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最好的活法,是允许一切发生

清代古文大家姚鼐,曾评价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

他说,这是归太仆(官职名称)最好的文章,但其中蕴含了太多的辛酸苦楚。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在讲述项脊轩历史的同时,还诉说了自己生命中所遭遇的不幸。

他幼时丧母,中年丧妻,从青年至老年更是屡试不第……

然而,经历种种苦难的他,却并没有抱怨、沉沦,而是坦然接受自身命运,顽强地活了下去。

《佛说无常经》中云:

“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活在这世上,谁不想永远都能花常好,月常圆。

但苦难袭来之时,任你再苦心筹谋,都无法从容招架。

你若总是抱怨、反抗,就只能陷入痛苦当中,越活越糟糕。

读懂《项脊轩志》,你就会明白:人生最好的活法,其实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

图片

1

允许挫折

项脊轩,是归有光幼时读书的地方。

他在这里长大,在这里成家立业,也在这里经历着命运的千锤百炼。

1507年,归有光出生于一个没落门户。

父亲是个穷秀才,终其一生,也未能如愿加官晋爵。

归有光,自然就成了父亲全部的希望。

好在他天资聪颖,9岁即可走笔为诗文,14岁就参加童试。

当地人都认为他是神童,以后定然能飞黄腾达。

等被选中秀才后,他很快就着手乡试,梦想着金榜题名。

谁料,随后十多年中,他五试五败。

原本不可一世的少年傲气,就此被击碎了一地。

加上越发贫困的家境,他的日子更是过得窘迫不堪。

换做常人,可能早已丧气,毕竟凭借秀才身份也能谋个教书先生,在当地过上不错的生活。

但归有光照旧蹲守在项脊轩,日夜苦读。

一直到他35岁那年,他才考中举人。

此时的他,已然遍览诸子百家,精通四书五经,按理说进士之路该是顺风顺水。

结果等待他的,又是八次会试,八次落第。

年近花甲,归有光才勉强考中三甲进士。

然而此时,因为他年纪偏大,不能授馆职,他只能被分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

在长兴县,他起早贪黑处理政务,平反冤假错案,深受百姓拥戴。

可这份政绩非但没有让他升迁,反而因为得罪了豪绅,被贬为马政(养马、驯马的官职)。

面对命运的又一次打击,他仍旧没有就此颓丧。

养马的日子里,他一有闲暇,就广阅史籍,竟编撰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正因为这部书,他受到了当朝首辅看重,后来直接留任内阁。

终于,归有光一步跨入朝廷高官之列,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100%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只要在世间奔波,就注定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与不如意。

但内心强大的人,绝不会为此一味地自怨自艾。

而是放平心态,尽己所能地做好眼下之事。

就如丰子恺先生所说:

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当你能允许挫折发生,并持续努力,终能得到命运的馈赠。

图片

2

允许离开

在《项脊轩志》中,有句话最是让人痛心: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534年,归有光的发妻因病去世。

悲伤难耐的他,为了纪念妻子,就在项脊轩外,种下了一株枇杷树。

但不久后,因为房屋漏水,他就搬离了项脊轩,在外游学。

直到1539年,他准备再次参加乡试,这才返回家乡,请人修缮了项脊轩。

当他步入院中,一下子就看见了那株枇杷树,已然长得枝繁叶茂。

这时他才猛然醒悟,妻子已经去世5年了。

他的妻子魏氏出身名门,但从未嫌弃过他家穷苦,反而十分仰慕他的才学,甘愿跟他一起吃苦。

归有光苦读,她烹茶煮饭,在院子里种花除草,做好一切家庭琐事,从不打扰。

等归有光休息时,她会陪他解闷,与他一起赏清风明月,听暮鼓晨钟。

成婚多年来,虽然他屡试不中,但妻子仍会安慰他:

“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

在妻子眼里,归有光不是个凡人,总会有一鸣惊人的那天。

正是妻子这番无微不至地照顾与理解,才给了他无穷的支持与力量。

但好景不长,还没等到他功成名就,妻子就因一场大病溘然离世。

而等到归有光飞黄腾达那一天,留下的只是满满的遗憾。

从古至今,向来是生离死别,最催人眼泪。

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缘起则惜缘,缘灭则随缘。

归有光在文中,还写了自己的祖母。他8岁丧母,父亲又忙于事务,他几乎由祖母一手拉扯长大。

有一次,归有光在项脊轩读书,读到入迷处,一天不曾出门。

祖母因为长时间没看见他的身影,就担心地前去找他。

一进小轩,祖母只见他正捧着书俯首苦读,顿时心生怜爱。

她当即转身回房,取来一个象牙手板交给归有光,嘱咐道:

