由南向北缓倾。该区域以流动沙丘和戈壁为主,主要分布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岩漠主要分布于北山、雅布赖山等山前地带,砾漠主要分布于其外围地带或沙漠周边。区域内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河流,沙漠区内有许多常年湖和时令湖。这里除高山生长有原始森林、河畔有胡杨林、荒漠草原有梭梭林外,其余地区以极其稀疏的灌木、半灌木为主,甚至大片区域寸草不生。地带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和超旱生乔木组成。
巴丹吉林沙漠的巨大复合型沙丘 图/VCG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三大沙漠。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呈规律排列的巨大复合型沙丘连绵不绝,沙涛起伏,宛如卷起的滔天巨浪,气势蔚为壮观。沙山顶端蜿蜒曲折,薄如刀刃,沙壑纵横,沙壁如削。
准噶尔盆地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150~200毫米,四季分明。准噶尔盆地呈不规则三角形,地势自东向西倾斜,北部略高于南部,西南部的艾比湖是盆地海拔最低点,湖面海拔195米。诸多河流发源自盆地北部的阿尔泰山和南部的天山,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玛纳斯河和乌伦古河等内陆河多流注盆地。盆地西部有伊犁谷地、额敏谷地和额尔齐斯谷地等缺口,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环流携带的水汽得以进入盆地内,从而形成降水,这里因此成为西北荒漠区中降水较多的地区。盆地中部大部分地区为草原和沙漠,部分地区有灌木及草本植物覆盖,沙漠中主要为南北走向的垄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缘为鱼鳞状沙丘。位于盆地中央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其中固定沙丘的植被盖度为40%~50%,半固定沙丘的植被盖度为15%~25%,沙丘上广布柽柳、白梭梭、梭梭等荒漠植被。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沙漠的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天山北麓各河流的冲积沙层,它们顺着强力风向,在准噶尔盆地形成颇具特点的垄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
“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 图/中科天启
塔克拉玛干沙漠占我国沙漠总面积的47.3%,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是维吾尔语,意为“走得进,出不来”。站在沙漠中,沙地的松软让人无从着力,极目远眺,入眼皆是沙,让人不禁对大自然产生畏惧。这里风沙十分猖狂,常出现风蚀、沙埋、沙丘侵蚀和空气污染等灾害,严重影响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
风沙为何如此肆虐?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区域分布着全国三分之二的风沙口,这里是我国北方风沙活动最为频繁、灾害最为严重的沙尘源区,也是京津冀地区沙尘暴的国内主要策源地。
气候干旱和风是这里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大风高值区主要位于河西走廊西北部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边缘,河西走廊疏勒河谷地区南临祁连山,北有北山,是西北气流和冷空气的入口处,同时由于地形的“狭管效应”,是除高山外,大风日数最多、最大风速最大、大风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41.4天,年最大风速每秒27米。因此,河西走廊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风口和“风库”。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十三间房一带年平均大风日数高达209天,年平均风速高达每秒8.6米,被称为“百里风区”。北山及其周边区域也是大风高值区,为哈密市十三间房大风区的外溢影响区。罗布泊—库鲁克塔格沙漠至若羌县—喀什地区沿线长期处于中高风能环境之下,年最大风速超过每秒20米。
在沙漠边缘,绿洲之间的风沙通道往往是风沙活动活跃区,也是流沙入侵和沙丘活化的易发生区。据不完全统计,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区域的绿洲风沙防护缺口多达16个,其中河西走廊5个、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11个。河西走廊各绿洲整体上呈现零星分布的状态。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洲之间的风沙通道主要分布在西南缘(叶城县—皮山县区段)、南缘(昆玉市—若羌县区段)及东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十四团场以南的天然绿洲区和台特玛湖区段)共约1400千米的风沙线上。
河西走廊平均海拔相对于周围的祁连山、北山和阿拉善高原较低,在南、北山区之间形成较窄的狭管地带。地形的“狭管效应”对局地风速的突然增强是河西走廊多大风的重要原因。当冷空气由塔里木盆地入侵经过沙漠地带,冷锋后的大风进入河西走廊,由于南、北山区地形的“狭管效应”,风速不断加强,从而引发沙尘天气。
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作为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于9月23日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正式启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涉及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4个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是我国最强烈的风沙活动线和最严重的风沙灾害区,也是全力打好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的主战场和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防沙治沙任务艰巨。
