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治穷”,山西人还是格局大

图片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赵淑荷

编辑 | 赵靖含

汾河是山西省第一大河,其源头位于山西境内宁武县管涔山雷鸣寺,这里也是三晋文明的发源地。

《水经注》曾记载汾河源头的美丽景象:“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

然而30多年前,汾河源头,并非如此。植被荒芜、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曾深深困扰汾河流域人民。

30余年,一代代宁武人的梦想,便是重寻那个“杂树交荫、云垂烟接”的汾河源。

01

治汾30年

宁武县治汾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王荣今年55岁,他参与这个梦想,已经30多年了。

宁武县治汾的历史也差不多这么久。

1988年,为响应山西省提出的“保护汾河上游”的号召,宁武启动汾河源头治理工作。三年后,宁武县治汾指挥部成立。当时,王荣还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学生,而今,他坐在办公室里,眼神依然平和清澈,头发却已花白。

王荣向南风窗介绍,第一阶段,汾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主要任务是“拦沙保库,治穷致富”,用10年时间恢复上游植被。这一阶段,宁武一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万亩,建淤地坝14座,完成河道护岸工程27675米。

图片汾源风光/南风窗记者赵淑荷摄

用王荣的话来说,从1988年到1997年的第一阶段,汾河治理是“全面开花”,效果非常显著。但问题也很快凸显,“管护措施不到位,植被保存得不好,两三年的时间,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可能又把植被破坏了”。

于是第二阶段,宁武县把汾河治理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在继续治理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把治汾工程中的农建部分和全县的重点农建投资,都放在汾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滩涂开发和改善现有低产田上,建设了5万多亩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极大改善了汾河上游流域的农业生产条件。

再接下来的10年,治汾工程的重心是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进行河道和荒坡治理。王荣告诉我们,植被建设是涵养水源最重要的方式。25度以上的荒坡进行退耕还林,25度以下的坡地改建梯田。“河道规范了,两岸的耕地也多了,一些高产的旱平地,产量能达到坡耕地的三倍。”

图片山西太原汾河航拍/图源:图虫·创意

与此同时,汾河源治理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从“全面开花”转变为“集中治理”,也就是小流域治理,“把范围缩小,比如一年重点治理几条小流域,同时开发精品工程,暖泉沟科技示范园区就是一个典型成果”。

为了让山西的母亲河重焕生机,宁武扛起首站首责,作出巨大牺牲,关闭当地的大批煤矿。王荣还记得当时宁武最大的东风煤矿,“说关就关”,“这是我们当地的支柱产业,关停煤矿,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比较大的”。

宁武的另一项支柱产业,是畜牧业,它与植被建设又构成一对矛盾,“放牧就要吃草”。“不让养(牛羊)不行,不搞生态建设也不行。”王荣说,一个自然周期的放牧活动结束后,植被能保存四五成就算“情况很好”了。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宁武还在摸索。

02

毛建茶的机会

煤矿和牛羊之外,宁武还有什么?

宁武农业农村局的办公室主任常按,向我们说起宁武当地的特产:涔山芥菜、宁武莜麦、宁武沙棘、银盘蘑菇、毛建茶……“涔山芥菜和宁武莜麦,还是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

过去,这些特产以初级农产品的形式销售,导致产值不高,现在,农业农村局引资建起了农业产业园区,先后吸引了多家企业入驻,通过收购农户的初级农产品,再进行深加工生产制造,为当地农民带来收益,也促进了当地经济转型发展。

图片莜麦资料图/图源:忻州日报

发展农业的同时,保护生态的弦不能松。2021年,农业农村局申报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利用1594万元资金,分区建设起秸秆综合利用房、废旧地膜回收用房、堆粪棚、粪污处理中心,常按说,“这些都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

主要做毛建茶的神达朝凯芦芽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全山西规模最大的茶叶生产厂房,但有趣的是,毛建茶并不是“茶”。

神达朝凯的办公室主任邓斐向我们介绍,宁武特色的毛建茶是草木植物,而人们熟悉的茶叶品种多为乔木和灌木。生在地里,它叫毛建草;采摘后先煮后焖,发酵而成就是毛建茶。宁武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毛建茶喜冷凉,“几乎让它野生状态生长就行,不用特别打理和管护”。

图片“管涔仙草”毛建茶(茉莉)/图源:忻州日报

神达朝凯已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达成合作,经研究,毛建茶的功效包括健胃消食、清咽醒酒、降尿酸、去痛风。毛建茶,就像宁武的大山给当地人的天然馈赠。

邓斐介绍,他们现在还开发了毛建茶的深加工产品,比如茶饮料、茶糕点、茶粉,“后续我们还准备研发护肤品”。

如果这个研究能成,它会给宁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吗?邓斐和我们一样,表示期待。

03

来汾河源看一看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宁武,我见到的所有当地人都告诉我,得去汾河源看一看。

在通往汾河源的路上,数字里的治理成果有了实感。一代代宁武人在过去30年里陆续种下的云杉和落叶松,在10月的寒凉空气里,披上了金黄的盛装;还有保育水土的沙棘——当地有人叫它“酸溜溜”,挂着一串串可爱的小红果子,采摘之后,它们变成沙棘汁、沙棘膏,销往山西各地,甚至走出三晋。

王荣曾提到,为涵养水源、改善环境建成的13个生态公园,现在正成为周边市镇居民游玩、康养的新选择。

汾河源从宁武的“问题”,变成了宁武的“机遇”。

图片山西省太原市汾河天际线/图源:图虫·创意

从宁武县城凤凰镇一路向西南,行至东寨镇管涔山,进入景区大门,步行约两百米,就能看到坡顶的雷鸣寺。汾河源主出水口又名龙眼泉,此处原建有“水母庙”及“龙池”,上书“汾源灵沼”,古建已毁,遗址犹存。为重建源头,宁武人在原址建“汾源阁”,阁前恢复“龙池”,出水口以龙口吐水为造型。

水深半米,清澈见底,偶有碎瓦片沉在水底,花纹清晰可见。灰色的小鱼静静地趴在石头上,片刻,倏忽游过,不见踪影。汾河就从这里发源,向南奔流而去,几千年来,哺育了三晋人民。

整修中的汾源阁大门锁闭,画师正在脚手架上为楼阁外侧描绘金龙,黄土高原上阳光干暖,金漆在空气中纷纷散落,像空气在闪光。我们在这里遇到一对从北京自驾游山西的中年夫妻。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到这个小县城来,他们说:“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到山西,汾河的源头必须来看一看。”

宁武还在等待更多人,来山西母亲河的源头,看一看。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图虫·创意,部分来源于网络,首图为宁武芦芽山景区(图/吴光宇)

本文首发于《南风窗》杂志第24期

-END-

值班主编 | 吴擎

排版 | 菲菲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关注南风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