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表彰决定
对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泉州高甲戏《围头新娘》
获评戏剧类优秀作品!
这是泉州继1993年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高甲戏
《大河谣》
获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
1995年安溪县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高甲戏
《玉珠串》
获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以来
时隔近30年我市戏剧作品再次获此殊荣!!
完整获奖名单如下
👇👇👇
《围头新娘》讲述了与金门隔海相望的泉州围头村从“炮战第一村”发展成“两岸通婚第一村”的故事。该剧是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创作而成的。编剧在谈及该剧创作时说,围头“八二三”炮战纪念馆里有一张照片令她怦然心动,照片中两三个女青年在朝金门放风筝,这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方式。没想到这风筝上写的不是什么响亮的政治口号,而是“我的亲人盼你回家!”编剧仿佛听见了这些女人对滞留在金门的亲人的呼唤,对亲人的牵肠挂肚。同时,更令编剧惊奇的是,一位围头姑娘因为爱上了金门的一位男青年,竟不顾两岸坚冰尚未消融,坚决嫁到金门,成为两岸隔绝几十年后第一个从大陆嫁到金门的新娘。围头新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竟也改变了两岸的关系。此后,围头村有100多位姑娘相继嫁到台湾、金门。而在围头村的建设日益美好的同时,台湾、金门亦有许多姑娘嫁到围头,使围头村成了两岸通婚第一村,使得两岸通婚不再是禁区。
《围头新娘》取材于围头新娘的故事原型,更有创作者的艺术独创。该剧以海峡两岸宏大的历史为背景,从一个小小的围头渔村切入,经过典型化的艺术创作,演绎了两岸人民从“冤家变亲家”携手共建家园的传奇。剧中塑造了奶奶乌英和孙女飞燕两代围头新娘的鲜活形象,生动展示了围头女人复杂的情感和不同的命运,同时深刻揭示了政治和历史夹缝中的人性光辉,折射出60年来两岸关系的冷暖变化,彰显了“真情真爱不但能改变人的命运,还能改变村子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的深刻内涵。
《围头新娘》有非常精彩的舞台呈现,充分发挥了高甲戏亦庄亦谐、悲喜交加的剧种优势,在沉重悲怆和喜悦谐趣的变奏中,生动地演绎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悲欢离合、冷暖炎凉。为了彰显围头村独特的地理风貌,导演郭小男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用LED背景动态呈现不同情景和情绪状态下大海的波涛变化,在为观众带来新颖的舞台视觉感受的同时,对剧情推进和人物抒情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剧目还融入了闽南和金门两地浓厚的民风民情,进一步增强了剧目的地域特色。导演一方面针对演员服饰、动作、方言做了通盘细致的处理,而且通过金门菜刀、金门高粱酒这些享有盛名的地方特产以及海上婚礼热闹的民俗表演,最大程度展示出闽南文化的风土人情。在对高甲戏剧种特色的挖掘与运用上,该剧还通过塑造媒婆的喜剧群像,将高甲戏擅长喜剧性表演的传统呈现到舞台之上,增加了整个舞台的灵动性与观赏性。
《围头新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梅花奖得主陈娟娟与爱徒陈情瑜分别饰演奶奶乌英和孙女飞燕,表演细腻动人,唱念俱佳。其他如剧中饰演村支书周永平的郑添龙,饰演飞燕金门恋人唐越的叶建国等,都有出色的表现。媒婆等高甲丑的喜剧性表演,也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为剧目和剧种增色。这部以多人叙事为特点的作品也让观众看到了泉州高甲戏传承中心人才传承有序的欣欣局面。
《围头新娘》在泉州首演时,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剧中的原型——曾受到毛主席和40多位将军亲切接见的“战地小老虎”洪建才,还有30多位从围头嫁到金门和台湾的围头新娘,都到现场观看了演出。这些围头村民在观看过程中都非常感动,一边擦拭眼泪,一边对演出大加赞赏,给予很高肯定。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看完戏后表示:“泉州高甲戏《围头新娘》演绎两岸奇缘,悲欢离合,以情动人,题材独特,寓意深刻,在近年来有关海峡两岸剧目的创作中脱颖而出,引人注目。该剧的创作有着深刻而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弘扬剧种优秀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堪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之作,对于高甲戏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国文明网、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编辑:黄珊 ◆二审:李安然 ◆三审:刘波
点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