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各领域的协调与统筹,既要落实新时代防沙治沙的总体要求,也要突出干旱区生态地理特色。依据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区域“风、沙、尘”的时空格局,结合区域沙漠化土地时空分布特征和风沙灾害风险评估,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以“防风、阻沙、控尘”为治理目标,聚焦“风、沙、尘”的源区和路径区,通过识别区域风口、大风作用强度和通道,以及流沙外侵方式和绿洲风沙防护缺口,突出重点治理区域,将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绿洲之间的防护林缺口作为治理的重点区域;通过粉尘释放源区划定和传输路径跟踪,重点控制主要尘源地的风蚀。在重点风沙口、流沙入侵地、绿洲防护缺口等重点区域,部署实施14个重点项目,层层设防、步步为营,构筑起点线面结合、多廊多屏交织、防治用全链条阻击的主体框架。
上图为尉犁县塔里木河南岸地区的沙漠边缘,人们利用大型机械设备平整地块,为铺设沙障、节水滴灌设施等做准备。图/VCG
在金塔县的公路沿线造林绿化项目工程中,草方格和滴灌设施已铺设完成。 图/VCG
在尉犁县墩阔坦乡防沙治沙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种植罗布麻、梭梭等耐盐、耐旱植物,以增加地表的植被盖度。 图/VCG
塔克拉玛干沙漠实现锁边“合龙”
在过去的40余年,一项宏伟的生态工程——“三北”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实施,为沙漠边缘织起了绿色阻沙防护带,不仅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张,也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尤其是和田市—若羌县沿线(包括和田市、和田县、于田县、民丰县、且末县、若羌县等),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点区域。这里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风沙侵蚀严重和经济条件落后等多重挑战,导致难以形成连续的阻沙防护带,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片区域也因此成为新疆南部风沙危害最严重、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
2013年、2023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点区域和田市—若羌县沿线卫星影像图对比 图/中科天启
从卫星影像图来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人口和城镇集中在有限的绿洲上,这些绿洲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在和田市—若羌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民丰县、且末县、若羌县三大风口。近10年来,依托“三北”工程,阻击战重点区域和田市—若羌县沿线绿洲的颜色明显加深,绿洲的范围有所扩大,但因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仍未形成连续的阻沙防护带。在这场阻击战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因地制宜补齐沙漠南缘缺失的阻沙防护带,遏制流沙肆虐。
由于遭遇的沙情、风害不同,这片区域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也不同。以于田县为例,这里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梯田”治沙新模式。
在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内,连绵起伏的沙丘高逾20米,通过工程措施对沙丘低洼处进行平整,而在沙丘坡面,利用密集的草方格将流沙固定住。从沙漠前缘平坦处向深处延伸,沙漠由低到高被分割出梯田形状。这种治沙模式不需要推平沙丘,而是根据地形,因势利导治沙,可以大幅降低治沙成本,克服了以往治沙需要将高大的沙丘推平,工程量大,资金投入大的弊端。此外,通过在平整的沙地上种植梭梭,还可以接种肉苁蓉,产生经济效益,使防沙治沙工作更可持续。同时围绕“梯田”治沙景观,在示范区沙漠前缘种植野山杏等景观树,将示范区打造成具有防沙治沙、生态旅游等功能的生态景区。
于田县探索独有的“梯田”治沙新模式 图/姚斌
在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工程车根据沙丘起伏形态,逐层分割,在坡度较小的区域完成平整后种植胡杨和梭梭,坡度较大、灌溉难度大的区域则铺设草方格。
2014年
2014年、2024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点区域和田市—民丰县沿线卫星影像图对比 图/中科天启
2014年
斩断共和盆地入黄沙源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位于共和盆地腹地、龙羊峡水库西北部,这里曾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草场被大量沙土掩埋。
经过60余年的艰苦奋战,在沙珠玉乡540余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已建成1.13万公顷公益林,牢牢地把沙漠东进的步伐钉在了塔拉滩边缘。沙珠玉乡成为青海省乃至全国高寒干旱沙区防沙治沙示范样板。同时,共和县积极探索“光伏+治沙”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塔拉滩沙化土地,建成目前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园区,治理园区及周边沙化土地2.78万公顷,实现清洁能源生产与防沙治沙共赢。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位于共和盆地腹地、龙羊峡水库南部。20世纪90年代,贵南县黄沙头—木格滩等重点沙源地的沙化土地面积达2280平方千米,流沙以每年5~15米的速度向东南肆意蔓延,给县境及周边公路的通行、龙羊峡库区的安全和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自1996年开始,贵南县将黄沙头—木格滩列为全县防沙治沙的重点,每年组织开展大规模义务植树活动。近年来,通过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多种治理措施,贵南县沙化土地面积增加的速度明显减缓,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持续“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的目标。1996—2023年,黄沙头地区森林覆盖率由2.6%提高到19.24%,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13万公顷,2.6万余公顷沙漠得到有效治理。
2013年、2023年共和盆地沙地卫星影像图对比 图/中科天启
