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先生,于2024年11月24日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先生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
从1945年起,叶嘉莹以一方讲台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她回国讲学的第一课,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如痴如醉的中国诗词之旅,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2016年9月10日,叶嘉莹先生海内外弟子齐聚天津,在迦陵学舍共贺92岁恩师教师节快乐。 视觉中国供图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叶嘉莹先生和深圳也有一定渊源。2021年7月,“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成立,这是中华诗词学会在全国建设的首个示范区项目,项目为“中华诗教”在全国的推广普及提供典型示范和成功模式,推动了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发展。
“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成立时,叶嘉莹先生曾发来祝贺视频,她说,诗教是我们中国所独有的,外国虽然也有诗,但是并没有诗教之概念,只有中国有诗教的传统。推动诗教工作的开展,是对于诗歌基本作用的重视。
带着叶嘉莹先生的殷切期望,“中华诗教”在深圳结出硕果,截至目前,深圳已设立“中华诗教”试点学校超100所,评选出“中华诗教”特色学校20余所,共有超15万名学生参与到“中华诗教”的各类活动中。深圳不仅是一座高科技之城,从青少年的视角来说,也是一座诗词之城。
“‘诗教’不是‘教诗’”
说到深圳的“中华诗教”,白皛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是深圳教科院“中华诗教”示范区建设项目负责人。作为一位有着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语文教研员,他对“诗教”有着一套自己的独特见解。记者几经周折未能联系上他,但是,在今年5月《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中,找到了他提出的关于“诗教”的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
“‘诗教’不是‘教诗’,‘教诗’是以诗词为载体的教学行为,而‘诗教’则是以诗词为载体的育人活动。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
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领略古典诗词之美呢?
白皛认为,“按照传统的教古诗词的方法,老师除了要熟悉诗词格律,还要学习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等。一线老师的任务已经很重,为了‘诗教’再增加一线老师的工作量不太可能。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这些千篇一律的教诗方式,也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叶嘉莹先生。中新社
这个时候,他想到了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副主任刘琴宜。
刘琴宜曾拜访过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叶嘉莹对她说,“我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诗词吟诵能使国民自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一种富于联想与直感的品质和能力。”在叶嘉莹的影响下,刘琴宜成为一名“诗教”文化工作者和中华诗词吟诵志愿者。
刘琴宜举例说,部分学校组织学生身着汉服、背诵诗歌,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教。这些活动的重点依旧是让学生去背诵诗歌,而未能深挖诗歌内涵,让诗歌内涵、吟诵韵律与学生服饰等有机融合。
“诗教不只是追求看起来、听起来的美,而应将诗歌原有的情感、声韵、节奏、文化,真正融入到古典音乐和服饰中,引导学生符合格律、声律地去吟唱。”
受白皛之邀,刘琴宜来到深圳,二人就“诗教”话题展开思维碰撞。后来,白皛调入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附属小学,其“诗教”探索遂在该校展开。
接下来,参与深圳“中华诗教”项目试点的陆续有莲南小学、共乐小学、海韵学校、壆岗小学、安乐小学、兰著学校、花城小学、怡景小学、东昌小学、桂园小学、北斗小学、仙桐小学、大鹏二小、沙溪小学、厚德小学、凤凰山小学、红花山小学、麓城外国语小学、深圳高级中学盐田学校……这些学校有的地处市中心的福田、罗湖,有的地处偏远的大鹏、坪山,但它们都有个共同点:其上下课的铃声都是《声律启蒙》,这些铃声是深圳市教科院、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共同开发的熏听资源。
