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大师梵志登将首次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贝多芬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是音乐领域中少数可以跻身“伟大”行列的作曲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收获世人如此崇高的评价,不仅源于他们作品中蕴藏着超越时代的创新精神,更源于他们音乐中流露出的反思命运、超然物外、悲天悯人的宏大格局与艺术理想。

*点击海报跳转购票链接

尽管抗争与突破是贝多芬、瓦格纳和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共同的底色。但他们的音乐并非永远都像三位作曲家的标准画像一样,紧锁眉头、表情冷峻。在他们的笔下,仍然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简单美好被记录和表达了出来。

《纽伦堡名歌手》在瓦格纳的作品序列中可谓独树一帜。这部歌剧是瓦格纳唯一一部喜歌剧,富含德国式的幽默感和一个童话般的大团圆结局。在序曲中,这个理想世界的剪影被尽数展现在观众面前:有情人终成眷属,对立的人群达成谅解,传统与创新都得到了尊重,而这一切美好背后的源动力,正是音乐神秘而伟大的力量。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同样有着贝多芬作品中罕见的开朗与洒脱的气质。在创作这部交响曲时,贝多芬正在波西米亚的特普利采小镇度假。这里的美景和温泉不仅改善了贝多芬的健康,也让他巧遇诗人歌德,收获了一段难忘的友谊。贝多芬弥足珍贵的松弛心境,让《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成为了贝多芬最为欢畅的一部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C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诞生于作曲家职业生涯的早期。那时,年轻的肖氏还未曾品尝到人生的种种苦难,音乐中充斥着难以掩饰的冲动与戏谑,在独奏小号的帮衬下,钢琴华丽的技巧得以展现,并用音乐的玩笑致敬贝多芬和拉威尔等前辈大师。

国家大剧院建院十七周年之际,荷兰指挥家梵志登将首次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手华裔钢琴家陶康瑞和乐团小号首席王与兵,将贝多芬、瓦格纳和肖斯塔科维奇三部异乎寻常的作品搬上舞台,为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送上一份独特的美好祝愿。

撰稿:李小庚


曲目单

“国家大剧院建院十七周年音乐会”

梵志登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演绎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与贝多芬

2024.12.6/7 19:30

国家大剧院 · 音乐厅


瓦格纳

《纽伦堡名歌手》序曲


肖斯塔科维奇

C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Op. 35

钢琴:陶康瑞

小号:王与兵


贝多芬

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Op. 92


曲目介绍

瓦格纳

《纽伦堡名歌手》

    《纽伦堡名歌手》序曲,又名《纽伦堡名歌手》前奏曲。三幕歌剧《纽伦堡名歌手》完成于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创作。歌剧的脚本为瓦格纳本人所作,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纽伦堡的一个民间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剧史上最著名的杰作之一。这部歌剧构思的时间很长,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几经更迭,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形象和情节不断深化。序曲(前奏曲)采用了歌剧中的九个主题和动机为素材,概括性地叙述了歌剧的故事内容情节。

肖斯塔科维奇

C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Op. 35

      1933年10月15日,这首钢琴协奏曲由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协奏、作曲家亲自担任独奏,于莫斯科大剧院首演。它展示着作曲家独特的钢琴演奏风格,记录着27岁的青春,辉煌、轻柔、幽默、爵士乐般的即兴之意,时常迸发的磅礴之力,也被后来众多钢琴家们所喜爱,于舞台长盛不衰。配器独树一帜,在弦乐队协奏下,除钢琴外,同样醒目的还有一支独奏小号,乐章数目也超出传统协奏曲,达到四个。终乐章里,有一段向贝多芬带有海顿风格《回旋随想曲》致敬的音乐,这首随想曲又被戏称为“丢失一便士的愤怒”。

撰稿:高洁

贝多芬

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

      音乐评论家安东尼·霍普金斯在他的《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里说,比起其余的八部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最能带给我们一种自发的感觉:音符就仿佛是从纸面上迸发而出,而我们就如同被卷进了灵感的洪流……”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韦伯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只不过更为夸张:“他才华的放纵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贝多芬该被送进疯人院了。”

      如今,当我们沉浸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忘乎所以的狂欢时,不应忘记作曲家在创作时其实处在人生中最为困难的一段岁月里:耳聋症状已经完全夺走了他所剩无几的听力,与女贵族特蕾莎的感情宣告破裂,财务状况也已经糟糕透顶。然而与现实的压力所对应的,是贝多芬与此同时也正处在创造力的巅峰,第七交响曲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部作品于1813年在一场为战争伤员们举行的音乐会上由贝多芬本人指挥首演,而为了这场特殊的音乐会,斯波尔、胡梅尔、梅耶贝尔与萨利埃里等当时最有名的音乐家都在乐队里演奏。据斯波尔回忆说,当贝多芬指挥一个强的起拍时,他“跳到了空中”。

      乐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有一段优美、略带忧伤的引子,随后引子里朴实无华的旋律被贝多芬巧妙地发展成了极具戏剧张力、随处可见惊喜的乐章;第二乐章是一段葬礼进行曲,贝多芬以简单的节奏型谱写出令人心碎的旋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充满力量感的赋格。这个乐章也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单个乐章之一,19世纪的有些指挥家甚至会偷偷把它放进观众不太熟悉的第二与第八交响曲里以“骗取”掌声。第三乐章是一首明亮而活泼的谐谑曲,它表现了令人愉悦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一直延续到了第四乐章里,这是一段充满狂野性格的回旋曲,音乐势不可挡地向前发展,然而只要认真体会弦乐如洪流般上下翻腾的旋律是怎样建立在清晰、准确的节奏型基础之上,就能理解贝多芬是如何让这场狂欢听起来如此有序,这种将灵感与结构的完美融合体现了贝多芬此时的境界,此后也很少有人能够达到。

撰稿:霄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