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道工序!毕节这里的砂锅有名气!

图片

图片正在烧制的织金砂陶产品图片

织金砂陶

毕节手造







织金砂锅


织金砂锅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早在唐宋年间就从外地传入织金,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以织金建制沿革而论,有记载的历史已有350余年。清康熙四年(1665),以建平远府(今织金县)而得名的“平远锅”驰名周边。

织金砂锅取材于织金本地的陶土和无烟煤,一窑只烧制一个锅,不上釉也不上漆,“绿色”环保。这是织金砂锅的重要特性,也是其在众多砂陶炊具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清朝初年,许多制陶人聚集于织金东门一带,就地取材,烧制成砂锅、鼎罐、药罐、茶壶等生活器具来售卖,渐渐形成了“砂锅一条街”。

织金砂锅在制作上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用料和数百年来形成的独特加工工艺,令其他类似的产品望尘莫及。它用料为纯天然白胶泥,大自然里平淡无奇的陶土和无烟煤,在能工巧匠的双手中被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经过筛土、打砂、和泥、制坯、自然干燥、烈火煅烧等72道繁复工序,造就出风格独特的土陶制品。

随着一声“开窑”响起,烧制师傅用撑杆打开窑门,煤火堆里,一只被烧得通体发红的砂锅等待“出炉”。

烧制师傅迅速用铁钩将其钩起,轻放进一旁准备好的木屑堆里,使木屑完全遮盖锅体,再用大铁锅覆盖其上,让其焖烧几分钟并充分降温后,一只灰黑色、泛着光泽的织金砂锅成品就算完成了。

由于用料考究、工艺独特,织金砂锅成品内部砂质结构稳定,具有吸热和散热慢、传热均匀、保温性能强的特点。用其蒸煮食物、泡茶能够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味觉享受,这是其他金属锅所不能及的。此外,尤其是用它来沏茶或熬中药,茶味及药效较佳;用以储藏食物,则不易腐烂变质。

织金砂陶制作工艺经历了由盛转衰,到再次崛起的过程。如今,它在织金王氏砂锅第五代传承人王增荣的手上继续焕发新彩。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陶艺系的王增荣,先后在宜兴、景德镇、德化、西双版纳等地,走访当地老匠人,学习紫砂壶、瓷器、黑陶等陶瓷制作工艺,其创作的现代陶艺作品《花器》入选美国丹佛华人陶艺展。

王增荣选择回织金办厂,并在几年后把家族式的砂陶坊创立为贵州省织金增荣砂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开始生产。

因传统的手工制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量以及质量的保证,王增荣开始对传统原料加工工艺进行改良,用机械粉碎机取代传统手工舂压的粉碎方法,制出的成品更结实耐用。王增荣把学到的紫砂壶制作工艺与本地砂陶工艺相结合,通过不断尝试,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砂陶茶具生产技术,突破了织金传统砂陶行业仅生产炊具的局限,相继开发出了茶具系列、砂陶壁挂系列、花瓶等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兼具的砂陶新品。

目前,织金增荣砂陶发展有限公司已从建立之初的家庭作坊发展到如今年生产几十万件砂陶制品的企业。在提高砂陶炊具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的同时,王增荣进一步提高砂陶工艺品制作水平,促进砂陶产业转型,拓展织金砂陶制作工艺制品市场空间。

看到王增荣把织金砂锅制作工艺发扬光大后,曾经一度对砂锅市场失去信心的织金砂锅匠人们,纷纷重操旧业,并汲取王增荣制作砂陶的经验,打造有自己特点的产品,织金砂锅市场再次兴旺。

织金砂陶制作人瞄准消费市场,在大力生产传统的砂锅、鼎罐、瓢锅、凸底烙锅、平底烙锅等产品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良,砂陶品种增多,创新出了多层烙锅、花瓶、花钵等品种。由于织金砂陶制作工艺独具特色,产品一经投入市场,便备受消费者青睐,畅销全国、远销国外。

织金砂陶制作工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贵州省、毕节市旅游商品相关赛会赛展中多次获得金奖,并得到国内外砂陶专家的认可和关注。







温馨提示
毕节试验区的粉丝朋友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

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毕节试验区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如图所示)

图片

编       辑:侯宏宏  陈再雄

编       审:孙良贵  李金贵

监       制:杨   超

总  监  制:李   霓

来        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风物毕节》

更多内容
请关注毕节试验区视频号

↓↓↓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