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台湾金融研训院(金研院)公布两年一次的“台湾金融生活调查”,最新结果显示,将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支应生活”已不再轻松。
自2020年起,台湾金研院每两年举办一次“台湾金融生活调查”,今年的调查于5月至6月进行,依全台年龄及各县市人口数分布抽样,抽样对象为20岁以上民众。金研院院长高一诚称,该调查是参考英国与澳大利亚的做法,目的是对财务脆弱者增加其韧性进行调查和寻求改善之道。据台湾《联合报》12月3日报道,此次调查有五大发现。首先,岛内民众防诈意识快速提高,有近66%的受访者有自信能识破及拒绝金融诈骗。在防诈意识上,比起在2022年诈骗电话平均打3.5次能成功,2024年平均要打6.2次才能成功。
第二,购房与投资热潮带动借贷需求上升。从借贷渠道来看,向金融机构借贷比例增加到56.3%,相比2022年的43.6%显著上升;向亲友或地下钱庄等非金融机构借贷的比例则从14.8%下滑至10.6%。与此同时,无法获得任何形式借贷者自2022年的6.8%升至7.4%,借不到钱的人群比重增加。
调查的第三大发现是台湾民众普遍对通货膨胀有感受,民众支应生活压力增加。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支应生活”非常容易者从2022年的27.3%下滑至14.9%。79%的受访者表示,“支应生活”已不再轻松,相较于上次调查比例明显上升。第四是紧急筹款能力相比2022年进步。此次调查显示,无法在一周内筹到10万元新台币的比例为17.6%,相比2022年的18.8%稍微下降。向银行贷款的比例有所提升,达到13.4%,变卖股票比例增加到13.7%,比2022年大增。第五大发现,保障危机意识提高,觉得保险还不够的受访者已从2022年的11%提高至17.4%。
调查同时显示,台湾金融风险抵抗力落在“低”与“极低”的财务脆弱者比例从2022年的21.9%大幅下降至3.5%。通过与财务脆弱者进行深入访谈,金研院发现财务脆弱者有四大金融行为特性。该院普惠金融事业总处资深处长傅清源进一步说明称,首先,不少人希望靠被动收入提早达成财富自由的目标,但财务脆弱者对风险认知不足,具有快速致富迷思,对声称高回报的金融产品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其次,财务脆弱者对正规金融体系不信任甚至脱离;第三,将买保险视为社交而非金融行为,为人情买不该买的保险,造成自己财务负担加重;第四,信息来源片面且过度自信。傅清源称,部分财务脆弱者对投资抱有兴趣,但信息来源可能是不具备财经专业知识的网红等,而且他们仅因喜欢与关注而追随其言论,“反映出网络社交时代,信息来源反而更窄化的危机”。
金研院总结相关趋势称,当前台湾财务脆弱者的金融行为与风险样态,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金融教育的不足以及制度化支持的缺失。只有通过全面性的教育与政策介入,才能逐步降低这些族群的财务脆弱性。(张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