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我眼中的宋韵·儒学文化的深山瑰宝

潮新闻客户端 刘瑞苑

图片

婺州南孔——榉溪孔氏家庙,它隐藏在磐安县的大山深处,榉溪是一座被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着的古老村庄。

孔氏家庙被称第三圣地,南宋初年,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烽火硝烟,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带领孔氏族人扈跸南渡,端友公寓居衢州。而榉溪孔氏始迁祖为孔子四十八代孙大理寺评事孔端躬,因父亲孔若钧重病就在榉溪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小山城磐安县定居,繁衍生息,白驹过隙已800多年了。此地高峰林立,远离喧嚣,人烟稀少,交通闭塞。2006年5月榉溪孔氏家庙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榉溪孔氏家庙始建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由理宗追端躬功德按衢州家庙恩例造。家庙坐南朝北意为“面朝山东祖先”。步入孔子家庙见大厅上掛着一块金字大匾写着“万世师表”(宋理宗曾赐“万世师表”金匾一块)四个大字。院子深处是孔子塑像,像上方有匾“如在”,意为孔子精神永在。匾下柱上有对联曰“脉有真传,尼山发祥燕山毓秀,支无异派,泗水源深桂水长流。”(尼山,泗水在曲阜,燕山,桂水在榉溪,两下相对意谓两地渊源,一脉相承)。家庙里还展有《孔子家谱》至圣先师牌位和吴道子画的孔子刻像的拓本。整座建筑以中轴线贯穿,由门楼、戏台、天井、前厅、穿堂及两个小天井后堂等组成,平面呈长方形。家庙前厅明间木梁上雕有“双龙抢珠”图案。按照当时年代的规矩,民间是忌用龙图的,可见孔氏家庙享有皇帝特例。家庙中通面阔21.5米,通井深30.3米,面积800多平方米,屋柱多达84根,门楼采用三柱穿斗结构。戏台为轩阁式结构,柱石有宋、元、明、清四朝样式。正门入口呈八字形,正门上方书“孔氏家庙”。正门两边檐柱牛腿雕有人物故事、花篮、狮子等图案,额枋下方雕花草。屋檐下方墙体上有人物、动物、花草等壁画,家庙门口竖着多面长方形大幅黄幡,迎风猎猎。这里既是家庙又是宗祠,是孔子子孙血脉的延续和文化传承的历史记载,是榉溪村村民祭祀孔子,祭祖及家族活动的中心,从孔端躬这一支脉发祥出去的有91个村,13个支脉,全国各地将近3万人。正如始祖曾言:“儒林世泽垂永久。”

孔子后裔最大聚集地榉溪村落,在这深山冷岙中竟生活着1300余人,榉溪山川秀丽,古时称榉川、桂川,先祖们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从高山丛岭中引来了清洌的山泉,再撒下一些种子,收获了适合山区生长的粮食哺育子子孙孙,流传至今已七十多代了。

图片

从远处连绵群山的岗峦上奔涌而下的多股山泉,汇集成一条清澈透明的溪流名榉溪,该村就以溪名取之。榉溪将村民的楼屋一分为二,沿溪而居,公路也是沿溪而建。村西有座大水库和电站,村北有金钟山,南有来龙山,层峦叠嶂的山脉包围着榉溪村。村中有座桂川桥古朴而典雅的廊桥,里面建有厢房和休息用的桌椅齐全。榉溪自上而下共有6座石拱桥和一座水泥桥,这些桥将两边的村庄连接在一起。自从孔庙建成,整个村庄民居以此为轴心错落在榉溪两岸。村中有历史悠久的大屋九思堂,松竹梅堂,宋代古井。村的房子全部坐南朝北与孔氏家庙朝向一致。古村以青石板铺地,两旁密密麻麻镶嵌着青灰色圆滚溜亮的鹅卵石。小路旁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用取材于山上的大石块垒成的小平房让人眼界大开。村中仍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建筑面貌,历史建筑15247平方米,大小三合院、四合院散落在村内。错落有致的“节用爱人”“孔挺办学”等论语家训牌,遍布在小巷古民居中。老砖墙上依附的苔藓镌刻着老村古巷里久远的岁月印痕。门前家家户户种上了各色的花草,芬芳扑鼻。古村里散落着著名榉溪八景:燕尖雪松,金钟竹林,山亭夏凉,莲花佳城,岩桥春水,杏园书塾,高望晴云,龙山书社,把蕴藏于大山里的瑰宝沉浸于朦胧的山雾之中。

