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丨他以身许国,用血肉之躯护住绝密文件

56年前的今天
(1968年12月5日)
一场突如其来的空难
夺走了一位科学家的生命
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在生死关头
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相拥
用血肉之躯护住了
热核导弹试验的绝密文件
此次事故22天后
中国成功试射了首枚热核武器
图片
“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上郭永怀(1909-1968)的照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冲破重重阻挠
返回祖国怀抱


1968年12月5日,中南海怀仁堂。一位秘书匆匆走了进来,来到正在接待外宾的周恩来身旁,对他耳语了几句。一向处变不惊的周恩来脸色一变,站了起来。秘书向总理汇报的是刚刚发生的一场空难——一架飞机在北京首都机场着陆时坠毁,机上13人遇难。让总理尤为震动的,是其中一个遇难者的名字:郭永怀

郭永怀,正是上世纪50年代,一批克服重重困难、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的科学家之一。

当时,郭永怀不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而且已经是享誉国际的知名科学家,尤其是在与航空工业密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取得了瞩目的学术成就。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引燃郭永怀科技报国的初心。然而,当时新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十分紧张,美国政府绝不允许像郭永怀这样的知名科学家返回中国。

苦等了6年后,郭永怀终于看到了回国的希望。

1954年,中国代表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据理力争,使美国政府在1955年4月正式宣布撤销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的命令。

即便如此,回家的路也不顺利。为了回到祖国,郭永怀将自己视若珍宝、积累十多年的科研资料和讲义文稿,统统付之一炬。这让美国同事惋惜不已,也让夫人李佩倍感不解。

直到后来,他们登上回国的邮轮,在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工作人员检查行李时,李佩这才明白郭永怀之前的举动是多么明智。

原来,在此之前,郭永怀的师兄钱学森回国时,就是因为携带一些科研资料而被滞留美国多年。没有了携带科研文稿被扣留的麻烦,美国政府方面的检查最终得以顺利过关,他们再也没有阻挠郭永怀“回家” 的理由了。

1956年11月,郭永怀一家终于抵达广东罗湖口岸,踏上了阔别16年的家园故土。

郭永怀曾撰文写道:“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图片
郭永怀(左)和夫人李佩(中)在回国的船上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默默隐姓埋名
深深扎根大漠


回国后,郭永怀参与规划我国力学发展的蓝图,在空气动力学等力学学科的建设以及力学人才的培育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除了教学研究工作,他还参与了一项更为艰巨且重要的工程——制造中国自己的核武器。
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相关的技术专家、设备和资料,中国的“两弹”工程因此陷入困境。

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郭永怀临危受命,和王淦昌(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彭桓武(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郭永怀负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环境试验。

1963年,为了加快核武器研制步伐,中央决定在青海建立核试验基地。郭永怀等一大批专家响应号召,隐姓埋名、扎根大漠,迁到了这个基地。

从那时起,已经年过半百的郭永怀不畏条件艰苦,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心悸、胸闷、浮肿等症状,与年轻人风餐露宿、同吃同住同工作,始终坚守在爆炸试验现场。

高原的冬季漫长而寒冷,郭永怀一行曾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核弹试验。郭永怀每天坐在一辆没有暖气的吉普车里,颠簸行进4个多小时。在戈壁滩上,由于没有帐篷,所有人只能席地而坐,啃着冻馒头和咸菜,就着从兵站要来的一暖瓶热水当午餐,郭永怀也不例外。

他们忍受着最低可达-40℃的严寒和荒凉的环境,夜以继日地反复进行计算、研究及爆破工作。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为了这一刻的来临,郭永怀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图片

郭永怀(右一)和钱学森(右二)在试验基地查看爆炸成型实验结果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不幸遭罹空难
壮烈以身殉国


出于工作需要,郭永怀经常往返于试验基地和北京之间。为了节省时间以加快科研和试验进度,郭永怀一直选择乘坐飞机,且偏爱夜航航班,因为他觉得在飞机上打个盹儿,第二天抵达后不影响白天的工作。

1968年10月,郭永怀再一次来到青海核试验基地,为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发射试验做准备。

12月4日下午,郭永怀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数据线索,当即决定要飞回北京进行汇报。在赶往机场等待飞机的间隙,郭永怀还专门听取了课题组成员的汇报,随后便登上了飞机。

12月5日凌晨,飞机在北京首都机场即将降落,距离地面约400米时,忽然失去平衡,几经挣扎后,最终坠毁在距离机场仅1公里的玉米地里。

机上搭乘的乘客和机组人员一共14人,只有1人重伤生还。这位幸存者在回忆坠机前的场景时说,他就记得郭永怀大喊了一声:“我的材料!”

当搜救人员在飞机残骸中找到郭永怀的尸体时,发现他跟警卫员紧紧相拥。搜救人员费尽力气将他们分开后,眼前的一幕令人震惊:两人怀中紧紧抱着一个几乎完好无损的公文包,里面装的正是郭永怀急于赶到北京汇报的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

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27日,郭永怀遇难22天后,依据他用生命保护的重要资料,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爆成功,氢弹的武器化得以实现。

1999年9月18日,23名为“两弹一星”工程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个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方面都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也是唯一一名烈士。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图片

郭永怀(一排左四) 图片来源:学习时报

直至今天,南开大学物理学院的新生,每年都要排演以郭永怀命名的话剧《永怀》,以此传承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科学家精神。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报.永怀,永怀
2.学习时报.郭永怀:把生命献给我国核事业
3.《书摘》杂志.郭永怀:一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家
4.“新华社”公众号.他将生命献给祖国,换来西北上空惊天巨响!

5.“人民日报”公众号.51年前,他用生命护住一份绝密文件!22天后,中国靠它震动了世界!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整理:吴洣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