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与宿营
应后台朋友的私信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装甲步兵的宿营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宿营往往与行军是分不开的。
在本号的早期文章中
笔者曾就Arma环境简单写过一篇连排战术分队的行军与驻止
所以下述也可以算是该文的延伸
·
行军是指部队为获取战斗主动权和创造有利态势
沿指定路线所进行的有组织的军事行动。
其一般以到达占领指定地域和完成作战部署为目标。
但有时也可以从行进间直接转入对敌的进攻。
也由此
这意味着在行军时候
存在与敌发生遭遇战的可能。
故而
指挥员在组织行军时
务必要周密组织队形和纪律的管理
以便于在发生遭遇战时可以赢得主动。
Part.1
行军的分类
按运动方式
行军可分为
徒步行军、摩托化(机械化)行军和综合行军
徒步行军,即主要以步行方式所进行的行军。
其受天候、地形和道路条件的影响较小
便于指挥和管理。
但徒步行军机动速度较慢,且体力消耗较大
通常
部队只有在行军距离短、运输工具不足
亦或地形条件不利时方进行采用。
摩托化(机械化)行军
即指以乘坐火车、汽车、船舶、运输直升机
装甲输送车或步兵战车所实施的行军。
摩托化行军的特点是速度快
可以减少人员的体力消耗,有利于部队遂行紧急任务
但摩托化行军因为车辆目标大
也容易暴露行动企图和遭敌(空)袭击
并且摩托化行军还受道路
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对后勤、技术以及工程保障的要求相对较高。
综合行军
是指徒步与乘车、乘船、乘机相结合的行军。
这种行军可以采用乘车、乘机和徒步等式交替执行,又或是同时实施。
但值得注意的是
综合行军对于部队纪律和交通线的管理要求十分严格。一般应于主力部队行动前,就派出宪兵及交管人员在重要的枢纽和分界点维持纪律并设立行动指示牌。
行军强度
至于若是按行军强度来划分
则通常分为常行军和强行军两种。
常行军是指按正常的行军速度和行程所实施的行军。
步兵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
通常每日可行动大约7-8小时。
其中在昼间,步兵每小时约可行进4-5公里
夜间则相对会短一点。
而如果是采用轻装上阵
则上述总体的行进距离还会相对增加一些。
至于步兵单日行程的全部距离
一般在30-40公里之间。
装甲步兵或摩步兵
在白昼通常每小时可行进20-30公里
夜间则约15-20公里。
坦克兵则与之类似
但通常由装步和装甲步兵构成的合成战斗部队
其行进速度往往以坦克为主导。
在距离上可达到30-4公里
至于它的单日行程,则约在150-300公里之间。
而无论是什么兵种
在行军的途中均需要按大、小时进行一定的休息。
以保持人员的体力充沛和车辆状态。
前者通常在行军达全程一半路程时可休息2~3小时
而后者则是每行军50分钟就短暂休息10分钟左右。
当然了
上述也只是一个基本参考。
实际在不同的部队和不同的任务中
大休和小休是并不统一的。
但核心只有一点
必须在保证顺利完成的任务的同时
确保部队人员的体力与健康
其中也包括维持车辆状态的完整。
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地方
是在常行军的短息中
为了顺利完成任务
指战员有时会未及时注意战士的饮水和进食
结果长期下来导致犯胃病的不少。
事实上
哪怕是为锻炼
也应该让战士们在进食后有一定的消化时间。
毕竟说到底
常行军的拉练是建立在敌情并不紧急时候的。
我知道关于这点
是基于平常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但刻板的照搬某些传统
其实并不见得就真有利于战斗。
更何况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战争情况
也与往昔有了很大不同。
Part.2
好了,跑题了
和常行军所不同的是
强行军则通常发生在任务紧急
如急需对敌采取迂回行动、追击行动
亦或是突围行动的时候。
此时部队需要加快行进速度并加大每日的行军距离。
以步兵来说
此时每日的运动时间可达10~12小时
单日行程距离最大可达50甚至60公里。
