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改造三八式75毫米野炮,为增加射程升级的火炮

在太平洋战场上,一支美国海军陆战队被日军的碉堡挡住了去路。印地安士兵拿出报话机,对着麦克风,哇啦哇啦,来了一通只有“纳瓦霍族”才能听懂的神秘语言。

游弋在大洋上的美国军舰,准确接收到了来自四等人的召唤,火炮指挥官迅速调转炮口,按照前线传达的位置信息,火力全开,轻松解决掉了日军堡垒。

图片

风语者剧照

电影《风语者》向我们展示了在火炮间接射击时代的一种典型作战方式。火炮间接射击战术起源于20世纪初,在一战中逐渐取代了直接射击战术,成为了各国炮兵的首选。

本文,将会向大家分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适应新战术,旧日本陆军的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的升级改造过程。

图片

改造三八式野炮

在一战前,受限于观测、测地以及通讯技术的限制,野战炮兵们一直采用的是直接射击战术。火炮只能射击炮兵指挥官使用望远镜可以看到的目标,距离一般不超过6000米。

一战前的绝大多数野战火炮都是在这个射击战术指导下开发出的产品。法国的M1897、德国的FK96以及旧日本陆军的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都是如此。

图片

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

直接射击战术下的炮兵对战一般将火炮布置在暴露阵地,双方都在对方目视观察距离内,这种情况下,你能打到我,我也能打到你。炮兵间的对决,和排队枪毙时代的线列步兵没什么两样。

这种战术在架退炮时代,因为每次射击后都要重新瞄准,射速有限,双方还能打得有来有回。

当升级为管退炮以后,炮弹在短时间内的投射量是之前的10倍。将火炮布置在暴露阵地,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一旦被对方的火炮有效命中,短时间内就会丧失战斗力。

图片


迫不得已,交战各方开始采用间接射击战术。根据间接射击战术的准则,火炮阵地应该设置在棱线后面的“遮蔽阵地”中,使得敌方无法观测到己方炮兵射击时产生的闪光和扬起的烟尘。

然而在遮蔽对手视线的同时,其实也妨碍了己方的观察。炮兵的射击指挥更加依赖前线观察所提供的目标指示。

隐蔽自身,最好的方式是拉开距离。炮兵阵地需要设置在距离前线更远的位置,这就要求火炮具备更远的射程。因为阵地通常布置在棱线后方,炮弹在击中目标前需要越过棱线的最高点,因此仰角越大,阵地选择就越灵活。

图片

火炮间接射击战术

三八式75毫米野炮最大射程8300米,比目视作战的极限6000米还远2000米。在直接射击时代已经完全够用了,但是到了一战后,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间接射击战术。

旧日本陆军决定开发射程更远的新式野战炮,即后来的九零式75毫米野炮。开发新炮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更重要的是如果将已经装备的3000门三八式野炮全部换装,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小日子虽然在军队建设上穷兵黩武,但受限于经济实力有限,具体到武器研发装备上,往往又会展现出小家子气的精打细算。

图片

射程远的90式75毫米野炮

要提高火炮的射程,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最直接的方式是增加炮口初速,飞得越快,自然打得越远。另外一种方式是让炮管处于最佳的发射仰角,打出最远的射程弧线。

在不考虑空气阻力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要使得炮弹飞得最远,最佳的发射角度是45度,在这个角度下,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相等,从而能够在理想情况下,达到最大射程。

图片

为了增加射程,抬高仰角

在实际情况中,受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最佳发射角会稍低于45度。三八式野炮的最大仰角只有16.5度,提高发射仰角,能带来射程的显著增加。

1924年9月,旧日本陆军决定在研发九零式75毫米野战炮的同时,改进三八式野炮。改进的方向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两种方式,增加仰角和提高初速。

图片

九零式75毫米野战炮

单脚式炮架是影响三八式射角不佳的主要因素,要想增加仰角,必须得改造炮架,一步到位的方式自然是改成两脚式。这样不仅能提高仰角,还能增加左右射界。

但陆军省给每门三八式野炮批的改造预算只有2800日元,这点钱可不够随便花。在综合考虑之后,小日子的解决办法是将单脚式炮架的前半部开个孔,改成音叉式。大仰角射击时,开叉的炮架,就不会影响到炮尾后坐了。

