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谋:2024年总结 | 没有优先权意识的学术,不是真正的现代科学研究

想象*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


图片


最近,常看到一些文科学者说,要少发表,要沉下心来。还看到有人说,民国大师没有什么作品,但很了不得。

对此,我不赞同,类似想法有前现代的味道。

自从现代学术兴起,就有了优先权意识。学术是全民公器,学者不能直接出卖成果获利,而是靠优先权争胜。在机制上,以收稿日期定某个创新归属谁。通过优先权竞争,学者得以靠知识创新而获得同行认可,进而得到社会认可和资源回报。

当然,发表是形式,发表载体下承载是知识创新的成果。正常的学术发表,本身应该是学术共同体(尤其是小同行)对学者的认可。在现实中,发表被视为学术工分,与大量利益——比如可以搞关系发表——纠缠在一起,发表的东西不一定有真正的创新。

但是,优先权的现代学术机制是现代科学崛起的关键制度安排。不发表,然后说自己水平很高,这不是意境不意境的问题,而是违背了现代学术生产基本制度安排。

在前现代,文人的名声并不是因为对学术创新贡献获得的,可能因为风流韵事,可能因为一首诗、一篇文章写得有文采。可文人不是学者,更不是研究者,不以创新为评判标准。所谓民国大师,纠缠于古代文人与现代学者之间,很多还特别想当官或者当过官,以现在的专业标准看真的乏善可陈。很多所谓成果,不过因为是开山之作而已,都是照着西方的东西照猫画虎,或者干脆就是直接搬运之。

什么养心之说,都是古代文人的说辞,他们都是不劳动的有闲阶级。今天的学者是知识生产者,不是养心的游手好闲之辈,目标是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如何添砖加瓦呢?就要发表。

当然,发表是不一定要论文,论文是不一定要分ABCD。这些“骚操作”都是学术工分制的结果。学术成果被异化了,本质上的知识创新被忽视,代之以对载体即发表了多少论文、多少著作、什么级别发表的数字崇拜。但无论如何,publish肯定没有错。知识生产者没有发表,你生产了什么?

从大数上说,学术发表当然符合二八定律,即少数人发表了大部分的作品。这个是规律,因此学术体制要综合考虑,不能说只需要二八中的“二”,没有“八”也是不行的。极少数人原创,绝大多数人完善和传播。这是学术规律。也就是说,推崇发表并不等于绩优主义,而是科学创新的根本性要求。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人做研究,社会也养不了太多人做研究不创造实际财富。

良好的学术制度,应该在“二”“八”中找到适合国情的平衡。大家都要有饭吃,但也要对“二”即所谓无形学院区别对待。

很多文科学者没有现代学术的基本观念,很多还是满脑子士大夫、文人墨客的底色。一些年轻学人,把文科学术等同于写文章,与小时候学的作文差别只是套路规范不同,对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本质理解不深。这是目前非常大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学术制度的异化,特别可笑的是杂志的ABCD,这不是此帖讨论的问题了。

一番议论之后,总结一下2024年的发表情况。

刘永谋:智能革命后的世界,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24.

刘永谋,李尉博:有限技术治理的理论构建与时代意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242

Yongmou Liu,Taicheng Tan: Technical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Presenting the “ReconsiderationApproach”, in R. F. Clancy, Qin Zhu, Xiaofeng Tang (ed.): China, Engineering,and Ethics: A Sketch of The Landscape, Springer, 2024.

лю юнмоу, TaH TauyeH,«ПEPEOCMЫICЛEHME» KAK HOBbЙ HAYYHЫЙ NOAXOA ANA TEXHVYECKOFOYNPABЛEHИA .Технологос/Technologos, 2023(4): 6-13. 

刘永谋,白英慧:人工智能时代青年情感教育变革,青年探索,20243

刘永谋,伍铭伟:AIGC对人类智能的冲击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可能路径,科普研究,20242

刘永谋,王春丽:警惕AI热潮中的娱乐化趋势,科学.经济.社会,20242

Seredkina, E.,& Liu, Y. (2024). Chat GPT and the Voices of Reason, Responsibility, andRegulation. Technology and Language, 5(2), 1-10. https://doi.org/10.48417/technolang.2024.02.01.

