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推送规则改版了,未被星标的公众号文章无法展示完整封面,很容易错过。为防走丢,小伙伴们都加个星标吧,步骤如下~
你孩子烧得厉害,输液吧,好得快。
门诊输液都是为了骗钱,我绝对不会让孩子输液的。
上面两种说法,你觉得哪边说得对呢?
之前收到一条私信,家长纠结的就是静脉输液的问题:
这个事情,你又站哪边呢?
说到底,这是一个静脉输液操作的适应症问题。
作为家长,对某些不必要的输液有所警惕是很好的意识,但完全拒绝输液,那是走向了另一个矫枉过正的极端。
输液VS不输液
要按具体病情来
对大多数儿科疾病,如普通感冒、手足口病、拉肚子但没有明显脱水、疱疹性咽峡炎、毛细支气管炎等,输液都不是治疗的必选项,并不能加速病情的恢复,还增加了不必要的潜在风险。
但在上面这个案例里,孩子上吐下泻,身体丢失大量水分,需要引起警惕,而拒绝进食和喝水、捏手臂有凹陷,符合了中重度脱水指征,可以考虑静脉输液。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2016年发布的《临床实践指南:儿童静脉输液维持》,在患儿出现明显脱水,且无法口服补液的情况下,采取静脉补液的方式补充含适量氯化钾和葡萄糖的等渗溶液,可显著减少低钠血症的发生风险。
Tips:低钠血症,可导致患儿体内水电解质失衡,脑内产生多余的液体,引起肿胀和其他神经损伤,甚至死亡。
结合当时的情境,静脉输液是当前医疗水平下,可选择的、最合适的补液方式。
静脉输液存在风险
但有其存在必要
门诊治病的两大法宝,俗称打针和吃药。
口服给药,是经过肠胃细胞把有效成分吸收进血管,再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在病灶部位发挥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肠胃构成了一道保护屏障,挡住了一些不能吸收的药物辅料或杂质。肠胃吸收药物有一定的缓冲时间,也让肝肾代谢负担没那么大。
静脉输液,是把药物有效成分和大量液体直接注射到血液循环系统,通过血管直接送达全身发挥药效。
然而,药物从来就没有百分百的纯净,静脉输液的药物和生理盐水中不可避免会混入极微量的杂质,包括塑料微粒、橡胶微粒、结晶体微粒、纤维、尘埃粒子等。如果杂质较多,或遇到了对相应物质过敏的人体,就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这也是我一直强调“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因,后两者效果并不比前者好,且前者显然会更安全。
相比口服药物和肌肉注射,静脉输液作为一种给药方式的确存在一些额外的风险。但是,这些风险并没有高到要废除输液的程度。在一些必要的特殊情况下,静脉输液有着难以取代的优势。
哪些情况需要静脉输液
家长需知
简而言之,需要静脉输液的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没法吃药,二是药物的特殊剂型,三是危重症。
具体来说,符合以下的指征,静脉输液是合理的:
医疗行为很多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当静脉输液的收益大于风险,那就不必因为恐惧心理而排斥拒绝。
所幸,这类情况在平时比较少见。家长平时遇上孩子感冒发烧,或是无危重情况的住院观察,基本也无需纠结——问就是不输液。
真正的循证育儿是学会理性思考,了解医疗决策背后的原因,权衡利弊,为孩子谋求最大程度的安全。
回到开头的两个问题,现在都会回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