图片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经修缮村内现存18座保存完好的院落,200多间古民居。又将孔氏家庙左侧一老民居修建成了儒学博物馆。馆内有一面照片墙,一幅周边县市地图,多张八仙桌,一面孔子墙等陈设,展示了孔子一脉历史人文。小巷静谧而梦幻,行走在榉溪村的古屋、古巷、古井……犹如穿越回古时候。村中创建了蓝莲舫儒学馆。有多幢房子改成儒学文化传承,餐饮服务、茶馆、酒馆、非遗馆,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观光客。

榉溪村孔子的后裔们靠山吃山,勤劳致富,以种植药材和菇类为主,沿山搭建的香菇棚,空旷地上晒满的各种刚收获的药材,是村民们走上小康之路的见证。

图片

榉溪南孔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和特质是耕读传家,孝悌为本。他们敬奉的是仁义诚信与山容万物坚如磐石的精神是一致的。

整座孔氏家庙及榉溪村落与周围的山川环境融为一体,是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这里有体现儒家学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州南宗祭孔大典,每年的9月28日,在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孔子的后裔聚集一堂,都会举行一場盛大的祭孔大典。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中国复兴国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长及省市相关领导均会参加祭孔大典。

榉溪村西端村口有座孔端躬墓,这里是先祖的埋骨之处,山野的风雨阳光伴随着他的子孙后代走过了一年又一年,1990年村里为此墓重新立碑,以示不忘祖德。这里环境安靜,端躬墓被群山环抱,绿水环绕,满山翠竹与棕树间孔氏先祖群像聚集在这里,就如在讨论和研究儒学精华。墓旁有棵太公树,树龄890年,树高37米,树围5.6米,是南方红豆杉(也有称黄柏松),是稀世古树,称为全国百棵古木之一,浙江省十大古树之一。此树高高耸立,树叶茂盛,枝干粗壮,据记载是孔氏始祖从山东带回的苗木亲手栽种在榉溪山上。孔端躬父親孔若均的墓也在金钟山后坞,墓的形状像金交椅一样,坐落在山背的肚脐眼上。墓周围有石碑,石亭,石栏杆,刻有各种纪念文字。此外村中还有两三百岁的香榧、紫薇、柏树等,它们树干笔直,傲然挺立在这群山之颠中。从端躬墓前后的石板路上去,有观景台和亭子,可俯瞰全村。

图片

榉溪村坐落在磐安群山之中,这里的村民孔姓占95%以上,非常独特。现存有山东曲阜,浙江衢州之外,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孔子家庙之一,被称为孔氏阙里第三圣地。

5.18国际博物馆日“孔脉寻踪,礼乐和鸣”——孔子博物馆走进孔氏家庙启动仪式在金华磐安盘峰乡榉溪村隆重举行。南北两地,海峡两岸携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堪称是跨越千年的“拥抱”。这次活动由中国孔子基金会、至圣孔子基金会主办。孔子博物馆、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文旅频道、金华市婺州南孔研究会承办。是两岸三地共同举办的儒礼交流、文化展览、研学体验活动,是传承弘扬儒学文化的生动实践。

在启动仪式上,孔子博物馆与磐安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举行了“泗婺同源,双水合汇”仪式,把从曲阜孔宅故井和榉溪宋代古井取出的井水合二为一,并灌溉到从曲阜至圣林移植而来的楷木苗上。两水融合在一起寓意两地情义血浓于水,儒家文化生生不息。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表演了佾舞和《诗经》主题系列雅乐曲目,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视觉听觉盛宴。接着又举行了成人礼、观礼活动,使参加的学子感受到“儒家礼乐”文化,正心明志,完成由“孺子”向“成人”的角色转变。这次融媒直播通过人民日报、央视频、文旅中国、孔子网等40个全国网络平台同步收看直播,全网收看量2526.6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