至于步兵每小时的行进距离和单兵的运动速度则由指战员控制
但一般不会超出太多
此时
指战员必须要在保证准时达到指定地域的同时
确保战士们的体能消耗不至于太多。
值得一提的是
在我军历史上
曾有过多次步兵长途奔袭的光辉战例。
其中
除了抗美援朝中113师14小时内
穿插145里外三所里的奇迹外。
也有如解放战争期间东野三纵1日间奔袭120公里的威远堡之战。
甚至更早的长征期间
红军抢占大渡河也可以说是此中的典范之战。
某种意义上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中的名言可谓对这一奇迹的最佳注解。
“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则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为理想活着的人,就是这种精神被高度唤起的人。”
而对于装甲步兵等乘坐运输载具的单位来说
虽然坐车要轻松些
但考虑到机械磨损
一般其最大的单日行进距离约为300公里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哪个兵种
强行军都容易造成人员的疲劳和车辆的损耗加大。
故此
强行军只有在紧急情况时方才采用。
同时
在不同地形条件下
部队的行进距离也会随地形的复杂程度而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步兵在山地的机动能力要大于摩托化部队,而在阔野上则相反。
Part.3
与敌位置的行军分类
除此而外,根据与敌位置和运动的关系。
行军也可分为向敌行军、侧敌行军以及背敌行军
其中向敌行军是指向敌人所在方向实施的行军。
通常在遂行进攻或阻击任务时采用。
侧敌行军则是指在敌人翼侧实施的行军。
一般是在部队实施迂回、平行追击、包围或者是抢占有利地形时采用。
需注意的是
在侧敌行军时
务必要在朝敌方向的一面派出足够数量的侧卫
背敌行军即指背向敌人方向的行军。
其一般在执行特殊任务或退却时采用。
背敌行军的最大阻碍是除了要防止被尾后之敌所咬住外
同时亦需注意敌人取捷径进行平行追击
又或是利用空中机动步兵、空降兵等等抢占途中要点堵截。
也正因为此
背敌行军往往可以采用多个梯队进行交替后撤。
亦或者
在主力行进前,提前派出得力分队抢占关键地形。
最后
行军虽然在昼间更容易实施
且组织方便,其行进速度也较快。
但昼间行军的不利条件是容易暴露。
而夜间行军虽然整体相对安全
可组织难度较大,其行进速度也比较慢。
但无论哪种天气征候下的行军吧
部队都需要在把握速度的同时
注意防空作业
且时刻隐匿痕迹和避免暴露行军目标。
宿营
部队的宿营不仅发生在行军中
有时也发生在战斗之后。
在一般通常可分为舍营、露营和舍营与露营相结合的三种方式。
舍营
舍营指军队在房舍内宿营。
这种情况一般多发生在敌情可能较低的城镇居民地,又或者是在我方的本土作战中。
露营
露营是军队在房舍外宿营。
通常在不具备舍营条件时采用
这也是部队平时训练的重点。
野外宿营的方式分为利用制式器材露营和就便器材露营
后者比如雨衣、草木、干树枝等等。
对于一般作战部队来说
宿营需要考虑如下几个要素。
(1)宿营地要具有足够的地幅或者说面积.
传统上
连为2~5平方公里
营为5~7 平方公里
团为60~90平方公里
而师则为 500~700平方公里。
在宿营时
大部队通常以营为单位进行分散配置
其两个营的宿营间隔一般在2~3公里
且应保证不被敌一颗中型核弹所同时杀伤。
(2)宿营地附近应有可供部队完成战斗展开的地形依托,以及必要的进出路线。
在这方面
部队的规模越大
则需留出的进出路线也就越多。
(3)宿营地附近有充足的水源,有较好的卫生环境,以及避开疫区和放射性污染区。
(4)在大的城镇居民地进行舍营时,一般选择在边缘地带而非城镇中央。
这是为了保证部队在突发情况时可以迅速进行机动。
而在具体舍营中
车辆和技术兵器可隐蔽配置在建筑物附近
但不应和建筑内的人员相离过远。
(5} 如果是露营在野外,且停留较长。
则冬季应注意避风向阳,而夏季避开山洪水道、低洼潮湿处以及易于发生泥石流和坍塌的地方。
最后
如果是摩托化或机械化部队
也有依托道路两侧和车辆进行就近宿营的情况。
但这种宿营方式除非能确保安全
否则极易暴露,非特殊情况不能采用。
Part.4
那么说到这
可能有朋友会问了
在舍营时
部队和普通群众混在一起
应如何派出警戒呢?
