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塔克拉玛干,这条3046公里的“绿色围脖”织好了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
是中国最大沙漠,
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
边缘总长度约3046公里,
被称为“死亡之海”。

图片

干旱、风沙、水土流失……
威胁着沙漠边缘居民的生存,
为保卫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代代治沙人,
始终在为锁边固沙闭环而努力。

图片


11月28日上午,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
随着最后10米沙地栽上
宽100米胡杨、梭梭、红柳、玫瑰花苗,
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空白区
顺利实现锁边“合龙”。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终于实现了治沙夙愿。

过去40多年,
新疆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
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奋斗下,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一点点增添绿色,
为沙漠织就了长达2761公里“绿色围脖”
但是截至2023年底,
在沙漠南缘和东南缘绿洲之间,
仍有285公里的“缺口”
这是这场锁沙阻击战最难啃的“硬骨头”。

图片
285公里的“缺口”示意图

在这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
中国铁建承担了和田地区民丰县
35公里、13万亩的锁边固沙任务。
今年5月20日,
中国铁建承担的
民丰、于田固沙锁边项目正式开工。

修路又锁边,阻止沙漠“向前跑”


中国铁建此次参与的
“阻击战”地点位于新疆和田地区,
整个环塔固沙锁边圈最后的285公里缺口,
其中超过75%的任务都集中在和田地区。
和田地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和田人民苦,一天二两土,
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
这句流传当地的俗语正是和田人民长期以来
饱受风沙侵袭之苦的真实写照。

为确保沙源不扩大、不扩散,
锁住和田这个“下风口”,
在民丰这一最艰苦的治沙段,
中国铁建将35公里的锁边工程
分为一、二期实施,
坚持“月月有推进、季度见成效”。
经过半年多的鏖战,
工程治沙开累安装高立式沙障87公里
栽植草方格3898亩
治理沙漠8394亩
面积相当于785个足球场
顺利完成了既定锁边任务。

图片固沙锁边工程开工仪式

与沙漠斗争的故事说来话长。
作为最早投身荒漠化防治的中央企业之一,
中国铁建承担了新疆全部铁路干支线
和多数铁路专用线的勘察设计工作,
曾牵头设计、实施青藏铁路、兰新铁路、
和若铁路及沿线防风固沙工程。

图片

铁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和若铁路的贯通,
标志着世界上首条“沙漠环线铁路”建成,
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正式闭环。
在建设过程中,
中国铁建建设者用“以桥代路”的方式,
修建了绵延53.7公里的防风沙段,
让流沙自己过桥,让沙漠变坦途。

图片
和若铁路线路图

建设者们推沙填坑、平地夯基……
一条条铁路、公路线穿越沙海,
绵延至沙地深处,
道路两侧一个个草方格经纬有序,
将沿线沙地紧紧锁住。

“工程治沙+生物固沙”双管齐下


“满眼望去全是连片的沙丘,
沙丘之间最大落差能有30多米,
机械、物资运输都面临巨大难题。”
2024年6月,
铁建发展民丰项目一期负责人李晶第一次
勘察现场时被深深震撼,
“遇到沙尘暴等极端天气,
沙漠里无法定位的问题就更加突显,
我们只能采用人工定位来推进。”

图片
固沙植被示意图

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环境恶劣,
风沙肆虐,
遍布十几米高的流动沙丘。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风积沙对公路、铁路的影响,
在工程治沙过程中,
按照“阻沙先行、固沙为主、固阻结合”的思路,
采取“工程治沙+生物固沙”方式,
最外围设立2道间隔20米的高立式沙障,
再铺设50米宽草方格,
然后再设置4条总宽60米的宽林带,
种植胡杨、沙枣等经济作物,
通过高立式沙障、草方格、宽林带三道防线
实现固沙阻沙,
构建“固沙+阻沙”综合防治体系
牢牢地锁住了沙漠,
阻止了其向南侵蚀的脚步。

图片
智能沙障机

除了传统的工程治沙、植被固沙,
中国铁建建设者还运用
智能沙障机等新兴设备,
推出抑尘宝等治沙系列产品,
使用机械治沙、新技术新材料治沙,
因地制宜推进治沙新模式。

沙漠土壤化,治沙又致富


治沙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发展。
锁边既要固沙阻沙,更要惠民富民。

为进一步增加“绿色围脖”的厚度,
帮助当地发展生态产业化,
在此次锁边固沙项目实践过程中,
中国铁建提前规划可种植的经济作物,
采用套种法,
上种红柳、梭梭,下套肉苁蓉,
将为当地农牧民带来增收,
真正实现“沙漠增绿、产业增值、

企业增效、人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图片锁边固沙施工中


推动治沙产业化、大力发展现代化沙产业

是一场持久战。
作为中国铁建专注于
生态治理领域的专业化产业集团,
铁建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孵化和技术创新优势,
正在与新疆林科院、中科院新疆生地所、
新疆农业大学等组建科研及培育基地,
开展育种育苗、直流电苦咸水淡化、
有机农业、光能高效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实验,
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思路,
培育优质、高效的沙产业系统发展模式,
用沙产业的高效发展反哺治沙事业,
实现治沙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40余载光阴,
两代人接力奋斗,
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长城”拔地而起,
一代代中国治沙人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书写了治沙传奇。

“锁边”固沙并不是终点,
不断巩固成果,
从根本上遏制住黄沙的蔓延,
是推进治沙工作的长远目标。
中国铁建将继续坚持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把防沙治沙固沙与产业发展、
民生改善结合起来,
不断探索人与沙漠和谐共生的新模式。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