李尉博,刘永谋:作为治理的量化知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4

刘永谋,白英慧:科学文化视域下的AI恐惧,理论探索,20244

刘永谋,孙瑞璇:智能革命与身心设计,浙江学刊,20244

刘永谋:通用人工智能的复杂面孔,哲学动态,20249

刘永谋,伍铭伟:智能革命与加速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44

刘永谋,彭家锋:智能治理的信任阈值,载于王国豫主编:科技伦理研究(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

刘永谋,白英慧:有限主义视域下的人工智能(AI)对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245

刘永谋:数字时代,何为生命,生命何往?新闻与写作,202411

刘永谋,王春丽:面向AIGC的教育情境规划,数字人文,20244

刘永谋:“机器人伤人”,安全风险究竟在哪儿,202412日。

刘永谋:AI对齐是一种危险的尝试,2024125日。

刘永谋:谁是科学家“忠诚度盟友”,中国科学报,2024126日。

刘永谋:人体试验开始了!脑际接口技术应审慎推进,中国科学报公号,202422日;中国科学报,202425日。

刘永谋:OpenAI视频生成刷屏,对现实影响有多大?新京报评论公号,2024216日。

刘永谋:在新科技锻造的新世界中冒险,文艺报,2024327

刘永谋:刘永谋:数字之中无“永生”,长江日报,20240409119.

刘永谋,闫宏秀,杨庆峰:“AI对齐”的危险与可能:应以人类的能力与规则为边界,澎湃新闻,2024414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54485

刘永谋:新科技革命解放人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科学报社,2024416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6294051365206188871&source=share&reedit_timestamp=171322797600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o_audit_timestamp=2024-04-16+08%3A39%3A36&reco_id=1029b3968de7c0a8223a000r&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share_to=wx_single&ptype=0&item_id=16294051365206188871

刘永谋:森氏恐惑谷无须专门跨越,或者正在被跨越,信睿周刊,202371日,第125期,2024年第13期。

刘永谋:快评“萝卜快跑”|完善共识形成机制,为新科技保驾护航,澎湃思想市场,2024718日。

刘永谋:面对“AI危崖”,人类应有所作为,中国科学报,2024718日。

刘永谋:暂缓无人驾驶将导致中国人工智能落后,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网易科技频道,202481日。

刘永谋:关于AI的发展,赫拉利担忧过头了,中国科学报,20241025

刘永谋:国家治理人工智能(AI)不宜过急过严,人民邮电报,20241024日,新华网等转载。

2024218日,就Sora发布,接受中国记者协会记者采访,见:胡炜:震撼!“文生视频”模型一夜刷屏,中国记协公号,2023218日。

20244月,就数字永生问题接受瞭望周刊记者的采访,见于雪、刘淏煜:跨越生死的数字魔法:AI“复活”影响几何,瞭望周刊,2024年第16期,2024415日。

20247月,就《自然》杂志编辑罢工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见冯丽妃:《自然》杂志“危机”解除:十余天罢工宣告和解,科学网,202474日;冯丽妃:《自然》罢工风波平息难掩期刊生态问题,中国科学报,202475日。

20247月,就自动驾驶技术伦理问题,接受中国城市网记者采访,见冯灿:专家热议自动驾驶技术伦理风险与挑战,中国城市网,2024715

20248月,就大学生越来越沉默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采访,见杨璐主笔:寂静的一代,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31期。

就数字复生问题接受《科幻研究通讯》记者采访,见程林策划整理:关于“数字(科技)复生”的跨界访谈,科幻研究通讯,第4卷第31期,20249月。

遗憾的是《疫情应对与技术治理》一书仍然没有出版卡在出版社shencha四年多了

除此之外,一小时以上的受邀讲座24场,平均每个月2次,要求单位包括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院大学、北京大学、人大、南大、武大、兰大、湘大、中传、南师、上师以及苇草智酷、超星图书馆、滴滴公司、国家行政音像社等单位,其他什么主旨发言出超过50场。

更重要最重要的工作是带学生。我的学生非常优秀,今年人大哲学院评选国家奖学金,一共5个名额,3个是我的学生,还有个学生得了京东特等奖学金提名奖。学生评奖非常公平,就看成果,说明他们成果很多,不枉我一番培养。也有学生不顺,我除了自己带,还安排师兄师姐们帮助。2025年我3个博士生毕业,两个已经找好工作,最小的那个非常优秀,肯定留在北京,我会竭尽所能推荐的。

十一从西北回来,高血压了,推掉了所有10、11、12月份外地的就讲座和活动。经过一个多月的检查、治疗和观察,我的高血压明显与工作有直接关系,只要工作血压就徘徊在超标边上。通俗地说,我正在丧失劳动能力已经在全面减半工作量的进程中,从2025年开始发表会明显减少。

当然,这也符合学术规律:35-45岁学术创造力最强,我这过了50岁,应该以带学生、学术组织和社会服务为主要任务。2025年,最主要的学术组织计划是几个专栏或笔谈,进一步推动AI的跨学科反思。2024年我们讨论了“AI热冷思考”“AI价值对齐”“通用AI”三个问题,2025年已经开始规划的讨论主题包括“机器人伦理学前沿”“具身智能”“机器情感”“超级AI”“AI性别”“智能治理”,争取把这一块的研究推向深入,不再停留在老掉牙的问题上。

与诸位共勉感谢粉丝的支持,留言太多,没有办法一一回复,时间有限,敬请原谅!2025,我们一起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