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为什么华为 Mate 70 Pro+ 是我心中的「影像天花板」
少数派
2024-12-04 12:21
发布于广东
数码领域创作者
过去想不到、现在也蛮意外的事实是,「影像」已经成了各家旗舰手机最鲜明的特点。几天前,华为 Mate 70 系列新机如约而至,也为 2024 年的影像旗舰「武将图」添上了最后一张集卡。
半年前,我在文章
《从光机电算到软硬芯云,华为影像 XMAGE 希望继续为移动影像做些什么?》
里聊了「新十年」里华为影像的全新愿景,末了那句「聚焦现实,也超然于现实」是我最印象深刻的总结,但彼时而言,也多少有些抽象的口号意味。而今被 Mate 70 系列具象出来的华为影像,也算是用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重述了这句表达——留存所见即所得的真实。
▍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
通常来说,「真实」在描述一款手机影像表现时更多的语境是贬义。
拍照给家人朋友报备现况、向客服描述产品的情况,这类场景随意也无所谓,只是「拍照」。但哪怕只是稍微复杂一点——展示自己、分享社交平台,甚至发布于更专业的圈层,我都会视之为「摄影」。而到了后者,大部分时候我都会一遍遍「加工」,参数、滤镜、白平衡……应调尽调。想必和我相同情况的大有人在,并往往称之为「拍的太真实了,瑕疵毕露」,所以这些加工,不如说是「查缺补漏」。
我会强调「手机影像」,是因为当设备换成相机时,又是另一种说法了。大部分时候哪怕只同样是无预设的原图直出,我们都能一眼认出哪些照片是手机拍的,哪些照片是相机拍的,并普遍认可后者更胜一筹。而这也是「真实」,但是又成了好看的真实。毕竟当我们愿意托起相机拍照时,通常因为先眼见了美丽的画面。
产生悖论的原因也很简单,拍照就是用空间换质量的「物理魔法」,更大的体积,就是能有更好的感光、景深、色彩、清晰度和空间压缩感等,而它们就是成像优劣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所以手机拍出来不好看的「真实」,其实是它物理桎梏下的无奈和妥协。
所以当我们因为「真实」而对画面不满时,要区分它是哪一种真实。费尽周章的后期、殚精竭虑的计算摄影、乃至与传统相机厂商们的合力攻破——没有丝毫否定他们这般努力的意思——但的确今天来看,在一年年精彩绝伦的影像突破后、在有限的手机空间里,隐隐已经达到了瓶颈。肯定还会不断进步,只是或许该有一些质的变化。
这时候再来看华为 Mate 70 全系搭载的「红枫原色摄像头」,就是这般「变化」。在这颗只为捕捉色彩的镜头加持下,所记录的画面有了更准确的色彩表现,也是在行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向专业相机成像靠近的一种崭新——仅基于近年主流影像旗舰手机现状而言,并不指代古今所有产品——思路。
▍
色彩还原是影像记录的最难关卡
华为的这颗「红枫原色摄像头」,本质上就是在手机里内嵌了一个微型多光谱成像仪。看起来有点复杂,我们可以先从它的前身——色温传感器说起。
数码成像内部结构示例
包括手机在内的数码相机成像流程说起来并不复杂,画面被光折射透过镜头映射在传感器上,被传感器上的无数个像素点采集、过滤后变成电子信号传递给处理器,最后形成数字画面。在这个过程中,色彩还原是最简单的关卡,主要因为传感器是无法直接记录色彩的,只能通过像素点上有限的色彩滤镜(通常是红、绿、蓝三色)获得单个色彩的强弱信息,借由处理器的「计算」获得画面各个像素的色彩。所以处理器输出的色彩不仅有损耗、还会容易被「算错」,并且传感器的尺寸意味着输入处理器的信息量、从而最终决定着色彩准确率。目前任何数码相机都不可能 100% 的记录准确色彩,但相机的确比手机有着物理上的尺寸优势。
与此同时,环境光也产生影响,即便是同一个物体,在室内室外、晴天阴天,我们眼见的都是不同的色彩,再加上包括空气微尘等对画面不同程度的折射影响,都会让本就逼仄的手机传感器不堪负重。所以在很多年前,厂商们就已经在手机上额外加设了一枚色温传感器,它并不记录画面,单纯获取「环境光色彩」来辅助调节画面的白平衡,提高手机处理画面色彩的准确度。
传统 RGB 三色成像与多光谱成像合成参考,来源:spectricity
而华为的这颗「红枫原色摄像头」,你可以粗暴理解为内置了无数个色温传感器,并且能精细指向画面每个元素,同时获取二维画面和色谱信息,与传统成像信息一同「提交」给处理器作为最终的成像参考。
