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文化拾遗:黄河精灵——鸽子鱼

守护黄河根脉·传承黄河文化

图片










鸽子鱼




图片




鸽子鱼,是黄河母亲恩赐给中卫人民的一份珍贵礼物。

鸽子鱼属地方传统名贵特产。清代曾列为贡鱼,民间俗称“宫筵鱼”,生息繁衍于黄河流域,在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南长滩 、北长滩一带的湍急水域之中,中宁县、靖远县等地亦有所见。捕捉这种鱼,民间常用渔网。当被捕入网后,乍一看,其形态酷似一只蹲立于树枝上的鸽子,故名“鸽子鱼”。还有一说:鸽子鱼在水中游弋时,时不时地会跃出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靓丽非凡,酷似一只即将腾翅高飞的鸽子,故而得名鸽子鱼。
图片

鸽子鱼在动物分类上属鱼纲鲤科,系铜鱼之近似种,其体形似鲤鱼,前段圆筒形,后部侧扁,长达40多厘,重一两斤。但头、口、眼异于鲤鱼。头小,吻尖长口小,呈马蹄状唇厚口须两角各一,粗长眼小略带红圈。全身淡红鲜亮,鳞甲细柔脊呈褐色,背呈古铜色,腹紧收且泛银白光泽。一般冬季来临,即沉人河底峽谷洞穴冬眠初春苏醒四五月间产卵。鸽子鱼数量不多,故而十分珍贵。它生活在黄河水流湍急的峡谷中,很不容易捕捞。夏季黄河汛期水流特别混浊时,它不得不浮出水面露头呼吸,这便是捕捞之良机。

鸽子鱼学名北方铜鱼,有文献记载:“山岩之上鸽子最多,涉入黄河即变鱼,味最美。”鸽子变鱼不堪信,但鸽子鱼肉细腻白嫩,具有提气补虚,滋阳补肾的功能,是老弱病残者的滋补佳品。其鳞甲不多,肉质细嫩少骨刺,清蒸后醇香扑鼻,鲜美可口。在古时,皇宫王府举办盛筵,每当有人酒酣意醉,即食鸽子鱼醒酒,效果甚佳。鸽子鱼特有的解醉醒酒之功,又具保暖祛寒之效享贡品之殊荣也就顺理成章了。
图片

据地方志载,鸽子鱼多在“黄河双漩处,旧例初捕者,先献宰官,为方物之贡,然后发售”。有诗这样描写鸽子鱼:《鸽子鱼》一首:“玉冻长河借腊残,双鱼处处荐春盘。偏共强食陈筵几,何事不飞上钓竿。月令曲征疑爵化,龙门难跃竞泥蟠。渔人昔在承平日,先凿坚冰献宰官。”其肉嫩醇香,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被视为珍馐佳品。




图片

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后期,朝廷曾钦命宁夏等地官吏按时进贡鸽子鱼,并在中卫、景泰、靖远、兰州等地设立“官渔”,以收取和运送鸽子鱼进京。这样,鸽子鱼便成为京兆王家独享口福之奇珍。当时,一对鸽子鱼竟可换取一件上等的沙毛裘皮。

图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早期,中卫市场尚可偶尔见到鸽子鱼。据北长滩年长者回忆:当地黄河峽谷于九、十月间河水变清,鸽子鱼群可见,篓捕、手逮均不空还,有时一次能捕捞几褡裢鸽子鱼,肩挑驴驮,五更天启程赶中卫城露水集(早集),准能卖个好价钱。诚然,每当远方来客,中卫人若能按乡风土俗用鸽子鱼款待客人,则引以为大荣。民间也因此流传着:“天上的鹅肉,山里的鸡,比不上黄河鸽子鱼”……但是,随着黄河水域的污染,这一遐迩闻名的鱼种资源处于自生自灭之中。尤其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化学肥料、农药的普遍使用,工业废渣、废水入河污染,加之任意捕捞及毒杀、炸鱼现象时有发生,鱼类生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包括鸽子鱼在内的河鱼渐少,甚至绝迹。

图片

鸽子鱼长途涉水,逆水洄游,也要返回故里!

鸽子鱼很留恋家乡,无论被黄河洪水冲得多远,清醒后也要长途涉水,逆水洄游,返回故里。

拯救鸽子鱼吧!愿它的美名和醇香永驻人间!

(注:1.特别感谢范学灵老师以及《中卫文化纵横》提供部分史料!2.图片来自网络。)


中卫俗语

图片

公鸡头上的肉——大小是个冠(官)!(王泽祥  画)

图片

▌策 划:关 珩
▌文字整理:张长春 关 珩
▌编 辑:王 亭
▌责   编:张鹏航
▌审   核:徐岱
▌监 制:胡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