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呈现明清中国经济演变的面貌

明清时的中国在大航海时代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近代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又是如何?一代经济史学术名家全汉昇先生以宏大的学术视野,聚焦明清中外交通与贸易、清代经济两大主题,通过讨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的交通贸易与美洲白银输入等情况,以及论述清代时中国的人口与农业、货币与物价、近代工业化等问题,勾勒明清至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明清经济史讲稿》由作者在中国台湾清华大学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生动好读、通俗易懂,是概观明清中国经济社会演变的重要读物。

图片

《明清经济史讲稿》,

全汉昇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美洲白银大量输入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由于马可·波罗的影响,往后欧洲人向外发展时,总希望能到中国。当时欧洲人已相信地球是圆的,所以当葡萄牙人向东航行欲到中国时,西班牙人却向西航行,认为也可到达中国,不过事实上哥伦布到的是美洲,后继的人仍航向东方。西班牙人于1565年以墨西哥为根据地,横渡太平洋,开始占领菲律宾。

西班牙因为要加强帝国内部的统治,而当时他们以墨西哥为据点来统治菲律宾,需要加强菲律宾与美洲之间的联系,故以大帆船航行于美洲与菲律宾之间。此种船载重小的是300吨,大的1000多吨,最大的2000吨,船由墨西哥港口阿卡普尔科出发,沿太平洋南边向菲律宾航行,为时8—10个星期。在菲律宾停留一段时间来装卸货物,然后回航。但因风向往北走,经过北太平洋,沿加利福尼亚往南回墨西哥,为时4—7个月,视气候而定。这种大帆船每年有1—4艘来回航行,而以2—3艘为最多。因为西班牙大帆船航行于美洲与菲律宾之间,所以当时太平洋又被称为“西班牙湖”。

由美洲开往菲律宾的船,载有各种不同的美洲物产,以白银的价值为最大。美洲银矿产量,自16世纪大量增加,银的价值相对地降低;而在太平洋另一端的中国,银的价值却非常昂贵。明朝政府于洪武八年(1375)发行大明宝钞,到了明中叶前后,由于发行量激增,价值低跌,人民拒绝使用,而改用白银来交易。为着要维持宝钞的价值,政府一度禁用银作为货币,然而民间还是继续保留银子而拒绝用钞。到了英宗正统元年(1436),政府改变政策,征收“金花银”,规定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水道交通不便的地方,人民用银代替实物来缴纳田赋,每4石米、麦改用一两银子来缴纳,称为金花银,此后政府每年得到100多万两银子的收入。政府征收金花银,有一必需的条件,就是准许人民用银作为合法货币,假若不许农民卖米、麦换银,何来白银交税?因此1436年金花银的征收,表示自这年开始白银成为合法货币。这种情形一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才发生变化,因为是年中国取消以银为法定货币的政策,改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及交通银行发行法币,银子必须换成法币才能在市场上交易。故中国使用银为货币,约500年之久。

中国在明中叶前后开始普遍用银做货币,对银的需求大增,然而中国银矿产量有限,不能满足用作货币的需求,由于供不应求,银在中国的价值特别高涨。来往于菲律宾与美洲之间的西班牙大帆船,把太平洋东西两岸两个银子价值不同的地区联系起来。美洲银多而价低,中国银少而价高,西班牙大帆船便以菲律宾为媒介来加以联系。当时菲律宾因原住民文化水平低下,经济落后,西班牙人在菲岛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不能从当地得到满足。但距离菲律宾约600—700英里的中国,物产丰富,故有不少中国商船由广东、福建开航往菲律宾,把货物卖给西班牙人。除了生活消费品,尤其重要的是西班牙大帆船回航美洲时,必须找到较高价值的商品运回出售,才能负担大帆船在太平洋上继续航行,这种情况长达250多年。这种商品在菲律宾找不到,虽然菲律宾也有些物产,比如麻,但价值低下,如大量运往美洲出卖,而销路不好,赚不到钱。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人发现中国商人运来的生丝及丝绸,若大量运销美洲,可获得不少利润,同时这些商品也可负担远程的运费,故每艘大帆船自菲岛回航时,都载满生丝、丝绸等货物。于是中国江浙太湖地区生产的丝与丝织品大量外销,换到了不少银子。银与丝遂成为西班牙大帆船在太平洋上长期航运的主要商品。

