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个中国人就有1个用AI!CNNIC最新报告:智能体已成主流应用形态

本文作者:李笑寅

来源:硬AI

11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外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网民中已经形成一定用户规模,未来仍有明显增长空间。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6.4%。

这意味着,几乎每六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正在使用AI产品。

分产品看,百度文心一言在生成式AI典型产品国内网民使用率中位居第一,占比达到11.5%,OpenAI的ChatGPT和谷歌的Gemini分别位居二、三位,市场份额分别为7%和3.8%。

图片

中青年、高学历网民为主要用户

用户方面,年轻网民是AI产品的主要用户。分年龄段看,20-29岁的网民使用生成式AI产品的比例最高,达到40.5%,其次为19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为29.1%。

图片

从不同学历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使用率明显更高,达到 44.0%;大专以下学历网民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使用率则为14.1%。

图片

在用途方面,大模型正在内容创作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报告显示,近三分之二的用户使用LLM(大语言模型)服务来回答问题,而三分之一的人则依赖它们作为工作助手来生成会议记录和幻灯片。

图片

智能体已成主流应用形态

在产业侧,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也日趋广泛。《报告》称,降本和增效是各行业选择应用大模型的核心驱动力,并且企业往往优先选择研发与服务环节尝试智能化升级。

分地域看,发达地区成为AI产业的领头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共有309个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完成备案,北京、上海、广东三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产品数量占比分别达到31.1%、27.2%和11.7%。

图片

在应用领域方面,《报告》表示,智能体已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流形态之一,成为连接用户与各类服务的新桥梁。

《报告》称,智能体既可以作为人类的助手协同工作,也可以独立完成复杂任务。同时,智能体不局限于单 一软件形式,可以调用工具,与其他实体协作,成为更强大的智能网络。

就技术本身而言,《报告》指出,深度学习框架将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关键。

深度学习框架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上承各种业务模型和行业应用,下接智能计算芯片,具备带动产业应用和硬件适配的双向主导权,已成为推动人工智能软硬件快速迭代升级的核心焦点。

展望未来,《报告》表示,理解、生成、逻辑、记忆这四项基础能力将成为大模型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

这四项基础能力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多模态大模型在复杂任务场景下,对多类型数据输入进行处理、创作、规划、决策的能力。《报告》认为,这四项能力越强,多模态大模型就越接近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

据新华网分析,2024年大模型行业进入应用爆发元年,在国内大模型核心战场上,通用大模型综合能力、用户规模、调用量等是大模型厂商决战的基本因素,决定了厂商能否走到终局。

AI人才缺口加大

随着AI技术不断革新,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曾表示:

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总缺口高达500万,预计上海市2025年需求40万,而本地高校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仅为4万。”

此次《报告》也特别提到了AI人才缺口扩大的问题。

《报告》称,人才缺口加大的同时,高校在人工智能相关教育中又缺乏高水平的课程建设经验,导致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就业存在一定差异。此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有所不足,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自己在网上浏览相关知识”,而非来自学校的教育课程。

据南都此前报道,艾媒咨询6月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91.3%的受访企业面临人工智能人才缺乏的问题。但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钩,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条件不足。

为破解人才缺口,《报告》提议,完善海外人才引进、回流的支持保障机制,并且在高校开展实用性生成式AI教育,同时将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