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受访家长认为应对“打卡”数量进行必要限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当下,各种教育“打卡”越来越多,成为不少家长和孩子的负担。如何避免“打卡”过多过细流于形式?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0名受访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5%的受访家长建议教育等主管部门对“打卡”行为实施有效监督,54.8%的家长认为应对“打卡”数量进行必要限制,50.0%的家长建议对可打可不打的项目严格限制。
受访孩子家长中,学前幼儿家长占27.5%,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家长占56.0%,高中及大学阶段孩子家长占8.3%,其他家长占8.2%。
“今年暑假的时候,老师要求孩子在家做家务打卡,其实就是摆好动作拍张照片发到群里。”北京三年级学生家长彭岚说,学科类的打卡她一般会带着孩子认真完成,但对于像做家务之类的打卡活动,并不是家务不重要,但她觉得打卡不太有必要,可能就会应付一下,经常会摆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观察,目前孩子需要“打卡”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有些打卡确实是没有必要的。他认为,教育打卡越来越多,反映出我们的教育管理思路过于简单。他建议学校一定要遵循基本的教育原则,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
“有时候可能是学校接收到了一些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只能用打卡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最终学生、老师、家长都很累。”彭岚认为,相关部门不该将任务简单地压给学校,要求学生都要完成,这属于懒政,最终是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埋单。
山西平遥的五年级学生家长肖露在网上看到一些学校引进了智能监控设备进行打卡,“比如每天上学、放学等时间都要使用学校统一佩戴的智能手环打卡,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定位学生所在地。感觉这样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能被监控到,时间长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此,储朝晖认为,教育过程中还是要注重保护学生个人的隐私。过多的监控会伤害学生的人格,长期在监控下生活的人会伪装,导致师生之间难以建立起真诚的关系,教育教学也会因此受到严重伤害。
避免“打卡”过多过细流于形式,38.9%的受访家长建议对“打卡”内容进行规范,34.8%的家长觉得要将 “打卡”任务与学校绩效考核脱钩,26.7%的家长建议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兴趣。
“孩子在幼儿园时有过消防演练,她回家跟我描述说在幼儿园捂住口鼻在楼梯间穿梭。我问她为什么要捂住口鼻她也能回答上来,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情,印象会很深刻。”彭岚觉得,能让孩子亲身体验的事情最好要设置真正的场景,一味看视频、学知识打卡的效果不佳。
肖露感觉,打卡过分强调了结果,而对于过程和方法的关注太少,即对于教师、家长、孩子应该具备的软实力的探究太少,而这其实是家校合作中更应该关注的点,即各自的成长。
关于打卡,在深圳一所小学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刘杰建议增强家校沟通,比如跟家长说明每一项作业或打卡的初衷,家长充分理解了才能更好地配合完成打卡任务。当然,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随时沟通也非常重要。
刘杰给自己班级的孩子安排了亲子阅读的日常打卡活动。与家长沟通之余,刘杰还请部分家长分享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心得,她希望能让更多家长知道,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语文成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们爱上阅读,通过各个作者的视角去看不同的世界,通过语言的魅力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能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家长们在这样具体的互动分享中,学到了如何通过巧妙地和孩子对话,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知道了如何提升自己“。
“现在很多技术和工具的使用背后,都是一个产业,都有资本的推动,我们不能被这些因素影响,要尽可能地遵循教育的原理来使用这些工具。”储朝晖说,哪些项目需要打卡,最好经过相关教育专家的评估,“过去我们很多技术工具的使用都没有这个过程,只是由财务部门或者技术部门来决定,没有教育专家的参与,或者教育专家在这里面的意见表达是不充分的,我觉得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要增加相关的程序来评估技术工具的使用。同时,也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有关行为。”
刘杰说,目前教学中的确存在很多“痕迹管理”,但是大多是来自上级的要求,比如需要提交的一些材料等。她希望能尽量减少这类任务,或者对于必要的“留痕”,上级部门在布置任务时能予以说明,这样教师执行时效果才能更佳。
受访家长中,一线城市的占34.3%,二线城市的占42.4%,三四线城市的占20.3%,乡镇的占2.1%,农村的占0.9%。
(黄子涵对此文亦有贡献,应受访者要求,肖露、彭岚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