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山东明确:每年四月第三周为全省湿地保护宣传周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加强湿地保护法治化建设,助力美丽山东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图片图片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我注意到条例中明确将每年四月第三周定为全省湿地保护宣传周,请问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图片

董瑞忠:宣传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开展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湿地公约”将每年2月2日确定为“世界湿地日”,2021年,联合国又将世界湿地日指定为联合国湿地日,重庆、江苏、福建、湖北、广东、贵州等省也均在各省条例中确定了“湿地保护宣传周”。山东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确定湿地保护宣传周有助于普及湿地保护知识。近几年“世界湿地日”前后,全省各地采取举办湿地集市、摄影比赛、征文活动等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宣传普及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知识,有效提升了公众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

(二)通过湿地保护宣传能够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保护湿地不仅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如果企业、学校、社会团体等都能参与到湿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就能够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安全的强大合力。

(三)利用湿地保护宣传周能够促进湿地的创新与发展。宣传周不仅是普及知识的平台,也是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舞台。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可以通过宣传周活动,分享研究成果和技术动态,更有利于促进湿地生态保护技术进步,提升湿地保护修复水平。

所以说,在《山东省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明确设置湿地保护宣传周,是推进湿地保护深入人心,构建安全、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和湿地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增强全民湿地保护意识、加强社会各方合作推动技术创新、营造全社会关心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山东将把“全省湿地保护宣传周”作为湿地保护重要宣传节点,进一步创新湿地宣传模式,着力提升湿地保护宣传效果。一是加强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设施建设。依托省级以上湿地公园,逐步建立“硬件+软件”相结合的湿地科普宣教体系,让湿地公园真正成为公众了解湿地、关注湿地的主阵地。二是加强湿地文化建设。将湿地保护与梳理挖掘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大力发扬湿地文化,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湿地文化品牌。三是大力开展湿地宣传教育。依托“湿地学校”“湿地课堂”等载体,组织开展“湿地科普进校园”“自然教育面对面”等活动,让湿地科普知识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大众,让公众了解湿地,亲近自然,让湿地保护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图片

中宏网记者:

《条例》第二十九条、第四十三条分别对柽柳林资源保护、监测、修复等内容进行了规定。请问为什么要单独将柽柳林保护写入《条例》?有何意义?

董瑞忠:柽柳在中国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均有野生分布。柽柳适应性强,比较耐旱、耐寒、耐水湿、耐盐碱,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为“先锋树种”。

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实施‘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和‘生态岛礁’工程,加强海洋珍稀物种保护”。这里提到的“南红北柳”,就是指通过在南方种植红树林、在北方种植柽柳林,有效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山东2023年10月印发的《山东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中也已明确,“在淤泥质海岸推广种植柽柳林,发展本土木本优良树种,在保护滨海湿地的同时,打造独特的北方滨海景观”。

柽柳在山东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渤海湾沿岸。近年来,通过开展柽柳林专项生态监测、实施生态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摸清柽柳群落的整体现状,分析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采取多种方式实施天然柽柳林保护,柽柳林生态系统日趋稳定,对土壤改良效果明显。比如,在潍坊滨海区的“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示范基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已由原来的千分之七降到千分之三,不仅优化了土壤结构,同时还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地表植被覆盖率可达80%以上。

《湿地保护法》针对红树林湿地和泥炭沼泽湿地两大具有特殊作用的湿地,专门条款作出明确规定,提出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和更加严厉的处罚。此次将柽柳林保护写入《条例》,旨在通过立法进一步加大对柽柳林这一独特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突出山东特色,持续推进柽柳林湿地生态修复,引导营造具有北方特色的柽柳林湿地生态。

图片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湿地生态保护离不开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请问生态环境部门在加强湿地生态保护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图片

霍太英:湿地常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全球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态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山东省生态环境厅高度重视,系统谋划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摸清底数、掌握动态、强化监管”,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方面,开展生态状况评估,摸清生态底数,助推湿地生态质量改善。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是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原则要求,摸清生态底数是开展生态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22年起,山东对37个国家级和省级及以下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其中涉及湿地类型保护区7个。评估结果显示,各保护区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相对稳定,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总体来看山东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明显。此外,还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开展了评估,今年5月省生态环境厅首次发布了《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第二个方面,开展科学调查和观测,掌握变化趋势,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广袤的湿地为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养育生灵、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环境部门以湿地为重点,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保护和监测山东珍稀濒危物种,及时了解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山东探索创新建设了19个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其中涉及湿地8处。在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了山东首个集养护观测、科普研学、文旅参观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设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鸟类由187种增加到373种。

第三个方面,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及时发现处置相关问题,守牢湿地生态安全底线。湿地作为重要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环境部门高度重视对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问题监管,连续8年开展了“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组织对涉及湿地的问题线索进行现场核查,及时发现生态破坏问题,指导有关地方和部门依法依规处置,并督促做好整改落实和生态修复等工作。“绿盾”行动开展8年来,山东4千余个重点生态破坏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销号,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和生态极敏感脆弱区域得到严格保护。

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坚持科学统筹、系统谋划、综合施策、精准管控,推动湿地生态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美丽中国、美丽山东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大众新闻记者 程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