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遇见孟浩然”!国际青年跟着诗词感受汉水汤汤

极目新闻记者 涂梦蝶

实习生 潘洁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中这篇吟咏男子思慕心上人而不得的诗歌,几千年来滋润着汉水一脉,成为汉水文脉的一部分。10月28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主办、极目新闻承办的“国际青年跟着诗词打卡湖北”活动,打卡孟浩然故里、诗词之乡襄阳。

当天,国际青年参加了“诗意汉水·文明之光”涂玉国诗集《汉水汤汤》研讨会,该活动是“长江文学周”之“大家遇见大家”活动的一部分,我国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荣光启等人参会,两名国际青年也在这里感受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经典作品的碰撞。

图片研讨会现场

自古以来,河流与人类的文明息息相关。古人认为山水自有灵性。长江出巫山神女,黄河出洛河神女,湘江出湘水神女,汉江亦出汉水神女。刘向《列仙传》中的汉水女神就是两个漂泊不定、行踪诡秘的女神,她们既有温柔包容的一面,也有机智慧敏的一面,刚柔并济;在东晋王嘉《拾遗记》里,汉水女神又是两个美丽动人、情意绵绵的女子,她们出现在西周中期左右——这和周昭王的南征不无关系。据《拾遗记》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东瓯献二女,一曰延娟、一曰延娱。这两人辩口利辞、巧善歌笑、步尘嚣而不见踪迹、行白日而不见影子。后两女随昭王泛舟,却同溺汉水,死后二女化神女。为神者,因二女清白殉国,深得荆楚百姓同情。

诗人涂玉国介绍,这些年来,他阅览群书后发现有关汉江的诗作没有构成体系,无法直观呈现汉江沿岸风貌人情,所以决定写一部有关汉江的长篇叙事诗集,没想到这一写,就耗费多年心血。

“我自小生活在汉水的一条小支流——小清河右岸,与汉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写汉水其实也是在向家乡,向亲人致敬。”涂玉国说。为了创作此诗集,他从2019年开始对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等资料进行搜集。2020年开始,从汉水源头陕西汉中市出发,以汉水为线、沿线三省16个城市为节点,自上而下进行全流域实地调查采访。此外,还对汉水重要支流丹水、唐白河、小清河、府河、沮漳水、汾清河等进行了调查采访,数易其稿完成了《汉水汤汤》。

历时五年、行程八千余公里,《汉水汤汤》书写了汉水流域的自然生态,是目前为止第一本比较系统梳理汉水历史源流、文化渊薮、时代变迁、沿岸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叙事性长诗,也是一本关于河流与生态环境、人类发展、生命奥秘哲思的诗集。

图片“大家遇见大家”系列活动之“遇见孟浩然”

国家有别,诗歌无界。留学生们说,他们对中国诗歌很感兴趣。“中国诗歌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留学生露丝说,“我知道《木兰诗》就是中国有名的叙事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将军的故事,花木兰的形象在国外也很有名。”

从《木兰诗》到《长恨歌》,叙事诗既可以是大漠孤烟的豪迈,也可以是执手相看泪眼的两情缱绻,而《汉水汤汤》则从历史角度梳理了河流与人的关系。

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于俊说:“在我的国家,诗歌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我们的国家有五条重要河流,许多围绕这五河的诗篇歌颂了河水滋养我们的故事。”

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山川异域,但人们仍然可以借助诗歌感受同样的情感。面对浩浩汤汤的汉江,露丝说:“我可以体会诗人面对河水思念家乡的情感。我的家乡和中国远隔重洋,看见这里的河水我也会想起家乡的水面,还有生活在水边的亲人们。”

图片留学生合影

汉水文脉滋润襄阳,也孕育出了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面对襄阳秀美的景色,两位留学生吟咏着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而出。孟公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不媚俗世,隐居汉江西岸的鹿门山,留下一首首传世诗歌。汉水浸润着襄阳,文脉也在其中汩汩流淌。河水滋养着人们的生息,文脉则涵养着精神,代代传承。循着诗词行走汉水,方不枉古人教诲。

古往今来,诗是人们抒发情感、沟通交流的重要形式。有了诗歌,具体琐碎的生活细节,便有了浪漫的一面;抽象的情感,也有了可以被彼此感知的具象文字。诗歌千年不灭,人类的文明也因此而熠熠生辉。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