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的最后一战,为何不愿出兵锦州?揭开辽沈战役失败的关键因素

1948年9月12日我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神奇的是尽管事前国共双方都已经意识到了,锦州对于东北战局的重要性。可坐镇沈阳的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就是不肯带主力提前向锦州转移。锦州之战打响后,他又不立即派兵支援,可以说彻底搞砸了国军的全盘计划。有人因此指责卫立煌是共谍,是他的不作为将东北送给了我军。那么曾经是国军“五虎将”之一的卫立煌,为何在辽沈战役中表现的会如此消极呢。

卫立煌是国军名将,为抗日和我军将领有所往来

卫立煌1897年生于安徽合肥人,1914年考入湖北陆军学兵营。尽管蒋介石是靠黄埔系起家,但国军中的高级将领除胡宗南、杜聿明外,绝大部分都是北洋时期军校毕业的。他毕业后加入粤军,1917年成为了孙中山领导武装的一名军官。在1930年代有人评价蒋介石麾下有“五虎将”,而卫立煌被尊称为“虎将”。等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干将”陈诚、“忠将”顾祝同,还是“福将”刘峙、“飞将”蒋鼎文都已经不堪大用。这也是蒋介石会在1948年3月,派卫立煌坐镇东北的根本原因。

图片卫立煌将军

但卫立煌最受争议的地方,莫过于其在抗战期间与我军高级将领的交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卫立煌被蒋介石派到山西担任第一战区副总司令。他第一次同朱德、彭德怀等我军高级将领打交道,对八路军以劣势装备血战日寇的英勇精神所折服。1938年4月卫立煌在一次转移过程中,被追击的日军紧紧咬住。幸好杨勇率领的115师686团特务连及时出现,又将其接到了八路军控制区。

卫立煌的参谋长提议,可以借道延安返回西安。可卫立煌发出电报后,心里却有些纠结。因为在他曾经率军围攻鄂豫皖根据地,逼迫红四方面军向西前往川陕地区。蒋介石为嘉奖他,将金寨县更名为立煌县。没想到毛主席马上邀请卫立煌到延安,还安排延安各界军民热情欢迎他。之后卫立煌又看望了被晋绥军士兵误伤,而被迫离开前线休养的林彪,并答应为八路军提供一批物资。

图片延安时代的毛主席

卫立煌回到西安后不顾手下的反对,将100万发子弹、25万颗手榴弹、180箱牛肉罐头等物资交给了八路军。蒋介石听闻卫立煌如此公然“通共”勃然大怒,在1941年将其调回重庆赋闲。然而1943年国军反攻缅甸失利,蒋介石又不得不派卫立煌去担任第二期中国远征军司令。卫立煌就这样和郑洞国、廖耀湘等远征军将领有了接触。这也是他后来调任东北“剿总”司令,另一个重要原因。但仅看卫立煌在抗战时期与我军交往,就认为其已经秘密加入我党是缺少证据的。东北战局最终走向崩盘,还是国民政府自己内部的问题所致。

卫立煌不得已来到东北,尽力替前任收拾烂摊子

事实上当卫立煌于1948年3月接到蒋介石任命其为东北“剿总”司令时,内心是一万个不情愿。这倒不是因为他不想同我军交战,而是此时的东北,已经是任何人都不想接的烂摊子。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审时度势,派出11万战士和行政干部出山海关接收东北。而国军第13军也乘美国军舰在秦皇岛登陆,11月16日突破我军在山海关的阻击进入东北。而蒋介石任命的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于10月23日乘飞机到达沈阳。可以说在抗战刚结束的时候,国军抢占东北是占据了一定先机的。

图片蒋介石与杜聿明

随着第13军首先打开局面,蒋介石又先后派了7个军进入东北。我军最高指挥官林彪眼看战局恶化,就主动放弃了一些大城市,全军撤到松花江以北。可这时蒋介石不肯再向东北增兵,杜聿明只好采取守势。而我军却利用这宝贵的喘息之机抓紧进行土改,动员翻身农民参军。于是到了1947年,我军就有能力不断发起反攻。杜聿明应对失当,只得以生病为由向蒋介石辞职。

而这时作为蒋介石头号爱将的陈诚,正因为关内屡次作战失利,而被人指责不配当总参谋长。于是他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于1947年7月来到沈阳成为东北最高军政长官。他上任后不顾东北的客观现实,强行将收编的伪军和土匪升级为正规军。虽然东北国军从8个军增加到了14个军,但战斗力却反而大幅下降。同时各级地方官员和军官,都对陈诚的一意孤行怨声载道。林彪抓住时机,果断指挥我军发起冬季攻势。东北国军很快被压缩到了以长春,沈阳和锦州为核心的3块区域内。以至于沈阳同东北其他大城市的铁路线,全部被我军切断。老百姓都这样嘲讽陈诚: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

图片搞砸东北的陈诚

正是陈诚搞砸了东北,落得被国大代表人人喊打的地步。蒋介石才又想到卫立煌,希望他能扭转东北的局势。卫立煌无奈只好带着妻子韩权华来到沈阳,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段做军事主官的生涯。卫立煌赴任后同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东北“剿总”参谋长赵家骧等人,认真分析了整个东北的局面。认为目前国军已经完全丧失了同我军野战的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死守坚城苦撑待变。于是他命令沈阳附近的国军又放弃了一些县城,从而收缩成一个铁乌龟。依托沈阳周围产粮区,和沈阳兵工厂的产能来编练新军。而锦州附近的国军依靠海路同关内联系,事实上已经无法同沈阳国军形成有效的策应关系。

