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声响,时代芳华
用石雕演绎
东方文化美
在新津藏着一个蜀中“小敦煌”——观音寺,其震惊中西的明代壁画被外界称之为“镇寺之宝”,“清静慧菩萨”壁画更是其中佼佼者,绘法精细,全国绝无仅有,专家称这幅壁画是比达·芬奇的杰作还早36年的“东方蒙娜丽莎”。
笔者得知这幅壁画被一位民间艺匠用石雕呈现出来,索性驱车前往、一探究竟。
沿着新津区大新路前行,路过成片的稻田,拐进乡间的一处小院,一些石雕品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小院的左面墙壁上,观音寺壁画的石雕版演绎品呈现在我们面前,让这件艺术瑰宝以另一种形态走进了现实生活。
石雕蕴藏着坚韧不拔
勇于挑战的精神内核
坚硬的石头在秦伟的手中
长出了线条、形成了空间
被赋予了神韵
↓
秦伟是新津非遗石雕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从事石雕37年,他将传统与现代雕塑进行融合,敢于推陈出新,先后为新津老君山、新津观音寺等寺庙、旅游区等塑造了现代雕塑、大型浮雕及传统雕塑。
每当讲起自己结缘石雕这门手艺的过往,秦伟滔滔不绝。
传承三代技艺
因雕刻结缘新津
秦伟的外祖专为清朝末代大户人家定做雕花床,雕花床工艺繁复,纹饰精巧、美轮美奂,让人称奇。
外祖的绝活传给了外公,外公一干就是一辈子,儿时七八岁的小秦伟是家中的“老幺”,小学语文课本讲到“刻舟求剑”的故事,让小秦伟灵光一闪,“我的外公也擅长刻木头”,就这样,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以七岁孩童的“神逻辑”启蒙方式坚定了他学习木雕的决心。
“暑假寒假跟着外公跑,边打杂边学手艺,还能吃上主家的待客美食,一举三得,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学艺生涯有乐有苦,雕刻下刀之前,脑中有画,画绘于木上之前,家中为了节约笔墨纸张,小秦伟就用旧铁钉为笔,在泥尘扫平的地面作画,反复练习雕花纹饰,把从外公那耳濡目染的木雕绘画不断精进。
1987年,从重庆铜梁县到成都龙泉驿,已经16岁的秦伟跟着外公外出历练长见识,在龙泉一座寺庙第一次接触到石雕,“哥哥也跟外公学木雕,我干脆就改行学石雕,这样多一门技艺多一条出路。”
打开石雕新世界大门的秦伟,因着多年木雕功底,拜师学艺之路颇为顺利,先后两位师傅均是技艺精纯之巧匠,不仅手上功夫了得,美学造诣更是独树一帜,让秦伟在两年多的石雕学习期内技艺猛进,走进了石雕技艺人行列,完成了一件件精美作品。
雕刻一座山,爱上一座城。
因缘际会之下,秦伟的雕刻技艺美名传到了新津,被邀请负责老君阁的雕梁画柱。他依据老君山诸峰拱卫、云缠雾绕、时隐时现等特点,用木雕和石雕生动呈现“稠粳出云”的唯美之境,为山峰之巅的亭台楼阁更添意趣。
在老君山工作期间,秦伟邂逅了山下的城市,爱上了新津的风物人情,结识了人生的伴侣,创办了自己的雕刻工坊,从此由重庆人成为新津人,开启了自己的石雕事业。
雕刻城市记忆
再现厚重历史
新津拥有灿烂的宝墩农耕文明和稻作文化,被誉为长江上游文明之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秦伟石雕创作提供了诸多灵感。
恰逢天府农博园建成并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他变心动为行动,决定说干就干,用深浮雕尝试再现旧时农耕场景。
绘制于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康熙帝亲自撰序、逐图题诗的《康熙御制耕织图》成为了秦伟复刻的首选。
平面图变成立体雕刻,不仅需要场景复原,更要注重空间感呈现,村落、田间、农耕人、耕牛等物象要有一种饱满的姿态跃然于石雕上,就像现代城市图景沙盘,但比之沙盘更精细。
农人专注耕犁的神情、家畜户外啄食的悠然都需要雕刻者醇熟的技艺和美学品位,缺一不可。这幅农耕图成品曾在农博园展出,获得众多围观。
农业是城市演进的基底,复刻农耕图、记录新津的盛会,秦伟认为是对新津历史的记录。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和新津结缘很深的南宋诗人陆游也曾留诗《夜宿二江驿》,诗题中的二江用于现今仍然存在的二江寺,连着二江寺的二仙桥修建于清道光年间,因秦伟之技艺慕名而来的人留下一段其间年代生活简短的文字描述,却需要秦伟把文字变画面再变石刻场景。
这幅十米长的石雕作品让他穷尽想象,翻史料、查文物,从人物衣着、街头布景、城邑轮廓,到一个个具象的分场景,卖糖葫芦的买卖人、摆渡的船夫、手挽手的夫妻、怀孕的妇女……每一个人物的表情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完美再现二仙桥人来人往、渡船鼎沸的市井百态。
用石雕复刻一段历史,成就一幅作品,是雕刻手艺人的专属浪漫,这份浪漫分散在城市的角落,让人品味、沉醉其中。
弘扬东方美学
从新津走出创新之路
从学艺到出师,秦伟把祖传绝学的精深造诣和现代石雕的艺术美感融汇贯通,还曾在川音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进修三年,从技艺到美学理论,他不断提升自己,雕琢自己,而今已在川蜀一带自成一派,已成为石雕技艺非遗传承人。
不同于西方雕塑注重写实,东方的雕塑则注重写意,如何中西合璧、写意川西雕塑风格,秦伟用练字“修心”来为雕刻注入更多灵感。
他说,雕刻追求返璞归真,自己追求点石成金,“手艺人也要吃饭,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准自己的路,让更多热爱石雕的人有技傍身、不愁生计,这也是我们传承人沉甸甸的责任。”
“带徒弟的初衷就是希望把石雕这门技艺和文化传下去”,秦伟先后在新津带出14个徒弟,有些学成后创办石雕厂,成就一番事业,有些又带出更多徒弟,钻研更多石雕精品。
跟秦伟学徒20多年的一名弟子,获得过很多技艺奖项,用他的话说“比我这个师傅拿的奖还多”。
钻研技艺、求静修心,正如秦伟的作品《心雨》。骤雨突至,一只青蛙却悠然自得安坐一个莲蓬上,任凭头顶上的荷叶传来雨落玉盘的滴答声,青蛙的目之所至正好在初露水面的花苞上,画面中有静有动,但却出奇地给人一种安心的宁静感。
秦伟说,余生想做自己心之所往的作品,希望能在中国雕塑文化的浩瀚历史上留下哪怕一丁点自己的回响。
石雕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在如秦伟一样的艺匠手中传承不息,为新津文化多元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让我们期待更多好作品从新津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