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张保华:心向暖阳 追“光”而行

原标题:心向暖阳 追“光”而行(主题)

——记“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张保华(副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19岁,一次部队外训时,张保华的视力因故下降至0.02,军旅生涯戛然而止。

眼睛几乎看不见,给他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出行、工作,甚至在饭桌前夹菜都有困难。

命运关闭了天窗,他却点亮了心灯。

四十余年来,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自己创业,张保华都凭借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干一行,干好一行。同时,他始终热心公益,心系困难群众,将自己的伤残抚恤金全部捐给贫困山区孩子;将艰苦创业获得的收益用于帮助困难群体;成立爱国拥军促进会,帮助230余名退役军人实现再就业,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等诸多荣誉称号。

如今,张保华已年过花甲,视力从当初的0.02降到了0.01,只能靠记忆走路,但他依然奔波在公司和促进会之间,忙忙碌碌。他总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老党员,帮助别人,比我自己挣钱更让我开心。”

一次野营拉练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初见张保华,双眼近乎失明的他正摸索着前行,一步一挪,走得很慢。瘦削的身材,打理得一丝不乱的头发,让整个人显得精神又干练……

图片

2021年,张保华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受访者供图

在庆阳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干净简洁的办公室里,张保华向我们讲起了他的经历——

听那些故事,更像是听一场震撼人心的报告会,总是让人热泪盈眶。

“受庆阳红色文化的熏陶,我从小喜欢看英雄人物传记和战斗电影,非常向往部队生活。”1979年10月,年仅16岁的张保华参军入伍,从无线电兵到汽车兵,不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干得有模有样。

1982年,一次外训野营拉练,改变了张保华的一生。

“谁能想到,从那以后我竟然就看不见了。”回想起意外发生时的情形,张保华沉默良久。

“当时我负责运输部队非常重要的演习弹炮,特别怕发生意外,就守在车旁寸步不离。”当晚,张保华和衣躺在车边的草丛里过夜,导致着凉发烧。

第二天,张保华感觉头晕目眩,但“想着是感冒,挺挺就过去了”。仍然跟随队伍进行拉练。

第三天,发烧到41摄氏度,“吃了两片退烧药,头疼得厉害,眼睛也有些看不清楚。”但张保华依旧没有向部队报告,为了集体荣誉,他硬着头皮坚持完成了6天的野外拉练。

这时,张保华的视力突然下降至0.02,只能模糊地看到一点残影。

“经过专家会诊,确诊是高烧导致的视神经萎缩,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视力已经无法恢复。”这对于当时仅有19岁的张保华,打击太大了。

“眼睛突然就看不见了,甚至父母在跟前都看不清楚,这让父母多伤心啊,在医院疗养的半年多时间,我心里难过得要命,经常胡思乱想,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图片

张保华(后排左二)带领战友看望慰问抗美援朝老兵。受访者供图

“部队一直想方设法为我治疗、协调安置单位,战友也都陪着我、宽慰我,他们的鼓励让我有了振作起来的勇气和信心。”张保华说。

1983年12月,20岁的张保华被认定为三级革命伤残军人,转业回到老家庆阳,开始在市邮电局工作。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付出百倍努力

入职后,张保华没有向单位报告眼睛的情况,他被安排到邮递一线,为农村学校、农户投递报纸。

为了做好这份工作,张保华想了很多办法。看不清投递地址,他就让父亲用毛笔将投递地址写在桌面一样大的牛皮纸上,一个个核对;不熟悉线路,他让同批退役的战友带着他一个村一个村地熟悉……尽管如此,别人一个小时能完成的工作,张保华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

“总想着自己能克服困难,但做好真的很难。”

有好几次,在投递途中,张保华连人带车翻进了沟里。

但倔强的他,从未向任何人说起此事。被问到脸上的擦伤,他说是不小心摔的。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没有发现这个年轻人的眼睛居然几乎看不见。

直到有一次,张保华又掉进了沟里,脸上腿上全是伤,邮电局领导翻看他的档案时,才吃惊地知道他的视力仅有0.02。

考虑到张保华的实际情况,单位安排他烧锅炉,但视力依然是他最大的阻碍。

由于看不清锅炉门,张保华的衣服和鞋子经常被四溅的火星子烧出窟窿,自己也多次被烧伤。“有时候用铁锨往锅炉里添煤,一不小心就将水温表打碎了,单位的水温表都被我打碎了好几个。”

此时的张保华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安全,而是对单位的愧疚。“连这样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这是给单位添乱呀!”

