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曾经去过敦煌。你也许到过这座刚刚开放不久的美术馆,或者在视频、照片中见过它的新姿。沙色外观的建筑构筑出鸣沙山的起伏与连绵,与远方的敦煌呼应,向人们敞开文化的“传送门”。
走进展厅,自敦煌“迁移”而来的鸣沙香山,就连起伏、坡度都和真实的鸣沙山一致。沙里含着幽幽的香,敦煌当代美术馆馆长杜晨艳用手掬起一捧,说:“这是1000年前的香。”原来,千年前的藏经洞经卷承载的香方,被艺术家用敦煌本地香料复原。香气和莫高窟的秋叶、风滚草、梭梭树一起,还原最真实的敦煌,让更多市民足不出“沪”就能解锁“何以敦煌”。
当敦煌文化与当代艺术在都市空间融合,多媒体装置《宇宙模型》以1∶1的真实三围空间,构建敦煌藏经洞的“数字洞窟”。值得探寻的不止是遥远记忆里的敦煌,还有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思考和探索。“希望大家来到这里,寻找敦煌之外的敦煌的美。”杜晨艳说,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你我心中也都有自己理解的敦煌。
“千年遗珍”敦煌与上海的同频共振,已经有过多次,比如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掀起沪上“敦煌热”。
当敦煌主题的美术馆第一次走出甘肃,为何选择落地上海,在杨浦长阳创谷永驻?背后又有一段故事。
肩负“把敦煌文化传承好”的责任,在敦煌当地,人们考虑的是如何让敦煌文化“走出去”。当敦煌文旅集团有限公司的代表来到上海考察,在长阳创谷的艺术空间里遇见一场敦煌文化展,上海杨浦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出的想法打动了他们。“长阳创谷虽然是科创园区,也希望得到艺术文化的滋养。”
经由敦煌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杨浦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赋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敦煌当代美术馆作为新的文化地标在长阳创谷落地。
在馆长杜晨艳看来,这是一次非常创新的实验。她说,古代的敦煌和当代的上海,其实有着相似的身份和角色。敦煌文化代表中华文化自信,上海则有最前沿的文化,对于文化的吸纳度极高。用文化滋养科技创新,成为上海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是敦煌当代美术馆的愿景。
了解杨浦的人们知道,迎接敦煌当代美术馆落地的“土壤”——长阳创谷,前身曾经响彻纺织机械的轰鸣。从1920年的日商东华纱厂,到1945年被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接收,再到1952年改为中国纺织机械厂,老厂房见证了百年风云变幻,又在20世纪90年代停产关闭后陷入沉睡。
直到2015年,杨浦启动长阳创谷更新改造,原有的简约工业风成了新园区的特色主基调,杨浦百年工业文明韵味尽在其中。
上海长阳创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弘告诉新闻晨报记者,敦煌当代美术馆所在的楼栋,原先是一座旧停车库。随着“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车库也焕新成为艺术空间。
这样的焕新思路,在长阳创谷并不鲜见。每隔一段时间,园区白领、周边居民、游客就能发现不一样的惊喜。园中小草坡变成了“秘境花园”,工业风钢梯作为连接园区生活的“绿色通道”,通往B栋二层企业中心。废弃4S店改造成体育中心,成了上班族和居民的“加油站”。正所谓“无边界,有生活”,园区的松弛感扑面而来。
看到长阳创谷成了市民喜爱的城市更新标杆,杜晨艳觉得,敦煌当代美术馆也要用市民喜欢的方式把文化根源挖深。“敦煌学是世界显学,全球各地都有专家研究。如果能把这些专家学者请到上海、请到馆里,让市民游客都能听一听他们的见解,我觉得就很有意义。”
她希望,这片空间能够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不仅把黄沙漫天、驼铃声声的敦煌千年古景带到眼前,也能实现经典文化历史逻辑和传统文化当代转译的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