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拓宽学生视野眼界、陶冶学生情趣品味、锻炼学生能力水平、涵养学生品德情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汾东学校尝试将项目式学习引入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放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效。
在今年的“语文节”活动中,学校语文组教师以“以水为德、润育桃李”为主题,将语文学科、地理学科、戏剧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相融合,从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切入,让学生跟随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郦道元游览祖国名川,格物致知,感悟“水润万物而无声,水净万物而不染,水生万物而不争”的哲理。
教师与学生组成项目组,经过研讨,最终决定设计一部融合了朗诵、话剧、歌舞、说唱、采访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五幕剧,用以展现我国源远流长的江河文化。
《三峡》一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行文简洁、文字隽永,出神入化地描绘了三峡的水文地理气息和深刻的人文感悟,是千古名篇。在第一幕《三峡》中,伴随着风光壮阔的三峡风景纪录片,学生用饱含情感的朗诵将观众带入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气象万千的三峡美景中;而后,学生又化身语文教师,登上讲台为观众解析文章,让观众在美景与美文的交相辉映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郦道元少时随父游历,得以了解山川风物并对此产生浓厚兴趣;长大后,他承袭爵位步入坎坷的仕途,在被罢官期间,他游历名山大川,撰写了《水经注》;复官之后他造福一方,政绩斐然,但因结怨权贵,最终不屈而死。在第二幕《郦道元》中,学生化身郦道元,带领观众穿越千年,了解郦道元跌宕起伏的一生。为了尽可能再现历史原貌,学生不仅仔细研究了北魏时期的建筑、服饰和语言风格,还精心打磨表演细节。当身着宽衣博带、漆纱笼冠的郦道元缓缓走下舞台时,他清正为官、不畏权势、造福子民的形象也深入学生心中。
“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在第三幕《黄河情》中,学生以《水经注》中关于黄河的描述为线索,结合地理学科知识编排了大型配乐诗朗诵,向观众展现了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壮美。在时缓时疾的伴奏中,黄河流域上下五千年的兴衰沉浮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幅画里有勤劳的人民、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也有中华民族与苦难作斗争的经历以及与侵略者抗争的不屈意志。当舞台大幕落下,观众无不感叹“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在《水经注》中被誉为“三晋之巨川”,孕育了灿烂的三晋文明,滋养了锦绣的表里河山。作为山西人,学生对这条大河的感情发自肺腑。尤其是随着《黑神话:悟空》游戏热度的持续上涨,山西作为游戏取景最多的地区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更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在第四幕《汾水谣》中,学生化身景区当地居民,用与游客聊天的形式介绍山西知名古代建筑,同时向游客征集如何能够加速发展山西文旅产业的建议。第四幕的最后,学生用说唱的形式将山西的人文风物一一展现:“雄才大略的荀子、义薄云天的关羽、封狼居胥霍去病、公正廉明狄仁杰,春秋霸主晋文公、一代女皇武则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柳宗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白居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王之涣。数不尽风流人物、诉不完经典传说。三晋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浑秽,义也;柔而能犯,弱而能胜,勇也;导江疏海,恶盈流谦,智也。”在第五幕《水蕴德》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总结出自己心中的“水四德”——水济苍生、泽万物,海纳百川、胸怀天下,有无私包容之德;水非石凿而能入石,水至柔而能过关山层叠,东流入海,有永不言弃之德;水夏为雨冬为雪、液为露固为霜、化而生气凝而成冰,舒缓为溪,陡峭为瀑,深而为潭,浩瀚为海,遇圆则圆,逢方则方,无论形态如何千变万化,不改其本真,有不负初心之德;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水善于趋下,有谦让克己之德。
通过感悟、内化水的品德,学生认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做一个若水行善、乐水知进、笃学善思、力行致远的人。在这一过程中,德育也如流水般自然浸润了学生的心田。
项目式学习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实践探究,打破学科界限,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唤醒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内驱力,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拓宽了学生视野,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作者单位系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汾东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4年12月04日第10版
作者:张欣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