尽管它不能让画面获得 100% 的色彩准确度,但相比于对硬件已几乎到头的压榨、以及计算摄影对画面复杂度成反比的色彩容错率,都无疑是另一种有着无限可能的新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厚道的在 Mate 70 全系都搭载了这颗红枫原色摄像头,让它并非花更多钱才能享受的新体验,而是从这一刻开始,华为影像的新篇章就已全面拉开帷幕。
当然,对于代表着华为顶级旗舰的 Mate 70 Pro+,它在主摄和长焦镜头上重启了此前颇受争议的 RYYB 结构。彼时这种方式虽然提高了进光量,也就是暗光环境的画面清晰度,却一定程度牺牲了色彩准确率,如今在这颗专为色彩而生的红枫原色摄像头加持下,华为 Mate 70 Pro+ 算是在各个场景都能获得非凡的影像体验。
华为将这颗镜头以「红枫」命名当然不是意图表达它是世界上拍红枫最好看的一台手机,只是在大部分时候,红色其实是最难正确表达的颜色。我也尝试用华为 Mate 70 Pro+ 拍摄了红枫,值得一提的是在撰写本文的时候红枫已经「过季」开始残败,所以每片叶子的红都不尽相同,加上充斥布满叶片表面的焦褐暗黄,都将「拍红」的难度更升一阶。
我用华为 Mate 70 Pro+ 与其余两款时下热门的「影像旗舰」手机通用主摄在同一位置、时刻(光照)拍了同一株枫树,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影调和风格,所以我们并不在此讨论「谁拍的更好看」。你放大细节会发现,得益于华为 Mate 70 Pro+ 的这颗全新摄像头,因为颜色被属实记录而非其它产品的「计算」而得,它清楚地呈现出了不同枫叶的色差、枯黄,包括背阴面的红橙过渡,详尽且细腻,对这颗红枫原色摄像头的特殊意义可见一斑——当我们讨论「色彩真实」的时候,它也同时意味着「准确的画面」。
▍
我们应当如何追求影像画面的色准?
简单来说,搭载红枫原色摄像头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最终成像的色准表现,但我们首先需要有一个共识,即「色准」只是一种广泛的工业标准,绝不是对影像质量的权威评判。
我认为影像的表达不仅是画面和构图,充满张力的色彩表达依然是每一个优秀作品的特点之一,而它通常不全都是为了尽可能还原最真实的眼前。更何况在实际拍摄中,被摄体受环境影响所呈现色彩亦有变化,所谓「真实」又从何定义?是对象本身,还是眼之所见?
©Antoine Veling, 2020
而事实上,极致的色准往往被要求在「显示」上,无论纸质印刷还是电子屏幕,只有它们准确了,创作者的画面表达才能正确;而在不尽相同的数码设备上,包括观看时环境光产生的影响,「绝对色准」都是一种无法苛责的伪命题,更遑论要将其强加于拍摄设备。
所以在摄影领域,基于「把红色拍成红色,蓝色拍成蓝色」的色彩还原绝不是对色准的唯一解释,它既不符合摄影的艺术表达,在现实环境中也几乎不可能实现客观标准的统一。所以我们在展开华为 Mate 70 Pro+ 成像的「色准」优势前,还需要关注它在复杂多变的真实环境里对色彩表现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先说结论,华为 Mate 70 Pro+ 的成像结果对肉眼可见真实画面的还原、在复杂光线下的色彩一致性都极为优秀,甚至在彼此干扰的色彩混乱画面中也能保持每个元素主体色彩的干净和准确这一点上,它都胜过目前市面上的很多产品。
让我们看看它的实际表现。
不同强弱光线下的色彩一致性
要说什么对成像画面影响最大,那一定是光线。手机摄影的特点,或者说优势就在于随时可拍,也就意味着我们只能服从于当下的环境光,这时候我们对拍摄设备的需求不仅是在光源受限下也能拍出曝光准确的画面,还希望不同姿势、不同位置都能拍出色彩一致的组图,鲜少有设备能像华为 Mate 70 Pro+ 这般靠谱。
使用华为 Mate 70 Pro+ 拍摄
这两张图里,我们可以看到模特作为对焦点影响着画面整体的曝光亮度,肤色在距离光源远近时即便产生了些微变化,也理所应当——贴近时脸部肤色与光同暖,周遭自然褪暗;距离一致当落地灯成为画面的主光源时,肤色回归自然,未明显变化的玻璃杯和衣着、环境暗部色彩则与前者保持一致。
而当环境色温大体相似、但光源变作头顶的硬光射灯时,即便更换位置与动作,包括焦段变化,所呈现画面的对象色彩也是一致的。
而我将难度调整到「地狱模式」,即在一个没有顶灯、全靠一盏台灯和透过玻璃幕墙的室外散光照明的暗光黑胶试听房内拍摄模特,无论直接拍摄还是透过玻璃幕墙拍摄,从人物到背景物件,也能得到极为相似和流畅的系列画面。
