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江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美丽江门、健康江门建设,侨都大地展现出生态与人文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市民健康与幸福不断提升的幸福画卷。
江门日报记者 周华东 摄
夯实绿色家底
铸就生态之美
阮国志 摄
如今的江门,“山、水、文、城”共融,是大湾区美丽宜居城市。全市现有森林面积43.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5.38%,森林蓄积量2728.84万立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09平方米,已建成各类城市公园481个,空气质量排在全国重点城市前20位,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这份厚实的绿美家底背后,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江门对生态环境潜心保护的结果。
延续城市文脉
焕发人文之美
穿过千年长廊,侨乡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让江门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气质。根深方能叶茂,厚重的文化根基为江门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江门充分挖掘名人文化,举办了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陈白沙文化节暨纪念陈白沙诞辰595周年活动、第三届“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舞蹈展演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厚重侨乡文化翩跹起舞,讲好陈白沙、梁启超等文化名人故事,擦亮“岭南心学发源地”“启超文化诞生地”等城市文化名片。同时,通过加强地方立法,建立华侨历史文化法律保护机制,出台《江门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江门市关于促进影视产业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持续做好华侨建筑的保护活化工作。
当前,江门正立足侨乡文化,全力推进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打造“10张城市文化名片”,推进侨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延续城市文脉,让侨都美丽人文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再造现代化新江门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提升城乡品质
建设宜居家园
老旧小区改造、水体综合治理、城市公共空间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蔚然成风,一批美丽圩镇样板相继涌现,探索“光伏+建筑”与农房风貌提升相结合同步推广应用……
资料图。
近年来,江门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积极建设宜居县城、美丽圩镇、和美乡村,努力建设焕然一新、宜居宜业的县镇村,大力提升城乡环境品质,让现代化的美好图景在江门可感知、有共鸣,持续发力打造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幸福家园。
提升宜居县城空间品质,江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连续4年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年度民生实事,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成效显著;高效推进县镇村绿化美化,构建起以簕杜鹃为主导、“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立体绿化景观蓝图;通过强化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垃圾分类提档升级。
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全方位建设美丽圩镇,江门积极开展美丽圩镇试点和样板创建,着力打造一批“形”“神”兼备、“内”“外”并重的宜居宜业美丽圩镇。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美丽圩镇建设项目入库超900个。其中赤坎华侨古镇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于一身,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入选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成为我市推进“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的生动实践。
江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景区供图
统筹推进农房风貌品质提升,江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不断健全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93%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建成镇级垃圾转运站71座和农村垃圾收集点19450个,“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所有自然村。
重视绿色低碳
产业科技互促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双碳”领域联合实验室,硅能源、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如今的江门,正通过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研人员在江门双碳实验室进行研究。
在技术支撑下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为抢抓“双碳”风口,江门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在全省率先建设“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并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这也是大湾区首个“双碳”领域的粤港联合实验室。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在侨都大地蓄能成势,新能源电池、硅能源、低空经济、船舶等绿色低碳环保产业正在成为江门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江门也正以坚定的步伐和创新的智慧,书写着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焦“一老一小"
守护“朝夕"美好
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人人得其乐的大同中国,是全民享有健康生活、健康服务与健康环境的中国。“一老一小”是两个重要的群体,是家庭需要守护的两端,关系着千家万户。
江门日报记者 周华东 摄
近年来,江门着力构建“一老一小”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打造儿童幸福空间,助力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
长者饭堂让老年人乐享美好“食”光。
一方面,江门全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加快推动《江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条例》制定到广泛发动社会餐饮企业参与老年助餐服务,从加快建设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到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江门正加快形成兜底保障有力度、普惠供给高质量、高端服务可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机制,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一方面,江门高度重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印发相关方案,列出20项重点实事,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和建设目标时间节点,全力统筹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围绕“一米的高度”,打造了江门儿童公园、江海“两馆一中心”、新会儿童气象主题公园、鹤山“四馆两中心”、恩平泉林飞行主题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我市还在全国首创将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建到公园里,让儿童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顺利完成疫苗接种。此举获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验收组充分肯定。
新会儿童公园。
为身体“赋能”
为心灵“点灯”
健康是国家强盛、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从遍布城市各处的运动场地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到市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江门正以实际行动,塑造市民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让美丽与健康在这里完美融合。
江门群众体育氛围浓厚,不管是在白水带体育公园、滨江绿道,还是在社区公园到党群服务中心,总能见到市民群众运动锻炼的身影。人们在运动中追寻健康与快乐,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也展现了城市的拼搏精神与发展张力。
2023江门马拉松赛。
体育因城而兴,城市因体育而更美。近年来,高端赛事频频在江门举办,营造出日渐浓厚的赛事之城活力氛围,为侨都带来了更宽广的视野,也有力彰显了江门的魅力和城市风采,让运动成为江门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排球比赛在江门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江门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是江门社会心理服务的重点工作之一。该热线开通至今已经服务市民1700多个日夜,接通近4万次电话,成为市民“想得起、用得上”的便捷服务。
立足实际打造“心安城市”,江门通过多部门联动协同,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目前全市县(市、区)、镇(街)、村(社区)心理服务场所建成率均达100%,全市所有高校均按规定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所有中小学均建立心理服务场所,并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同时还成立跨部门专家组及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成立市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训基地。
2023年,江门市以满分成绩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国家考核评估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