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远见,中国花1亿元买回155毫米火炮技术,如今靠其赚回200亿元

1983年,加拿大天才火炮科学家布尔博士来到中国,向中国政府推荐其设计的45倍口径155毫米加榴炮。

恰逢此时,我国正面临一项抉择:选择苏式152毫米榴弹炮,还是美系155毫米榴弹炮?

但在布尔博士的帮助下,有关人员被155毫米榴弹炮优异性能所折服。

最终,我们坚定开启了国产155毫米榴弹炮的研发之路。

图片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中国在确立155毫米榴弹炮路线的同时,未来也靠着该型火炮在国际军火市场大赚一笔,收益超过200亿!

中国是如何做到的?

新进来的朋友不妨点个关注,方便收看全新精彩内容。

解放军火炮发展史

解放军的火炮体系发展史,是一段曲折的创业史、奋斗史。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了获取反制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独裁统治的资本,毛主席亲自指示延安炮兵学校的全体学员:

在解放军“炮兵之父”朱瑞的带领下,前往东北接收日伪投降后留下的炮兵装备,并以此组建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

诚然,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坚持抗战多年,有着离东北更近的优势。

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通过军舰运兵,还是更快一步地抢占了东北的大部分地区。

这令我党的接收计划几乎落空。

图片

不仅如此,国民党还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发动军事进攻。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朱瑞果断召开干部会议,提出了对解放军炮兵事业影响深远的十六字方针:

“分散干部,搜集武器,发展部队,建立家业”。

此后,延安炮兵学校的干部很快化整为零,前往东北各地搜集日伪遗留下的炮兵装备。

那时的东北,时常可以看到许多我军战士顶着寒冬刺骨的风雪,在小道林间、河流溪水处四处寻找、打捞散落的炮兵装备和零件。

靠着这种“捡破烂”式的搜寻,经过半年的努力,延安炮兵学校的同志们总计搜集到了700余门各式火炮,以及约50万发各式炮弹。

此外,还有12辆坦克和23辆汽车。

图片

这时,解放军的炮兵部队才初具雏形。

但同时也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朱瑞面前:那便是这些捡来的火炮,大多破损严重!

为了修复这些装备,朱瑞亲自前往我党管理下的城镇工厂,寻找技术人才。

从最初数名技术工人和一台机床的家底,到1946年底,朱瑞组建起了一支拥有600余名技术工人和数十台机床的火炮修理队伍。

此外,他还聘请了日籍战俘中的工程师,作为技术顾问,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火炮及弹药生产厂。

正因如此,1948年辽沈战役中,面对拥有美援的国民党部队,我党反而在火力上占据优势。

等到朝鲜战争结束后,面对李奇微用“磁性战术”破解志愿军的穿插渗透作战,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进一步意识到火炮的重要性。

图片

就这样,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靠着仿制苏系装备,逐渐开始了大口径火炮的国产化。

如,在苏联“M-46”的基础上,我国仿制出了59式130毫米加榴炮;

在“D-20”的基础上,我国仿制出了66式152毫米加榴炮。

正是因为这一历史原因,解放军在建国后的大口径火炮,一直以苏系的152毫米口径为主流。

那为什么后来又引进了美系的155毫米口径火炮呢?

中国的抉择

中国在榴弹炮口径上的路线选择发生改变,主要有历史背景和技术考量两方面的原因。

从历史背景的角度讲,中苏虽然在建国后有过一段蜜月期,中国也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了全套的工业生产体系。

但随着斯大林的猝然离世,中苏的友好关系开始出现转向。

尤其在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高层开始出现浓厚的“大国沙文主义”。图片

他们开始像大家长一样,将手伸向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国家,意图将兄弟国家控制为其“卫星国”。

此举自然引发了素来强调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反对。

中苏关系由此开始跌入冰点。

在中苏关系最为恶劣的六七十年代,两国长期在边境陈兵百万互相对峙。

在这种国家关系下,中苏之间的技术合作自然也难以为继。

其中,苏联对于中国的火炮技术援助也被中断,我国不得不另谋出路。图片

从技术角度讲,美系155毫米榴弹炮的性能更加优越。

其在口径、观瞄、射程、精度和机动能力等方面,都领先于苏系的152毫米火炮。

除此之外,由于155毫米榴弹炮是北约集团协定的统一标准,因而其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销路更加广泛。

