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想睡觉。”天气越来越冷,被网友戏称为“赖床的季节”来了。大家在诙谐地给“赖床”找借口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床”的重要性。但现代人可能想不到,极其私密的家具——床,曾经是古人重要的社交场所。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这个字,多数学者认为字形像竖立的床。甲骨文中的“疒”(音nè),字形像一个生病的人躺在床上的样子。因此,有人认为当时的床不是一般人用的,只有人病了、老了时才用。
我国早期的床很矮。至于原因,有专家认为是因为我国早期建筑受技术所迫,房子的挑高有限,所以也限制了床的高度。也有专家认为,中国唐代以前是“席地而居”,人们大多席地而坐、席地而卧,工作、休息、饮食、歌舞、祭祀等都在席上,矮腿的床是为了与席地起居习俗相适应。
汉代时,还有一种卧具“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中说:“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东汉服虔所撰《通俗文》记载:“床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这时的床和榻兼具坐具和卧具,床的体量大点儿、高点儿,榻体量小点儿、矮点儿。东汉有个名臣陈蕃,性情耿直,为政严峻。他平时喜欢结交有气节的人,为此,他专设一榻用来招待这些朋友。平时挂在墙上,一旦这些朋友来访,他就取榻共坐,谈笑风生,于是便有了“下榻”一词。
作为重要的会客场所,床和榻往往被摆放在家中最重要的位置。床和榻的用途广泛,读书、写字、饮食、睡觉都可以在上面进行。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床”特别强调其“坐”的功能:“安身之坐者。”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意思是(焦仲卿)母亲听了之后(用拳头)敲着床大发脾气,这里的“床”指的也是坐具。
《晋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太尉郗鉴派门生到重臣王导家的子弟中挑选女婿。王导叫他自己去东厢房挑选。门生考察一圈回去对郗鉴说:“王家的子弟都很好,听到使者来,一个个都十分矜持、有礼貌。只有一个人在床上袒露着肚子吃东西,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似的。”这里的床是一种可坐可卧的家具。郗鉴觉得这个人洒脱、不做作,便说:“这个人正是好女婿呀!”打听之后,才知道他就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有了“东床快婿”这个成语。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中有一张很大的床,床体是箱式,四面都设有床栏板,正面的床栏板可以活动,方便人上下。床上还支设了幔帐。画中,两个人正坐在床上交谈。
从唐代开始,床榻普遍长了身量,床的高度和今天的床差不多了。床的功能开始分化,一种发展为寝床,逐渐退隐卧室,成为专用的睡卧家具;另一种则是三面有围子的榻,后世归纳为罗汉床,依然留守客厅迎来送往,成为招待贵客的坐卧之地。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张颖
记者: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