2023年12月19日,由中华诗词学会和深圳市教育局联合主办、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首届“中华诗教·鹏城诗意”教学研讨活动,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举办。值得一提的是,活动重温了三年前叶嘉莹先生对“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师生们的殷殷嘱托,现场播放了叶嘉莹先生的嘱托视频。
2024年11月16日,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深圳站决选暨颁奖典礼在深圳市龙华区观澜版画基地圆满落下帷幕,55名朗读者相聚共诵经典。引人关注的是,活动在深圳举办“中华诗教”专场,开设专门报名通道,邀请深圳广大师生参与,短短两周,就有超过4万师生报名。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达在活动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是“中华诗教”工作的重要示范区,此次“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深圳站活动不仅为诗词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更为“中华诗教”工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绽放光芒。
当创意遇见诗意
“对小学生来说,从小多背一点诗词,能够给一生打下很好的中文底子。有句话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嘛。我们现在主要做的就是朗诵,然后欣赏,让孩子们了解跟诗歌有关的故事。它跟考试没有关系,但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对今后的一生都会起到很好的滋养。”南山区沙河小学老师朱君对记者说。
她接着说,“我们常规的做法,就是一年级开始让孩子们背诵古诗词,因为与其背一些没有营养的东西,不如读古诗词。为五年级的孩子搞了一个项目式的学习,叫‘跨越千年的诗行’,就是让孩子们在暑假旅游的时候,走到哪儿就收集当地的诗词。然后就跨学科,把数学、美术等学科跟古诗词联系起来。”
南山区沙河小学的同学们在“跨越千年的诗行”活动中诵读古诗词。受访者供图
她所说的“项目式学习”,是学校今年7月推行的一个创意活动,让孩子循着诗词的脚步,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地理元素,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结合语文、地理、历史、美术等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创意表达,将诗词意境转化为可视化的地图作品。
具体做法,如以省份为线索,搜集写有该地的诗词,完成诗词搜集表格;选择一处省份,画出该省地图,在地图相应位置写上该地诗词,并为诗词作注解;选取诗词中的地点作为旅行目的地,做好旅行计划图,完成古今旅行数据统计表;选择几首地点诗词理解记忆并诵读,可手持相应道具或穿着汉服拍成诵读视频。
类似这样富有创意的诗词学习方式,在深圳的学校里还有很多。
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收集《诗经》《楚辞》等6部诗集音频,按时间顺序做成听音墙。学生走到诗集名称对应的位置,可聆听到该诗集随机的一首诗歌,在互动中聆赏古乐之韵。
“我们还可以在学校诗教长廊的感应器上方,用手抓取植物、动物、人等相关意象的事物,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该校学生姚佳希说,学校打造的360度环幕等沉浸式“诗歌空间”,让诗教课成了她每周最期待的课程。
深圳市莲南小学跨学科推进诗教活动,更是创意满满。体育教师结合古诗,创编诗礼操,每周二、四,伴随着《诗经》《千字文》等经典之声,全校学生一起做诗礼操;美术教师结合学校社火马勺脸谱课程,创新开发诗人脸谱课程,用生动鲜活的脸谱画讲述诗人故事。
学校在相关设计方面也颇费心思,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绽放的“节气花盘”,学子可以从二十四节气中认识古人开展农耕生活的智慧;步入操场后,“莲莲讲诗台”“南南诗词汇”“四季古诗长廊”“莲莲视界”……都是莲南学子学习诗词、展示诗词的平台。
葵涌中心小学自主研发诗教校本教材《中国古典诗词读本》,实施“4+6”诗教核心策略,即四大板块:扎实推进诗教课堂、建设诗教校园文化环境、培养中华诗教教师队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参与;六项活动:设立多样化诗教社团(如清音朗诵、国画、书法社团等)、每日诵读启用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参与朗诵及解读经典诗词、每周展演传颂经典诗文、语文周活动设立经典诗文展演节目、每学期进行古诗词背诵与硬笔书法比赛、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深受同学们喜爱。
观澜第二小学红棉吟诵社48名学生现场诵读和吟唱红色经典诗词《七律·长征》。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这样的“诗教课”,让同学们对古典文化以及古典中国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了解。
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赵亮老师在一堂“诗教”课上曾发问:“李贺仕途不遂,体质又弱,27岁就不幸殒命,为什么他能写下‘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样激昂的诗句?”