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

言里言外,尽是祖母对归有光的心疼和期待。

然而,在归有光16岁那年,祖母却因年老体衰,与世长辞。

年少的他,为此一整天都痛哭流涕,不吃不喝。

祖母离世的悲痛,让他时隔多年,还忍不住叹道: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蒋勋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生离,就是死别。

这个世界上,再亲密的人,也只能陪你走一程。

如果对离开的人念念不忘,你就会被执念包裹,徘徊在原地,走不出阴影。

唐代诗人张籍说,人间聚散真难料,莫叹平生信所之。

人世间的聚散离合我们是无法预料的,千万不要在执念中沦陷。

在一起时,便好好对待,不辜负对方;离别后,也别轻易沉沦。

允许一切的离开,而后认真地生活下去,才是对这段感情最好的尊重。

图片

3

允许孤独

有人说,孤独是生命的底色,每个人都是奔走世间的独行客。

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没有人能够逃避孤独。

但生活中偏偏有很多人总想往人群里钻,试图用热闹驱散孤独。

却不知人群散尽,徒留一人后,只会越发觉得寂寞,倍感痛苦。

反而当你不再对抗孤独,学会一个人生活,才能挖掘出真实的内心,丰盈自己的灵魂。

归有光自识字起,他便在项脊轩这方小小的书屋中生活。

起初因为神童的身份,常有外人慕名而来。

年少的归有光就跟在父亲身后,结交当地的达官贵人,家里面相当热闹。

但长大以后,随着他屡试不中,项脊轩外渐渐冷落下来。

曾经看好他的乡绅,不再跟他交往,而是纷纷疏远他。

加上那些年,陪伴左右的祖母与妻子相继离世,归有光整个人都陷入孤寂之中。

刚开始,他独自待在项脊轩中,只觉得冷清无聊。

渐渐地,他却从一个人的世界中,感受到了独处的快乐。

天气好的时候,他读书写诗,累了就走进庭院,看看兰草桂竹。

遇到下雨天,不能出去,他便坐在轩中,听着雨声,思考书中疑惑。

就像他在文中写的:“余户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他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甚至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

正是这段独处的经历,这才练就了他不骄不躁的性子。

当科举之路屡屡受挫,周边人都误解他,质疑他。

他也可以心平气和地躲在小轩中读书,在无人理解中踽踽独行。

到了1568年,他被贬为马政,只得终日与马打交道。

他仍然不心慌不焦躁,静下来研究古今马政,并编撰成书。

一个人的时光,反而让他得以不断沉淀,精神愈发自足丰盈。

想起了作家刘亮程的一句话:

孤独是一种完整的自我,孤独是可以让人享受的。

当你孤独时,你知道你的生命完整地回到了自身,你的对面是你刚才还在其中、现在已经脱身而出的那个喧嚣人世。

人刚刚独处时,可能会有浓浓的孤独感,你会惶恐,会错乱。

可一旦接受了一个人的事实,你就会渐渐找寻到独处时的乐趣。

它是一片生命的土壤,能够诱发出关于心灵的思考和体验,让人不断走向自我。

就像叔本华说的,人只有独处时,才可能成全自己。

在内心筑起庇护所,哪怕外界无处可去,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过得充实而丰盈。

老舍曾表示,作家写作回忆性散文,也是他接受世事与释然的过程。

1539年,归有光在写下这篇《项脊轩志》时,大概就是如此心境。

这是他对项脊轩的回忆,更是他对多舛命运的释怀。

尽管那时的他仍然身处困境,但他也毫不慌张。

他不抱怨,不反抗,而是倾己所能地用力生活。

正是这份淡然的心态,这才使他无惧生命的风雨坎坷,始终铿锵有力地活着。

想起作家萨维里奥·托马塞拉的一句话:

“我会允许坏事存在,但哪怕处在洪流中,我仍会努力挣扎。”

这世间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对抗,而是允许。

在你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时,别再盲目较劲,别再自暴自弃。

点个赞吧 ,学会以淡泊之心,允许一切发生,总有一天,所有的困境都会化作光明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