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0多万株行道树全面“剃头”,经典杯子款依旧流行但技术派考虑转型

全文2211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上海全市170多万株行道树将在明年4月前完成一轮“剃头”,以减少悬铃木飘絮带来的困扰。

02传统修剪方式通过冬季修剪、春夏两次剥芽,形成杯状树冠,大幅减少果毛产生。

03为此,上海普陀区园林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引进蜘蛛式高空作业车等新技术,提高修剪效率。

04同时,上海多区建立林绿资源“一张图”,以规避行道树与公共家具等矛盾。

05除此之外,养护单位开始“转型”,加强和行道树周边社区、商户的沟通,实现“个性化”养护。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12月4日的胶州路和平时不一样,路中央拉起了警戒线,南侧道路暂停通行,来自上海普陀区园林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行道树养护队员陆续爬上数十棵十几米高的悬铃木,为它们“理发”。

全市多地也在开展行道树冬春季综合养护工作,即过去常说的行道树冬季修剪,简称“冬修”。从今年11月底启动,全市170多万株行道树(需要修剪的以悬铃木为主,总量30多万株)将在明年4月前完成一轮“剃头”。

“经典”最有效

每年春季,处于生殖生长阶段的中型悬铃木(胸径15厘米至25厘米)或大型悬铃木(胸径25厘米以上)通过果球来“传宗接代”。四五月,气温上升,悬铃木新叶生长,往年成熟的果实开裂、脱落,团状果毛在风力作用下飘落,形成恼人的飘絮。

上海一直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飘絮季”带来的困扰,但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经典款”——冬修。

悬铃木果球大多生长在多年生枝条上,修剪后新生的枝条不结果。每年冬春交际,绿化作业团队巧妙利用植物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的矛盾关系,对悬铃木多年生枝条进行适当修剪,大幅减少后期结果量,并在夏季剥芽时视情况修除果球。研究表明,通过合理修剪,可在第二年减少80%至90%果毛的产生。

行道树修剪是一门需要时间沉淀的技术活,不是一些人以为的“有梯子和锯子就行”。“只有修出非常标准的杯状,才能达到减少果毛的理想效果。”上海普陀区园林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绿化养管部技术主管杨飞飞介绍,在老一辈园林工作者的努力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总结出了杯状修剪手法——经过冬季修剪、春夏两次剥芽后,树的造型形成三叉六股十二枝,一级一级向上展开,形态犹如一只高脚杯。

这样修剪后,不仅大幅减少果毛,而且行道树树冠中空,每当有台风来袭,树木承受风力较小,不容易倒伏。杯状还让树木顶部透光,促进生长,扩大隔年夏天的树荫,并让树木尽量避开周边高空线生长,消除安全隐患。

图片修剪技术到位,“理发”后的悬铃木就像一只高脚杯。 陈玺撼摄

新“蜘蛛”上路

有时,即使修剪技术再高超,也有“搞不定”的树。受到树形高大、道路较窄、交通拥堵、建筑密集等因素制约,一些悬铃木始终得不到彻底“理发”的机会。

以“衡山路”区域(东起陕西南路,西至华山路,南起肇嘉浜路,北至淮海路)为例,该区域4000多株悬铃木中,91%为特大型或大型,加之交通繁忙,两侧居民、商户密集,一直是冬修期的“老大难”。

类似情况的道路在上海有百余条,每年四五月,飘絮明显,居民投诉较多。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让部分“老大难”有了解决出路。最近,建国西路(瑞金二路至陕西南路)上迎来一只“蜘蛛”——蜘蛛式高空作业车,养护员站在吊臂顶端的吊篮内,轻松来到十几米高空,不用将精力分散到维持身体平衡上,集中精力修剪树冠顶部枝条。

传统的大型登高车需要大范围挪位寻找作业点,协调时间长、安全措施布置繁琐、监护工作困难,在狭窄的交通繁忙路段几乎无计可施。

相比之下,蜘蛛式高空作业车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找到合适位置作业,让人精确处理与建筑物过近或影响居民生活的枝条,不用大规模移除树木或采取其他破坏性措施。

在嘉定、普陀、松江等区,一种带轮子的防护架今年冬修期被试用。修剪行道树时,它们被推到树下停放的车辆上,保护车辆不被修剪的枝条砸到。

记者了解到,以往冬修的一大阻力就是道路两侧停放的车辆。担心车辆被砸,车主反对修剪,养护单位若要在每一辆车上方搭建临时防护架,费时费力,严重拖后工期,在实际操作中不会采用这种方式。

图片“蜘蛛”的机动性和适应力更强。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提供

图片移动“车罩”。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提供

“杯子”变“半杯”

随着城市的快速更新,以往并不显著的树牌、树灯、树线、树房等矛盾近年似乎有激化的趋势。冬修成为主动提前化解相关矛盾的重要对策。

一些经过中山北路(沪太路至交通路)的细心市民发现,经过修剪的悬铃木和往常见到的不太一样:靠近居住区、商户一侧的树枝更稀疏、更短,朝向道路的一侧相对浓密。

杨飞飞表示,每月有专人巡查管养网格内的行道树,尤其关注大树是否与附近的城市家具、建筑物产生了矛盾,同时定期统计分析针对行道树的投诉信息,将投诉问题集中的区域列为重点对象,在冬修期重点关注,因地制宜实施“个性化”养护。

“传统的修剪方式,形状是一个完整的‘杯子’。”杨飞飞坦言,行道树养护的“技术派”常走入误区,即只从养护技术的角度看待问题,忽略人的感受,因此,养护单位开始“转型”,加强和行道树周边社区、商户的沟通。

中山北路这一带,考虑到周边低楼层居民反复提出的遮蔽阳光问题,在不影响行道树日后生长的前提下,“杯子”就非标准化地修剪成了“半杯”。

图片胶州路上的悬铃木经过修剪,路南侧的行道树也出现南稀北密的“半杯”状。 陈玺撼摄

“修剪行道树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共治问题。”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行道树科科长杨瑞卿表示,上海近年来处置“树牌矛盾”等问题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很多矛盾,只需要轻度修剪就能解决的话,相关部门不再计较“先来后到”的问题,而是本着又快又好解决问题的原则,协商解决。

剩下的少数需要对行道树“大动干戈”的矛盾,相关部门也形成了联席会议机制,并商定了启动非常规修剪的“门槛”——经专家组判断,存在安全隐患。

比如,宛平路上的高大行道树一度严重遮挡近肇嘉浜路口的道路标识牌,绿化与道运部门技术人员多次现场踏勘后,制定解决方案,由道运部门将标识牌移至中间隔离带并反向设置,彻底解决了树牌矛盾。

图片调整公共家具位置但不动行道树的案例。 图片来源:徐汇区绿化市容局

图片调整公共家具位置但不动行道树的案例。 图片来源:徐汇区绿化市容局

在采访中,相关部门都提到了解决“树牌矛盾”等问题最彻底的方式,是在公共家具或新建道路行道树落地前,即规划设计时就充分评估这两者间是否会产生矛盾,采取有针对性的规避举措。

记者了解到,上海多区已建立林绿资源“一张图”,将相关路段的行道树数量及种类建档,但这只是很初步的“数字底座”。

“建议进一步完善林绿资源‘一张图’,将道路、电力、水务、燃气等信息叠加进图内,形成一个矛盾和原因一查就明白的数据平台,高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指引城市空间的精细化布局和建设,从根本上规避冲突的产生。”杨瑞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