在16、17世纪,秘鲁波多西是当时全世界银矿最丰富的地方。此地海拔4100米,因为地势高,故开矿排水没有问题。同时这个银矿的矿砂含银高达50%,地面矿脉长90米,宽4米,而且露出地面,故开采比较容易。1575年以后的25—40年间,此地银产量占全世界银产量的1/2或更多。出产的银大部分运往西班牙,不过到西班牙帝国扩展至菲律宾以后,情况有了改变。因为西班牙人发现银运来东方之后,购买力更大,故运到菲律宾来与中国商人做买卖。在西班牙人到达菲律宾200年后的1765年,有一西班牙官员指出:过去自美洲运到菲律宾的银子价值超过2亿西元,然而当时仍然留在菲律宾的只有80万西元,毫无疑问,这些白银大部分都流到中国去了。另外有一估计,从1571年(明隆庆五年)至1826年(清道光六年),前后250多年,自美洲运到菲律宾的银子价值共约4亿西元,其中有1/2流入中国,但这项估计可能仍然偏低。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著的TheWheelsofCommerce引用两位法国学者的研究,其中一位为谢和耐,他认为在1527—1821年之间美洲出产的白银,至少有1/2流入中国;另一位为皮埃尔·肖努,他则认为可能是1/3,而非1/2。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可以相信的,因为同样一两黄金,在美洲换到的银子,约为在中国换到的两倍。

西班牙人自美洲运银往菲律宾,可以购买大量的中国商品。虽然菲岛西人有时和中国人发生冲突以致贸易停滞,但仍有葡萄牙人作为中介来经营中菲贸易,故银子长时期大量流入中国是没有问题的。有感于美洲白银通过菲律宾大量运往中国,在1638年,有一位西班牙海军军官说:“中国皇帝能够用来自秘鲁的银条来建筑一座宫殿!”另一位意大利旅行家在17世纪曾记载:“中国商人曾称呼西班牙国王为‘白银之王’。”但此说在中国的记载中找不到证据。

由于美洲白银的大量输入,中国国内银的流通量自然激增,故明中叶后国内各地市场上能够普遍用银做货币,政府于是废除实物租税和徭役,而改为实行以银纳税的一条鞭法。

16、17世纪是欧洲重商主义盛行的时代,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就是财富,而当时货币以白银为主,可是白银却大量运往东方去。在1591—1600年,每年由美洲运回西班牙的银子(内有一小点黄金),价值约为700万西元,可是到1651—1660年,每年运回西班牙的,只有100万西元左右。此种运回西班牙的银子减少的情况,原因有许多,如美洲银矿长期开采,产量自然减少,或银矿越掘越深,运出矿砂的运费增加,等等,都会造成银产量的减少。还有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经济自行发展,货币流通的需求也增加,故好些银子被留在美洲,没有运回西班牙。但当时的西班牙舆论却认为,银子大量运到中国,是运回西班牙的银子减少的主要原因,西班牙人认为长此下去,对西班牙很不利。因此有人建议放弃菲律宾,免得白银继续大量流入中国。另有些人要求以菲岛与葡萄牙人交换巴西,因为当时美洲大部分土地属西班牙,只有巴西为葡属,故主张以菲律宾换巴西。又有人建议把航行于菲律宾与美洲之间的大帆船航线取消。这些建议当然没有办法实行,因为有好些西班牙人主张保留菲律宾。在军事方面,西班牙人认为在太平洋上,菲律宾可作为西属美洲的前哨,若太平洋有敌人攻打美洲,菲律宾可保卫其安全。当时菲律宾的西班牙传教士,以多明尼哥派为主,他们认为要以菲律宾为据点,把天主教教义传播给东方各国,不应放弃。无论如何,菲律宾还是被保留下来作为西班牙殖民地,直至1898年美国占领菲律宾为止。

  作者:全汉昇

文:全汉昇编辑:蒋楚婷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