上述两个实例对应了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场景,并且为了尽可能还原「普通人」的拍摄,我关闭了所有机内美颜设置,同时也没有手动拉选曝光补偿仅点选屏幕对焦,最后得出的这些画面我是非常惊喜的。尽管因为手机的局限性让算法介入部分画面有了一些轻微的涂抹感和虚焦,但在色彩一致性的加持下,它们都可以称得上是完整、成功的作品。
▍
复杂交织元素下的色彩稳定性
除了光线,考验拍摄设备对色彩处理的另一个噩梦是「很多色彩」。这很容易解释,数码成像的本质是「计算」,这包含对已有数据的处理和损失数据的「猜测」,而光线弥散交织,越多的色彩越多的信息也就意味着越多的损失,就越容易「算错」。
我依然选择用人像摄影来示例,一方面它通常是许多人开始计较「拍的好不好」的诱因,其次人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物件,无论是五官四肢到着装在每一个像素点上都是差别,通常一台手机能把人拍好了(不包含美颜算法),那么拍别的事物通常问题都不大。
使用华为 Mate 70 Pro+ 拍摄
想必能坚持看到这里的人对摄影都有一定的兴趣和经验,那想必也都认识乃至接触过柯达,所以除了在复杂环境里对不同色彩的「按部就班」,你应该也能看到华为 Mate 70 Pro+ 对柯达标志性黄、橙和绿色产品包装的色彩表现,特别是绿色的一次性拍立得相机已经被挤到了画面边缘,依然能有极为正确的色彩表现。
而我们继续移步到光线相对固定的室外,看看把模特作为参照物在不同大面积颜色中的表现。
你会发现,无论在什么颜色的背景下,相似妆容和着装的模特都是「从一而终」的,它意味着即便被摄体会因为环境光线在颜色表现上产生变化,但在同一空间里,彼此并不会产生干扰混乱。而在实际拍摄场景中,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复杂的背景影响了画面主体,甚至在合适的时候那些混乱的背景反而让静止的主体显得更为突出,画面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
真实的质感
总说真实,我知道难免会有人担心它会不会让画面变得平淡,但我觉得不会。而为了传递这个观点,我去了附近乡下一个很古朴的茶馆。那里没有精致的陈列、也没有绚丽色彩,更没有前文笑容灿烂的时尚模特,我想如果华为 Mate 70 Pro+ 能充满质感的表达出这些画面,那么应该也不必担心它「聚焦现实,也超然于现实」的影像质感。
使用华为 Mate 70 Pro+ 拍摄
使用华为 Mate 70 Pro+ 拍摄
我走过铺满银杏落叶的石阶木台,垂涎桌上平凡但覆满光泽的水果茶点,它们极其普通,却在那个时刻充满魅力;正如华为 Mate 70 Pro+ 所记录下来近乎一致的画面一般,或许「质感」不应该总想着从旁处用它法索取,换一个盛具、换一个视角,它本来的样子就是质感,而真实也一定不总是平淡。
使用华为 Mate 70 Pro+ 拍摄
使用华为 Mate 70 Pro+ 拍摄
巧的是,银杏树下有很多扛着单反长焦拍摄留影的游客,也有一个静静坐着画画的老人,落叶掉在他的身上、他的画上,初冬里显得愈发金贵的阳光照在他平凡却认真的脸上。这一刻我觉得他很了不起,他的水墨画也远比超大体积的 RAW 文件来得更具吸引力。
▍
最后
此前与华为聊到技术,他们用「光机电算」(光学系统、机械结构、成像技术、图像处理)四个维度,构建起了华为移动影像未来发展的技术范式;但当描述其影像主张时,则是一些很朴实的愿景——生活的温暖、人性的美好、向上的力量。摄影从来就不应该是什么「宏图大志」,它当从点滴出发,汇成思考、美学和艺术的海洋。
我当然可以用宏大叙事去赞美华为 Mate 70 Pro+ 在影像表现上的突破与进步,但真要结论时,我却只想娓娓道来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近几年来,从相机到「堪比相机的手机」,摄影变得好像越来越认真,当记录变得严肃,表达也愈发做作了起来。
所以当华为 Mate 70 Pro+ 让我重新用「真实的色彩」去诠释影像画面时,我收获的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影像风格,更是突然「一身轻」的创作方式。手机在复杂环境里的成像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准确的色彩呈现也省去了后期补救的烦恼,拍到比拍好更重要,而「拍好」也变得更自在和包容。设备或许没有了不起,但它却能让更多人可以变得了不起。
一起用「真实」记录吧,祝大家拍得开心。
查看原图 16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