未来中国如果想出口武器创汇,选择155毫米路线也更具优势。

但无论如何,中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152毫米路线的技术和经验。

要不要一下子换赛道,在中国政府和军队高层也充满争议。

图片

就在我们举棋不定之时,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僵局。

他便是加拿大的天才火炮专家布尔博士。

布尔曾经提出过“以火炮打击卫星”的疯狂想法。

这新奇的想法提出之初,受到苏美两大强国的重视。

但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布尔的设想被抛弃。

只不过,这并未阻止布尔的超级火炮梦想。

不久,他就在当时的技术上,设计出性能大幅度进步的45倍径火炮,将射程从原来的24公里直接提升到了40-45公里。

射击精度也大幅度提升,引发了全球的“45倍径革命”。

图片

为了推销自己的新产品,布尔博士于1983年来到了中国。

在演示中,布尔设计的45倍径155毫米加榴炮,很快以其优异的性能,打动了观摩的张爱萍和杨尚昆。

而后,经两位老同志的力荐,中国决定购买155毫米火炮及其技术。

中国的赏识也让布尔倍感兴奋。

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中国与奥地利奥钢联公司签订了总计1亿人民币的购置合同,从奥方引进“GHN-45”加榴炮和相关设计图纸、技术。

这也为中国后来自主研发155毫米火炮奠定基础。

新进来的朋友不妨点个关注,方便收看全新精彩内容。

中国火炮走向世界

引入“GHN-45”后,中国北方工业的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改进出了“PLL-01”型加榴炮。

后来,为了适应“车炮合一”的设计潮流,我们又以88式坦克的底盘为基础,以“PLL-01”为主体,研制出了著名的“PLZ-45”自行榴弹炮基础。

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廉价的维护成本和较高的系统兼容性,“PLZ-45”很快成为国际军火市场的宠儿。

其先后销售到沙特、科威特等十余个国家,为中国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后来,北方工业同样再以“PLL-01”为基础,研制出了“PCL-181”。

这两款155毫米火炮,成为中国早期军工外贸中的中坚力量。

图片

不仅如此,中国榴弹炮的出口,还带动了相关配套装备和设施的出口。

例如,为了服务“PLZ-45”实现快速、机械化的炮弹装填和油料补给等功能,北方工业还仿照美国为M109榴弹炮专门配备M992弹药补给车,专门设计了一款“PCZ-45”弹药补给车作为配套装备。

以此进一步打开了我国军火出口的清单。

情理之中,在购买中国制造的武器后,相关的后勤补给、维护修理和改进升级等附加服务,也水到渠成,创造出可观的利润。

据统计,中国当时在国际军火市场至少赚了200亿人民币。

图片

显然,当初引进155毫米火炮的决定,不仅提升了中国陆军的火力水准,还成为中国打开国际军火市场的敲门砖,为中国带来丰厚的外贸收益,可谓一箭双雕。

更重要的是,国产155毫米火炮在国际军工市场的优异表现,也引起解放军自身的注意。

在陆军要求下,北方工业根据中国的实际需求,以“PLL-01”为基础,换装新的底盘系统,并将其口径升级为52倍径,研制出了“PLZ-05”自行加榴炮。

它一直作为陆军的主力装备,沿用至今。

图片

如今,在解放军陆军的装备体系中,存在着152毫米火炮和155毫米火炮并存的局面。

之所以155毫米火炮还未实现对152毫米火炮的全面替代,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其一,在155毫米火炮全面铺开之前,我国已生产出近亿枚152毫米炮弹。

为了不浪费,解放军仍然维持了一定数量的152毫米火炮。

其二,解放军近些年一直在进行老旧152毫米火炮的升级改造工作。

在加装了前观雷达、反炮兵雷达和弹道终端计算机等数字化系统后,152毫米火炮依然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结语

眼下爆发的俄乌战争表明,即便是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战场,火炮依然是极为重要的攻防武器。

火力优势仍是左右战局的关键性因素。

大口径火炮不仅不会被淘汰,反而会在信息化、机动性等方面面临更高的要求。

回顾历史,中国果断引入155毫米火炮口径,不仅赚取了大量外汇,还切实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实力,实属高瞻远瞩的决定。

参考文献

布鲁.战神昨天 今天 明天 中国155毫米自行火炮发展与展望[J].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10(12):10-35.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