图片冰天雪地里的东北国军

最让卫立煌头疼的是,中央军新七军和滇军60军被我军围困在了长春。虽然之前不少人向蒋介石提议,应该主动放弃长春。蒋介石却以所谓的政治影响为由不肯弃城,反而派名将郑洞国去死守长春。并要求沈阳“剿总”每天派飞机向长春空投粮食,试图让长春守军能长期坚持下去。

卫立煌不肯救援长春,西撤锦州又有心无力

1948年8月初蒋介石召集国军高级将领,在南京召开了军事检讨会。到这时国军高层依然认为,我军没有能力主动发起决战,还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的新战略。可卫立煌认为除非蒋介石能够从其它战场调兵进入东北,否则东北战场就不可能发生有利于国军的战机。

图片南京军事检讨会

卫立煌的消极态度,让蒋介石非常不满。他很希望卫立煌能够指挥沈阳主力,救出长春的郑洞国部。然后将全军西撤到锦州,这样就可以立足于不败之地。但卫立煌、廖耀湘等人都认为,我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就埋伏在长春两侧。只要他们敢出兵去解围长春,必然会被我军围点打援。与其这样不如让长春拖住我军主力,好让他们有时间巩固在沈阳地区的防御。

至于蒋介石多次提到的西撤锦州,卫立煌并非不愿意,而是他知道根本做不到。首先从1945年底开始,沈阳地区的国军已经驻扎了两年时间,且极少发生调动。众所周知,国军是一支军阀色彩非常浓重的军队。在一个地方驻扎时间长的,就会将其认为是自己的地盘。同时国军的军纪败坏,搞裙带关系和官商勾结司空见惯。廖耀湘等将领早就和沈阳地区的富商,和政府官员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只要解放军不打进沈阳,他们就可以过逍遥快活的日子。

图片1945年进入沈阳的国军

可如果主动放弃沈阳,那么需要撤走的就不止30万军事人员。还有数量至少超过一倍的,军属、富商、官员和亲国民政府的平民。从沈阳到锦州虽然地形相对平坦,却有多条大河。这么多人拖家带口,又不能乘坐火车,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走到锦州?而东北我军也早就提防卫立煌会西撤锦州,一直有部队在盘山附近活动。如果卫立煌真的全军西撤,那么我军主力就会提前从地下党那里获得情报而南下。到那时这些国军和跟随他们的平民,会提前上演“西进兵团”被我军围歼的场景。

图片三大战役前我军已经很强大

卫立煌无奈出兵救锦州,主力全部损失只得飞离沈阳

尽管在1948年8月,东北国军仍对下一步的行动争吵不休。但随着我军攻打锦州,蒋介石却意识到改变东北战局的时机来了。于是他先到北平,要求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出兵从西面救援锦州。又飞到沈阳,要求沈阳的国军主力从东面去救援锦州。可卫立煌和廖耀湘都对他这个计划不感兴趣,认为我军攻锦州是假,围点打援是真。蒋介石不得不反复劝告他们,一旦解放军攻克了锦州,他们就是想撤也没法撤了。

卫立煌只得妥协,同意廖耀湘率领由新1军新3军、新6军、第49军和第71军组成的“西进兵团”,于10月8日浩浩荡荡出了沈阳。但卫立煌却提醒他,一旦形势不妙赶紧撤回沈阳。而廖耀湘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离开沈阳后没有向西南进军,却向西北去占领我军的重要补给基地彰武。可没想到我军对此早有防范,提前储备了足够的物资。结果当我军攻克锦州之后,廖耀湘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下一个被我军围歼的对象。

图片我军进攻锦州

随即蒋介石发来电报,要廖耀湘南下收复锦州。已经到葫芦岛指挥的杜聿明,则要廖耀湘去营口登船撤离东北。而卫立煌则告诉廖耀湘,他已经在几条大河上架好浮桥,随时协助“西进兵团”回沈阳。廖耀湘被3个上级的命令弄得无所适从,最后决定先去营口。在遭到我军的阻击后又转向沈阳,可是宝贵的时间已经流失了。10月28日“西进兵团”被我军主力围歼全军覆没,廖耀湘自己也做了俘虏。

这时困守长春的国军60军起义,新7军投诚。于是围困长春的我军,也开始南下扑向沈阳。而堂堂东北“剿总”司令,能指挥的仅剩下在沈阳的第53军、青年军两个旅,和已经跑到营口的52军。卫立煌痛骂蒋介石的瞎指挥,让东北国军一败涂地。11月1日在我军即将攻入沈阳时,卫立煌乘飞机到了北平。和许多人臆想的不同,蒋介石并没有把丢失东北的责任怪到卫立煌头上。当他和卫立煌、杜聿明和傅作义3人,在圆恩寺的行邸开会时。突然冒出这么一句:“都怪马歇尔,是他害我丢了东北!”让在场的3位“剿总”司令,都感到莫名其妙。此事足见蒋介石的昏聩无能,和他一贯诿过于人的恶劣品行。

图片毛主席宴请卫立煌

卫立煌之后辗转到了香港,于1954年返回大陆。晚年的卫立煌不愿提及过多有关东北之战的细节,但我们仍然要尊称他为优秀的爱国将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