领导再次给张保华调整了工作岗位,到门房当门卫。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他看不清人。

实践中,张保华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工作窍门。他关闭大门,只留仅能通过一人的小门,凡是有人来,他就认真看、仔细看,还要详细问清楚:去哪里、干什么、大概什么时候离开。

张保华还主动给自己增加额外的工作,打扫单位的院子。四年多时间里,张保华总是把单位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局领导看中了这个肯吃苦的小伙子,将他调到办公室担任通信员。

为了做好这份工作,张保华每天早上5点就摸着楼梯爬上楼,生好炉子,烧好水,打扫卫生,风雨无阻……

图片

张保华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张保华总是千方百计克服视力残疾带来的困扰,用别人十倍、百倍的努力去适应新岗位,努力完成好工作任务,从不给其他人添一点麻烦。

在邮电局工作的13年里,虽然大家对他很满意,但他内心一直有一个执着声音:不能成为单位的累赘。

于是,张保华做了一个决定——辞职。他婉拒了亲戚朋友、单位同事的劝说,决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他说:“我不能再依赖单位,我想自己去试试。”

创业之路虽然艰难,但他从未放弃

1998年,张保华辞去邮电局的工作,用房产证作抵押,贷款7万元,凭着当过通信兵和在邮电局工作的经验,开了一间70平方米的通信器材经营部,准备销售电话机、电线和一些小配件。

但创业之路远比他想象的艰难。

刚开始卖电话时,客户要求试试铃声,但几乎看不见的他无法演示。客户最简单的要求都无法满足,让他焦虑得无法入睡。

此后的很长时间里,他基本没在十二点以前睡过觉,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一个人反复摸索,尝试着将电话与电源连在一起后,一个个试、一个个听,第二天再将操作方法讲给客户听。他硬是通过这种笨办法,熟练掌握了各类电话的基本操作。

为了实现自己的很多想法,他雇了两名员工。“我把思路和想法讲给员工,让他们去执行。”张保华说。

“没有客户,我就找战友、朋友帮忙找订单、拉客户。”

创业之路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从没想过放弃。“眼睛失明我都能挺过来,还有什么能比看不见更难的呢。”

经过三年的努力与坚持,经营部终于开始盈利了。慢慢地,张保华还清了贷款,将经营部正式注册为甘肃讯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此后多年,从电话到手机,从电脑到网络工程,张保华紧跟社会需要,随时更新产品,公司日渐发展,员工也从当初的2名变成了40多名。“虽然我文化水平不高,但我们公司招聘的员工都是高学历人才,弥补了我的不足。”

图片

张保华(后排左三)到庆阳市集善乐业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进行交流。受访者供图

如今,张保华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520万元、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智能化信息技术企业,有了自主研发软件,获得了专利,被相关部门认定为“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

“我因为眼睛看不见,就养成了收听新闻的习惯,这些年,我每天五点半起床就开始听新闻,掌握了许多政策和信息,对我的创业很有帮助。”张保华说,这些年光收音机就听坏了好几台,直到现在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帮助别人,是他最快乐的事

有一种人,他们的满足感来自对别人的帮助,他们的快乐来自别人的快乐。

张保华就是这样的人。多年来,张保华一直尽自己所能帮助着困难人群。

1996年,他还在邮电局工作时,从一则报道中得知庆阳山区有孩子上不起学、买不起学习用品,这让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决定尽自己的能力帮帮这些孩子。

