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通讯员 李恬怡
沙畹,图源网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汉学的泰斗级大师沙畹去世了。他的影响力有多大?后来成为法国中国学与敦煌学大师的伯希和与马伯乐,都出自沙畹门下。
一战结束后,沙畹的最后一本著作终于出版。《投龙》,成为沙畹碑铭学的终结。
关于“投龙”,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说,这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沙畹只是开了个头,我们可以接着讲,好戏还在后面呢。
2019年,浙江省博物馆成功举办过一个《越王时代》展,李零应邀观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配合展览,李零做过一次演讲。他把自己对浙江的印象,从山水到人物到文物一口气讲下来,对浙江深厚的人文底蕴赞叹不已。
当时,李零就向浙江省博物馆提议,“咱们有这么多投龙简,是不是可以馆藏家底为基础,调集兄弟博物馆的相关藏品,举办一个以“投龙”为主题的展览。”馆方回答说,好呀。五年后,“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特展与观众见面了。
展览海报,浙江省博物馆供图
“投龙”是个很大的话题。这是古代祭祀山川、祈福禳灾的一种仪式。求愿者,可能是帝王,可能是道士,可能两者都在场。他们把自己的心愿给山川神祇写封信,刻在一个有如木牍的板状物上,这就是投龙简。同时奉献的祭品,还有作为信使的小金龙,以及系以绳钮的玉璧,被投送者沉于河湖,埋入地下,藏在山洞里。
在沙畹之后,中国又出土了很多文物,泰山出过唐宋两代的封禅玉版,嵩山、衡山、武当山,还有太湖、西湖、济渎祠,很多地方都出土过投龙简。
展厅中,最能够代表投龙传统的最早的一件实物,是从华山脚下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两块秦骃玉版。确切的出土地点,李零调查过,就在华山脚下的那个停车场。
秦骃玉版出土后,到了一位山西警察手中,警察将它们带到国家博物馆,又带到故宫博物院请求鉴定。当时,专家们都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东西,甚至还有人提出,会不会有人仿制古文字刻在玉版上,伪造了这样的器物。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说,谁要是能伪造出这个,我可以下跪拜他为师。最后,两块秦骃玉版被上海博物馆买走了。
这次展览得到了上海博物馆的支持,使我们得以见到投龙简的早期雏形——
秦骃玉版之一,图源网络
秦骃玉版,是秦惠文王占领华山后祭祀华山的遗物,年代在公元前4世纪,不仅样子跟投龙简很像,功能也很接近,可以视为道教投龙活动的前身或背景。
玉版铭文讲了一个名叫“骃”的秦国贵族,他在“周世既没”后某年的冬天(秦灭东西周在公元前256年和公元前249年,此年在其后),因为染病不起,怎么也治不好,只好到华山祷神,求神释罪。铭文所告神祇很多,其中最重要是所谓“明神”或“太壹”,其次是疑为杜主的“大将军”(此神以“杜”为姓,以“刑法”为氏,以“陉”为名)。铭文近300字,对了解古代秦地祭祀山川的传统十分重要,也为研究其他早期的同类活动打开了一扇大门。
当年,第一个写文章介绍秦骃玉版的人,也是李零。
李零写秦骃玉版时就有这个办展的梦。他登泰山看日出,前一天晚上,独坐山巅,仰望星空,北斗横陈,突然想起法国的沙畹。沙畹的名著,《泰山》是头,《投龙》是尾。可惜的是,很多出土文物他都来不及见。
今年是龙年。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手筹办《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展,不仅是纪念沙畹,也是纪念一百多年来世界对于中国的发现。
这一次,终于可以全面、系统地呈现中国目前与投龙传统相关重要文物,也是全国范围内首次聚焦于“投龙”这一主题的展览。
贵州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最早的帝王投龙简出土实物之一,清道光年间发现的唐玄宗李隆基衡山铜简远道而来,十枚吴越国王投龙银简首次集中展示,更有七枚宋代皇帝玉简,震撼共呈;唐代投龙实物,茅山华阳洞出土的14条鎏金小龙首次亮相;苏州林屋洞金龙、鎏金铜龙齐到场;许多秘藏于道观、平常不轻易示人的珍藏,也都在此次投龙展中难得呈现,包括茅山道院、茅山元阳观等珍藏,另有句容市博物馆所藏茅山鎏金铜龙;借展自武当山博物馆,刚刚在五龙宫发掘出水的明代永乐皇帝水简亦在展出之列,以及明湘献王投龙相关实物,精彩绝伦的铜铸鎏金武当山五龙捧圣博山香炉……
北宋西湖金龙,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上闻九天,金龙驿传。”宋真宗林屋洞玉简上的文字,揭示能够上天入地的金龙是人神之间的信使,承载着人们的愿望,像传递信息的驿站奔马一样,奔向美好。从更大的时间尺度来说,它们又好像海上的漂流瓶或时间胶囊,不定何时何地被谁发现,将属于历史的话语开封。
在展览中能看到,西湖出土的宋代金龙,武当山出土的明代金龙……这些被我们发现的金龙只是九牛一毛,作为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传统,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向山川神祇许了多少愿望。
如同《春日宴》中所写,“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这是一个古代普通人的愿望,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依然会有各种人生烦恼,依然摆脱不了生老病死,祈愿投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段真实历史,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朴素向往。
“这是一次考古、文物、艺术、思想相结合的尝试,在此感受山川的壮丽雄浑,在此体悟古人的神思飘渺。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在家做好功课,打起背包就出发,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寻找这些被遗忘的历史。”李零教授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