其实正如上文所说
部队即使不得不舍营时
一般也会选择在居民点的边缘地带进行。
在这时它的警戒布置
与露营时的区别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
其中各种警戒派出的距离
需根据具体敌情、敌人的机动速度、地形环境等等综合条件来定。
这个距离原则上应包括从发现敌人向我宿营地开进,到我军做好迎敌准备,又或是安全撤离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距离通常也称宿营部队的警戒距离。
在大多数平原或通视条件良好的丘陵地带
排哨派出距离为2~4公里长,警戒距离1~1.5公里宽。
连哨派出距离为 4~6 公里长,警戒距离2-3公里宽。
营哨派出距离为 10~15 公里长,警戒距离8~10 公里宽。
团哨派出距离为 20~30 公里长,警戒距离18~22公里宽。
另外
连、营、团哨还要在一定范围内不定期派出搜索小分(组)队
对可能有敌人隐藏的地域进行搜索。
当然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各种传感器的发明
现代部队的警戒距离和手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比如在如今的俄乌战场乃至之前的亚阿战争中
就广泛采用了无人机、人造卫星、直升机、微型无线摄像探头以及各种遥感器材。
甚至于在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下
普通群众手中的智能手机所带来的威胁也正与日俱增。
而除此之外
于连排以下战术分队来说,宿营主要根据地形来定。
但营团以上的战术基本单位
则其宿营地通常成圆形或矩形展开,并应将集合场放置在宿营地的中心,又或是背朝敌方向的一侧。
这么做的目地也很简单
是为了便于部队在应对突发危机时
可以最快速度完成集结。
在古代
无论是古罗马军团还是我国
就都早有成系统的宿营条令对此进行过描述。
Part.5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
关于宿营中后勤单位的配置
一般师及以上的后勤单元
通常需要单独配置在利于前输后送的地域内。
而团和团以下的后勤单元则可以配置在部队的宿营地域内。
但不管哪个单元
均需要确保宿营地离道路较近,便于迅速转移。
而这一点也意味着
部队在宿营时需要根据态势
留出部分人员在车辆中住宿。
与此同时
对于大部队来说
宿营一般最好按行军序列配置宿营地和住房
且非特殊情况人员不得脱离所划定的地域。
当然了,后一条大家懂的的都懂。
另外,宿营最怕营啸
为此,必须在开始时便严格执行规定的作息时间
明确防奸、防火和接触群众时的保密等等纪律要求。
若是在野外露营,则还需要注意营地的卫生情况。
值得一说的是
在露营方面美军的Hesco防爆墙和模块化的营房
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种填充式的沙墙不仅便于运输
在使用时也可以就近以当地的沙石与土壤进行装填
且具有防撞、防火、防水和防潮的特性
Part.6
那么具体到连排以下分队进行宿营时
又有哪些注意呢?
首先从大的层面来说
在进行宿营时需要完成人员
车辆和装备物资的疏散配置与伪装作业。
这之中,包括防空、防核、防生化等三防作业与防燃烧武器袭击和防热作业等等。
均属于现代条件下部队宿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但就连排分队来说
则还需要时刻注意所部的
防雨、防潮、防冻、防中暑
放塌方、防煤气中毒、防火灾及防病等情况。
在这方面
一般我们要求战士不应轻易食用由百姓直接捐赠的食品和药品。
除了纪律外
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为了防止敌特的破坏。
不过老实说
就笔者的个人经历来讲。
现代意义上的宿营作业中
最困难的其实是防偷拍。
尤其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拓展
部队运动往往很难脱离居民地。
而其中任何一个角落
只要有心完全就可以拍下许多关键信息。
至于装备与车辆的伪装
一般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就地取材
通过改变车体形状和融于当地环境
来达到规避敌人侦察的手段(尤其是空中侦察)。
这之中
为了具体的防光防热
部队所开发的系列伪装网
可以说是每几年就推陈出新
以我军第一款防多波段的95式侦察伪装网来说。
它不仅遮光性强
也可防紫外光、近红外光和雷达波。
尤其95式伪装网具有很好的阻燃性
只要不是直接命中,一般不易被火引燃。
当然了
现在来说一般车辆的伪装除了靠伪装网外
也会在车体本身喷涂迷彩。
其中无论是数码迷彩还是条纹迷彩
应该说都各有利弊。
数码迷彩更符合当代战术需要
可以因地制宜的通过像素原理使敌更难捕捉。
但条纹迷彩胜在传统和便宜易批量化
也并非完全就被淘汰。
当然了
现在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达
为此数码迷彩在生产时其实相对成熟得多。
而光学伪装同样是人类在伪装技术领域的新发现。
但实话来说,这一技术目前倒还不至于普及到单兵或单车。
目前最为常见的做法
还是各部配属必要的伪装勘察检测车。
在到达指定地域后,通过白光仪和计算机比对。
确定伪装地域所在,然后布置伪装网和隔热板、四周散布角反射器。
甚至于
对于车辆热源最为敏感的发动机和尾气排放管。
如今也已开发出许多辅助隔热和排气的方式。
除此之外
另一个手段则是设置假目标
在这点上
无论是早期利用木头和铝材建立的模型
又或是后来的橡胶玩具及伪装模块。
如今都已高度成熟。
而对于连排及以上合成作战单元来说
也可以在分队宿营的四周部署伪勘车、遮障作业车和发烟装置等等
一旦出现突发敌情,即立刻实施紧急遮障。
当然了,于今天而言,其实以合成营的角度。
其实比较值得探讨的问题是
反无人机分队究竟是否应该与伪勘车编组在一起。
又或者则是电抗分队来进行统一管理?
于前者而言
相对作业更为精细化
但无疑这对指挥的要求又进一步提高了。
而于后者的角度来说
统一管理虽然能有效集中力量
但在如今战场环境越发迅速激烈的期间
现有电抗分队的编制是否足以满足需要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