“当时我每月有54元的伤残抚恤金,一直存在银行。”他毫不犹豫将积攒了13年的6000元抚恤金交给单位,捐给了山区孩子。这笔抚恤金对当时收入微薄的张保华是一笔“巨款”,尽管家里人反对,但还是没有拗过张保华。

“抚恤金捐了,政府每月还会发,但是孩子们上不了学,就一辈子也走不出大山,耽误了前程。”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内心明亮。

创业有了收益后,张保华开始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08年,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0000元;2010年,向庆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残障儿童捐赠衣物、书包35套、捐款10000元;2020年,为庆阳市31名援鄂医护人员每人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这些年,张保华的抚恤金也从当初的每月54元涨到了每月6000多元,他将这笔钱积攒下来,贴上公司的盈余,全部捐给了当地的贫困学生和残障人士。

多年来,张保华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达150余万元,在他的帮助下,27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

在长期做公益的过程中,张保华深感身单力薄、力量有限,“如果有更多力量参与进来,公益事业才能一直做下去。”他想。

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后,发出成立服务退役军人社会组织的倡议。

一心想做大公益事业的张保华主动请缨,积极发动企业和优秀退役军人,于2020年5月成立了全省首家爱国拥军促进会——庆阳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并担任会长。

此后,张保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忙了。

促进会没有办公场地,他就四处寻找,最终自费租下了400平方米的场地。

“我们不是机关单位,不需要每个人都有固定工位。”于是,张保华将促进会办公区改建成了红色文化展厅、战友书画室和退役军人之家。

为了建好红色展厅,他每天至少要打50个电话,询问谁收藏有红色物件。

他还让儿子开车跑遍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历时半年收集历史图片1300多幅、实物300多件、军功章90余枚,邀请省市党史专家设计布展,建成了红色展厅。

爱国拥军成就,庆阳红色传奇……展厅分六部分讲述庆阳红色故事。退役军人一来,就有了到家的感觉。

如今,庆阳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发展会员单位80余家、会员700多人,不仅是退役军人的“暖心之家”,更是“红色之家”。

为保证促进会的正常运行和工作开展,张保华累计投入40多万元配备了办公设备,承担了工作人员工资。

在张保华的带领下,促进会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政策宣传、国防教育、庆“八一”主题活动等;组织慰问老红军战士、抗美援朝老兵、身患重病的退役军人;与困难退役军人结对帮扶,开展关爱活动。

四年多的时间,促进会依托会员企业帮助230余名退役军人实现再就业,扶持60余名退役军人实现自主创业。

心向光明、向阳而行。40多年来,张保华自强不息,用残疾的身体为他人撑起了一片天地,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人生华章。他先后荣获“庆阳市模范退役军人”“陇原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获得了退役军人荣誉“大满贯”。

“这些年,我虽然没有挣到多少钱,但我很快乐,能帮助别人,做一个有用之人,对我来说是很幸福的事。”张保华的话语真诚且朴实。

记者手记

心有灯塔 路不迷茫

命运关闭了天窗,你却点亮了心灯。

从此,风一程,雨一程,始终向着光明前行。无须问路多远,梦多重,你用双脚踏出的道路已成风景……

这是2021年张保华被评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时,组委会为他写的颁奖词,也是他这些年的真实写照。

采访张保华,无时无刻不被他的坚韧和温暖感动:双目伤残后,他从不怨天尤人,而是自强乐观、艰苦创业,照亮自己人生路的同时,也温暖着别人;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单位、公司和身边人添麻烦,尽最大努力完成好工作、照顾好家庭。

作为一名伤残军人,本来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张保华却凭借自身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作为共产党员,张保华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培育之恩,常常慷慨解囊,关心照顾同事、战友,资助贫困群众,像火炬一样发光发热。

心中有灯塔,脚下有跬步,前路不迷茫。

张保华说,一路走来,心中总有一盏明灯,指引着他前行,让他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像张保华一样的退役军人还有很多。近年来,我省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模范退役军人,他们始终保持着退役军人的初心和本色,在各自的岗位上艰苦奋斗、建功立业。他们的事迹给人以力量,激励着更多的人向“光”而行。(顾丽娟)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