图片


这样改造一番后,火炮的最大仰角能达到43度,正好是能发挥火炮最大射程的最佳仰角。

另外一种方式是将三八式野炮的身管长度,从31倍口径增加到40倍,并扩大药室,增加发射装药,以获得更大的炮口初速。同时调整炮架耳轴位置,缩短射击时炮身后座距离,略微增加仰角到20度。

综合两种方式,小日子共提出三种方案:

甲:只将炮架修改成音叉式,俯仰角为-8度到43度,左右射界不变,还是7度,战斗全重1135公斤。

图片

甲方案

乙:加长身管到40倍径,并增加发射装药,俯仰角为-10度到20度,左右射界增加到11度,战斗全重1150公斤。

图片

乙方案

丙:身管加长到40倍径,但药室不变,炮架改造方式和甲方案一致,俯仰角和左右射界也相同,驻退复进机改造稍有差别,战斗全重1147公斤。

图片

丙方案

1925年4月,野战炮兵学校对三种方案进行了试验测试。三种方案中,乙方案的最大射程最远,不过由于最大仰角只有20度,需要在炮尾挖坑进一步提高仰角,才能达到最远射程。同时在超过20度射击时,由于炮架的稳定性不足,精度会大打折扣。

甲、丙两种方案,炮架设计相同,最大仰角相同。由于丙方案的炮管有40倍径,比甲方案更长,因此炮口初速稍高一点。射程和精度上,丙方案相比于甲方案更具优势。

经过试验对比、方案讨论,日本陆军省最终认为丙方案对火炮性能改造最好,决定予以采用。1926年11月,“改造三八式野炮”正式定型,本视频在后面将其简称为“三八改”。

图片

“三八改

在采用丙方案的同时,陆军省也认识到,继续使用原本的31倍口径身管,更加便宜实惠,而且射程也能超过10000米,相比三八式已经有很大的提升,因而决定先不升级炮管,以后再逐步替换为40倍口径。

不过最终40倍径的三八改只生产了10门。“九一八”事变后,小日子的陆军军费进一步捉襟见肘,40倍径的升级计划也被废止,绝大多数的”三八改”用的还是原来31倍径的老炮管。

图片


改造三八式野炮战斗全重1122公斤,加上炮车以后,行列全重1909公斤。方向射界7度,俯仰角-8度到43度,发射尖锐弹时,炮口初速585米每秒,最大射程11550米。

在三八改的升级改造中,充分体现出了小日子想花小钱办大事的做事风格。不过各国军队都是这样,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就算是最财大气粗的美国,也不能免俗,要不然,怎么会搞出一个三军通用的F-35“肥电”。

只不过小日子在精打细算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九二式步兵炮、歪把子轻机枪,都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图片

九二式步兵炮

三八改是一款按照间接射击战术,优化升级的火炮,它的最大射程已经远远超过了目视瞄准射击的极限。要充分发挥这款火炮的射程,战术水平也必须同步提升。测量、观察、通讯、计算、指挥、操炮,都要跟得上时代。

如果不经过系统性的训练,即使有了新式火炮,也难以真正发挥出它的威力。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曾经从日本购买了一批三八改。

国民党中央军的炮兵军官虽然也是日本军校里面学出来的,但小日子留了一手,不仅在教授理论的时候藏着掖着,实操的时候,也只给留学生们玩老旧的三八式。

中原大战期间,没接触过三八改的中央军在和西北军作战时,由于计算错误,炮弹偏离了目标五六百米远。

图片


三八改的炮口初速不错,如果用来打坦克,即使是用老式的穿甲榴弹也比37毫米的小口径反坦克炮强点。但它只升级了俯仰角,左右射界没有变化,不适合用来对付灵活机动的坦克。

旧日本陆军心目中,75毫米野炮的完全体,应该是采用开脚式炮架的九零式,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九零式太重了,日本马根本拉不动,而小日子又没有能力,给炮兵部队配置足够的牵引车辆。

图片

九零式

为了改善方向射界,适应反坦克作战,日本陆军给三八式野炮设计了一种炮床。火炮安装到炮床上以后,具备360度的回旋角度,能灵活射击各个方向。

炮床重300公斤,为了运输炮床,需要配置额外的骡马,由于马匹匮乏,小日子最终决定只给每个4门制的炮兵中队配备一具炮床。

图片

反坦克炮床

改造三八式75毫米野炮的总产量约为500门,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旧日本陆军的17个常设师团,基本上全部都换装了三八改。不过,二线部队大多数仍在使用老旧的三八式。三八式野炮的继任者是九零式和九五式,但由于产量有限,一直没能完全取代三八式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