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人猪冲突,平衡很重要

解决人猪冲突不止关乎眼前,也牵涉长远,野猪问题既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生态问题。与其说我们是在解决人猪冲突,不如将其看作一次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探索。

图片

野猪顶撞撕咬村民,致其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再次将人猪冲突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期多地频现野猪致害事件,仅今年10月以来,笔者就关注到10余起野猪“肇事”事件。在文章开头野猪伤人事发地陕西岚皋,5年内曾发生10起野猪伤人事件。如何有效解决人猪冲突,已是一个迫切问题。
近年来城市边界扩张,野猪自然栖息地和城市缓冲区减少。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向好,为不挑食、易繁殖、缺少天敌的野猪提供了诸多得天独厚的生存选择。从山林脚下的村庄农田,再到逐渐向城市商圈靠拢,野猪的活动轨迹已连乡带城,其破坏活动也随之蔓延,从啃食粮食、踩踏农作物,到惊扰路人甚至撕咬村民,野猪侵扰愈发频繁。近段时间发生的多起野猪伤人事件,更说明人猪冲突已不容忽视,亟须对野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图片

一方面,要补好对于野生动物的公众认知课。不仅是野猪,很多人往往对野生动物充满好奇,而忽略了其野性难驯、有传播疾病风险的事实。在野生动物出没时,经常有路人不自救先拍照打卡,更有甚者盲目靠近并投喂野生动物,这些行为无异于以身犯险。
另一方面,要充分估计野猪频繁出没人类生活范围造成的危害。野猪的频繁出没,其威胁性不仅表现在直接的人猪冲突,还会造成间接危害。过去几年,因私自使用电网等捕杀野猪而“误伤”人类的事件时有发生,受害人不仅有无辜的路人和村民,也有测绘公司员工,甚至还有参与了布置电网又将自己电死的“肇事者”。诸如此类的教训令人痛心也发人警醒,当野猪频繁出没时,有必要规范捕猎行为,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害。
还要看到,野猪不是想捕多少就捕多少,调控野猪种群数量要考虑的情况很复杂。野猪毁田伤人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意味着“见猪就杀”,而是要根据情况实地测算。今年1月国家林草局在一份建议复文中指出,经科学、综合评估,专家认为野猪在我国28个省份有分布,其中致害省份达26个。根据相关规定,野猪种群调控密度控制标准为南方丘陵地带每平方公里2只、北方地区每平方公里1只。不同省份致害程度划分和南北方数量调控有别,正是野猪数量调控复杂性所在。调控要考虑到区域内野猪食物数量、生存条件,再以科学精细的管理应对其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各地加强监测,进一步摸准野猪活动轨迹,再以区域为统筹制定调控目标,快速出击、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将种群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其实对于解决人猪冲突,从国家到地方一直在探索处理办法,在数字化监测野猪数量、制定联合防控方案、恢复自然栖息地等方面,有些省份已经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期待这些好方法走出本省,惠及更多地方。同时也要看到,解决人猪冲突不只关乎眼前,也牵涉长远,野猪问题既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生态问题。
与其说我们是在解决人猪冲突,不如将其看作一次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探索。近年来,东北地区老虎入村伤人等事件同样频频引发关注,也是在提醒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日见效果的今天,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对野生动物数量上的保护,更要从大生态观来统筹考虑对整个生态链条的保护,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亦在这一链条内。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问题和困扰,我们当然不能因为当前的困扰就否定过去的努力,但也要及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调整具体的方式方法。只有将人类的发展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才能走好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片

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一架天平的两端是人类与野生动物,二者在小心翼翼地维持平衡,此时无论是给任何一方施加外力,另一方都逃不过同样失衡坠落的命运。仅就野猪问题而言,把握好生态治理中的平衡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作者:刘诗麟

图片


图片:央视新闻、pixabay
监制:王岩  编辑:刘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