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李贺是内心坚定、胸怀天下的诗人,他不以个人的得失来选择人生的道路。”另一个学生补充说:“正是有许多像李贺这样坚守理想的人,我们中华民族才有了众多波澜壮阔的故事。”
“我们都是诗歌的孩子”
教诗、读诗之余,深圳学校的一些师生还开始写诗。
2024年11月22日,由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光明区公明第二小学承办的“童年·童心·童诗”儿童诗教论坛暨《小蜜蜂的花衣裳》首发式活动在公明第二小学蜂巢艺术中心举行。活动当天,诗声悠扬,公明第二小学首部儿童诗集《小蜜蜂的花衣裳》正式发布,学生用文字、绘画和朗读,记录了自己在童诗创作中的点滴成长,成就一份珍贵的诗意宝藏。
在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深湾小学六(6)班,人人都有自己的“字”,他们自称“陆离君子”“振鹭先生”“清妍居士”……他们不光出口成章,更下笔有神, 全班43人,人人能写诗,五言、七言……样样不在话下。班主任王蔚自一年级接手班级后,便用诗意浸润他们。数年来,教孩子写古诗、古词近300首。
2023年12月17日晚,由深圳市福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福田区作家协会主办,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承办,艾音社、湾区诗歌、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甘红诗歌专场朗诵会”在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举行。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点将+自发+互动”形式发掘文学新人、弘扬诗歌文化,引领更多文学爱好者爱诗、读诗、诵诗。
诗人甘红,是深圳市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英语老师、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爱好音乐、绘画和诗歌创作。
2022年12月,深圳诗人田国生的诗集《花期峥嵘》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田国生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数学名师,在深圳的数学教学领域,他是一位颇有名望的人物。他于上世纪90年代来到深圳,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是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深圳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数学学会理事。主持过国家级重点课题,主编专业公开出版物多种。
虽然在数学领域辛勤耕耘多年,但是田国生从未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他说,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走来,“80年代就是我的故乡”。那个文学的黄金岁月,打下了他生命的底色。他读诗、写诗,来深圳之前,就曾加入过湖北省级青年诗歌学会,参加过《诗刊》社组织的诗歌学习班。来深圳之后,教学之余,田国生依然坚持诗歌写作与探索。
邓尔雅诗集《风坐在海面上:尔雅的诗》新书分享会。受访者供图
2021年10月,深圳11岁小学生邓尔雅的诗集《风坐在海面上:尔雅的诗》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发行。诗集获得了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汤素兰的推荐;儿童文学作家陈诗哥以及星星新诗社发起人、全国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周其星分别作序。
据了解,邓尔雅出生于2010年,为深圳实验学校学生,是该校星星新诗社成员。她酷爱写作,小学一年级开始发表童诗。本次结集出版的《风坐在海面上:尔雅的诗》是邓尔雅的第一部个人诗集,收录了她从6岁到11岁创作的100多首诗歌。在这部诗集中,小作者信手拈来皆是诗——小学生活日常可以入诗;记不住英语单词的无奈、考试没考好的沮丧、红色暴雨预警信号突然被取消的“失望”……小孩子淘气好玩的天性可以入诗;包粽子、剥橘子、摘荔枝……小动物、自然风光可以入诗;知了、小鸟、蜻蜓、雨、风、彩虹……对小作者而言,生活处处是好诗。
前文中提到的周其星,是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星星新诗社发起人,深圳市第三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作为2012年《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周其星还有多重身份:全国最大的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发起人、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总导师。他著作颇丰,其中最为醒目的是三间“彩色的教室”:《彩色的阅读教室》《彩色的写作教室》《彩色的诗歌教室》。
2021年11月,周其星与一群热爱诗歌的老师成立了“诗教联盟”, 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在社团、在班级、在课堂读诗和写诗。一年的诗歌教学探索,诗教联盟沉淀与汇集了一堂堂优秀的诗歌创意课,汇编成《彩色的诗歌教室》丛书正式出版发行。
“我们都是诗歌的孩子。”这是周其星在诗歌阅读推广时常说的一句话,他说:“读诗,是为了在生活的缝隙里寻找光;写诗,是为了在词语的缝隙里寻得爱,以及和爱相关的一切事物。用诗歌来拥抱热爱,用诗歌赋予生活不一样的色彩,这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
记者:李跃
编辑:陈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