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一年级学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如果孩子以前没有接触过会有些难度,但不要着急,孩子总会混乱一段时间。如果为了图快胡乱借用一些方法,只会增加孩子的理解负担,孩子哭,家长恼。
我以前犯过该类错误,听说“凑十法”很流行,也尝试让孩子使用口诀,他根本无法理解。
像“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减1凑10得数”等,孩子一头雾水,为什么看大数?怎么分小数?怎么凑十?
即使会分小数了,也常常把两个数字的位置写错,凑不成十,还是不会算。用图示的方法会填空,也无法应用,只会看着题目发呆。
因为口诀对孩子来说太抽象,所以总是学不明白。
后来用实物演示,又看动画片,才真正搞懂凑十法,达到看算式会应用也不出错的效果。
理解的好处就是头脑清爽、心情愉快、正确率高。
所以一定不要迷信什么口诀,让孩子理解底逻辑,了解来龙去脉更重要,至少普娃如此。
一年级数学课本的三个方法
翻看一年级数学课本,并没有上来就讲“凑十法”,而是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介绍了包括凑十法在内的3个方法,非常清晰具体,完全符合孩子的理解能力。如果孩子不会计算或出错太多,一定要先吃透课本知识。
第一个方法,点数法
就是一个一个点数,这是孩子在前面已经熟练掌握的方法。
箱子里有9盒,箱子外面有4盒,先数箱子里面再数箱子外面,从1数到13,一共是13盒。
点数无需计算即可知总数,是基础。但如果数量太多,这个方法就太费时间了,还要学更简便的方法。
第二个方法,接数法
就是从已知数的后面接着数,数的后面是哪个数字,这一知识在前面已经学习过。
已知箱子里是9盒,不再一个一个点数,而是以9为起点,9的后面是10,箱子外面从10数到13,也是13盒。
这个方法省去了数前面多个数字的麻烦,但效率还不是太高,继续寻找新方法。
第三个方法,凑十法
就是把其中一个数进行拆分,和另一个数凑成10,再加上剩余的数。可以拆分大数,也可以拆分小数,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
这就用到孩子们以前学过的数的分合知识了,9和1组成10,4可以分成1和3,4分出来的1和9先凑成10,再加上剩余的3,就是13。
如果直接给孩子讲凑十法,还是有些抽象,要用具体实物演示,孩子才能恍然大悟。
箱子里面有9盒,从箱子外面拿一盒放到箱子里面,就是10盒,箱子外面剩下了3盒,接数法数出来是13,计算法10+3=13,一目了然。
可以找不同类型的实物演示,数牛奶、数小棒、数水果、数铅笔、数玩具,都是好办法,既让孩子理解凑十法,又让孩子知道学习凑十法在生活中也能应用,激发学习热情。
还要让孩子会看图圈画,在课本上有例题和练习,也是可能会考查的内容。
用圈、三角、方框等不同的符号,或者用水果、树叶、卡通等不同的图像都可以,让孩子的理解力从实物迁移到图片上,再转化到对数字的理解上。
用笔把左边的9个图形和右边的1个图形圈在一起,就是10,数一数后面有几个图形,再加上10就是正确得数。
很显然,上述三个方法,是引导孩子一步步了解凑十法,没有灌输,没有生搬硬套,孩子运用以前所学知识,慢慢理解才能达到内化的程度。
引入动画片辅助理解
如果想让孩子理解更快速一些,建议看一看动画片《数字积木》。
一个个方形积木块变身不同的数字,数字个数一目了然,形象可爱,设置不同的场景故事,在故事中完成数的认知、分合、加减运算,孩子不觉得是学习,却在享受生动故事之余,学到了课本上需要学习的知识点,非常轻松。
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可以看这几集。
第四季第4集《Balancing Bridge》,用平衡桥的故事演示20以内进位加法。
桥的一端是9+4,另一段是10+3,相等才能平衡,让孩子认识到凑成10的奇妙之处。
第五季第7集《Ten Vaulting》,用撑杆跳的故事演示凑十法。
凑十比做找朋友,两个数字合体形成10。
超过10的数字进行撑杆跳比赛,一个数字跳到另一个数字身上,留下一个数组成10,剩余的数跳下去贴在10的一边,就是得数,非常直观的凑十法。孩子对这一个过程印象深刻,很自然理解。
还可以看看第一季第15集、第三季第3集、第三季第10集、第五季第3集等等,了解一下数的拆分。
孩子看了动画片,再用实物数字积木演绎故事情节,就很轻松把凑十法牢记于心了。
持续不断的练习
通过各种方式了解20以内进位加法后,少不了大量的练习。每天做几十道题,说一说、写一写,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实际计算采用凑十法原理,不断拆分组合,孩子就能自己出规律。
也就是说,“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这类口诀没毛病,但是直接告诉孩子本末倒置,是不对的,应该让孩子在理解基础上,通过练习自己归纳总结,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实用知识。
写在最后:
随着练习的增多,凑十法实际上也会抛弃不用,而是能直接写出得数。
但是,学习凑十法的过程,能够提升思维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像算钱、算长度、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理解时间和角度等等。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深入理解“凑十法”,而不仅限于会用简单口诀计算得数。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