从卫星影像图来看,如今的沙珠玉乡已与10年前周围黄沙遍布的模样截然不同,龙羊峡库区西北侧的植被盖度显著提升,同时图上出现的大面积光伏电站也有效阻止了流沙侵入龙羊峡库区。
黄河一级支流茫拉河从黄沙头缓缓流过,沿岸绿油油的植被遍布沙地,较好地遏制了黄河流域贵南段的土地沙化趋势。
巴丹吉林沙漠地处我国西北极干旱区,与腾格里沙漠紧邻,沙源面积大、分布广,风口多,沙尘路径复杂,两大沙漠相互影响,加重了风沙危害。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以雅布赖山为界,自20世纪90年代始,巴丹吉林沙漠以平均每年15~20米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甚至越过雅布赖山,向腾格里沙漠靠拢。两大沙漠一旦“握手”,就会形成10余万平方千米的超大型沙源地,更加难以治理。实施锁边治理,防止沙漠扩散蔓延、遏制沙漠“握手”趋势,成为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治理的重中之重。
巴丹吉林沙漠占据阿拉善右旗一半的土地总面积,作为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阿拉善右旗扎实推进“三北”、退化草原修复、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等林草生态建设工程,坚决打好“阻沙会合阻击战”“阻沙上山持久战”“阻沙断路运动战”。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固沙区,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核心战区之一,这里4万亩(26.67平方千米)工程固沙被划分为22个标段同时推进,待草方格扎好,再种上梭梭、撒上草种,标本兼治,方能将沙漠牢牢锁住,避免巴丹吉林沙漠越过雅布赖山,与腾格里沙漠“握手”。截至2024年4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雅布赖山东南缘形成两大生态治理片区,阿拉善右旗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3%上升到7.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治理前的13%上升到19.5%,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沙漠向河西走廊地区的流动,保护了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安全。
2023年阿拉善右旗雅布赖山风沙口卫星影像图 图/中科天启
雅布赖山风沙口是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最大合拢之处。从卫星影像图看,雅布赖山风沙口处有三条流沙带,两大沙漠已有“握手”之势。随着“三北”工程、退化草原修复工程、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深入实施,这里将建成一条锁边林草带,把两大沙漠“切割”开来。
雅布赖山东南缘的沙漠表面铺有密密麻麻的草方格,犹如覆盖了一层黄褐色的地毯 图/VCG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处在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的“握手区”。在地理梯度上,民勤县居于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最前沿,是捍卫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像一把楔子阻隔着两大沙漠合拢,生态区位特殊且重要。
重回人们视野的青土湖,其干旱区湿地面积达到127平方千米 图/VCG
2013年、2023年民勤县卫星影像图对比 图/中科天启
打造“一带一路”干旱区荒漠化防治示范样板
目前,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所取得的战绩为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打造“一带一路”干旱区荒漠化防治示范样板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达到“确保沙源不扩大、不扩散”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数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区域目前已具备成为干旱区荒漠化防治示范样板的客观条件。区域内地方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科研院所合力,创造性地针对各种类型的风沙危害治理进行技术集成和创新,发展了适用于不同生态环境、地理区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当前,我国交通干线风沙危害防治模式及应用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所研发的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的“中国技术”“中国模式”,能为全球面临荒漠化和土地退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尤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这些技术和模式更可成为他们防沙治沙工作的参考样板和实践范例,助力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国将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的跨境治理,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科技支撑、决策支持和智库服务,进一步对接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等项目,开展中蒙、中阿、中非荒漠化防治合作;面对境外沙尘源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力争开展跨境戈壁、沙漠等沙源地的摸底详查,向境外沙源地所在国家和地区贡献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加强跨境沙尘和沙源地治理,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为非洲“绿色长城”建设、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蒙古国“十亿棵树计划”、沙特阿拉伯“百亿棵树计划”等提供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合作机会与技术支撑,切实推动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