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很“结棍”、很“来丝”。
万里长江千里运河在此相会,三千年沧桑两千首诗词在此相拥,这让镇江有了自己的韵味。而流芳悠远的“镇江三怪”,让镇江有了自己的风味。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面煮锅盖,这三怪,硬是用四溢飘香把个镇江熏成了江湖传奇,有网友笑谈“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尝“三怪”太遗憾。镇江很“养胃”,镇江很“有味”。近日,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接连撰文,以“三怪”为题讲述他眼中的镇江。
一碟肴开一席宴,见一方人。
肴肉是镇江千家万户的日常吃食,也是国宴上的佳品。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晚,在北京饭店“开国第一宴”上,镇江肴肉作为开宴冷碟,色泽鲜艳、气味芬芳,一上桌就惊艳满座,引得竞相称赞,为这场庆祝新中国诞生的国宴增添了一抹亮色。肴肉的始创人怎么也想不到,他的一次失手,竟然酿成人间至味,入得寻常百姓家,进得国宴大厅堂。相传镇江有一对夫妻,错将白硝当细盐,腌制的蹄膀肉色光亮、鲜香诱人。四邻前来询问购买,夫妻都是如实告知:“放了硝,不能吃。”恰巧张果老闻香而来,毫不犹疑大快朵颐、连呼好吃。肴肉随即声名远播、利市百倍。
肴肉荣登“开国第一宴”,奠定了其在美食江湖的地位,也印证了镇江“苞总形胜、实唯名都”的盛景。马明龙写道:“镇江繁荣自古而起,江河交汇的区位优势,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亲商爱商的优良传统,构成了城市崛起的内在机理”。翻开历史卷轴,镇江控扼江河、坐断东南,黄金水道常年旌旗蔽空、百舸争流,这派繁荣景象,李白形容“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苏轼美誉“江东贾客木绵裘,会散金山月满楼”。特别是明代以来,银山门一带因临近渡口,商贾云集、百货登市,孕育出便商利商的商业文化。近代开埠以后,顺势发展出钱庄、木材、江广、江绸、绸布“五大业”,繁盛时商行会馆规模达数百家,自然带动起餐饮、服务、娱乐等行业蓬勃兴起。当时,中华园、万华楼、华阳楼、天乐园等酒楼饭庄百花齐放,水晶肴肉、“三鱼两头”等招牌菜肴争奇斗艳,奠定了丰富、精雅、清新的镇江帮菜风格,构成了淮扬菜重要一极。
在马明龙看来:“这碟肴散发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悠远香气,彰显着宜居宜业之城的独特魅力。”吃肴肉是很有仪式感的,点上一碟肴肉,码好姜丝、三淋香醋,待入味后夹起细嚼慢咽,让积蓄已久的咸香在味蕾里运化,激活十二时辰的流转,催生着一个人一座城的精气神儿。
一壶醋酿天地菁华,见卓越匠心。
“天下第一江山”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天下第一香醋,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马明龙写道:“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香醋是最好的调和剂,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那一种味。”每逢江南设宴,宾客面前必有一碟浅浅的镇江香醋,醋的颜色黑得发亮,就像米颠作画偏爱的徽墨,又隐隐溢出清雅沁人的香气,不浓不烈也足够醉人。镇江香醋为何如此令人沉醉?答案,或许就藏在江河交汇的风光与精益求精的匠心里。
风光造化风味,好山好水出好醋。镇江人充分发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巧思,取金焦之灵气,汲江河之精髓,采江南糯米塑“香醋之肉”,制三伏大曲壮“香醋之骨”,引中泠清泉润“香醋之血”,培百花醪糟育“香醋之魂”,镇江如云胜景皆入瓮中,沉淀出这坛甘醇佳酿。这样的醋,天生就浸满了风雅韵致。
从一粒米到一滴醋,需要经历48道工序,耗时九月有余,寒来暑往、日晒夜露,经历足够多的时光雕琢,才能被称为镇江香醋。马明龙写道:“这一过程因至纯匠心而愈显珍贵,背后蕴藏的韧性、定力,本就是镇江城市精神的凝练。”所以成书于镇江的著作,多为集大成之作。《昭明文选》归拢诗词歌赋,《文心雕龙》涵盖文章体例,《世说新语》集录名士风流,《梦溪笔谈》囊括百科技艺……精于工、匠于心,正是一代代镇江人潜心追梦的生动映照。透过这碟醋,我们真切感受到镇江人开拓进取、奋楫争先的精神谱系。有着180年历史的恒顺集团,早在1910年就获得“南洋劝业会金奖”,先后5次荣获国际金奖。不断推动香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涌现出乔贵清等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沉淀出“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江香醋成为中欧首批地理标志互认互保项目产品、我国第一个获得欧盟保护的调味品,远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镇江对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香醋,每天都在街头巷尾调和着、演绎着独一无二的“中国味道”。
在镇江,如今依然流传着“家有二两醋,不用请大夫”,香醋食疗“秘法”依旧为民间所喜。自古以来,食醋蕴含着药食同源、食疗合一的深刻医理。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注》中记载了镇江米醋的入药用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强调只有酿制二三年以上的米醋才可以入药,其余的醋只能吃;近代,《现代实用中药》中指出醋用于结核病之盗汗、为止汗药,又伤寒症之肠出血、为止血药。种种研究表明,镇江香醋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其性却不深沉霸道,甘于作药引伴服,能促进吸收、调节脏腑,起到互融互促、增强疗效之用。
“丝丝的酸、微微的甜、悠悠的香”,酽醯醇醴,余味袅袅。马明龙写道:“镇江香醋,容纳了镇江人对美味的向往、美好的追求,诠释着山水花园名城的独特魅力。一碟醋,一方土,一城人。新时代的镇江故事正在续写,‘镇江很有前途’的美好未来正在加速跑进现实。”
一碗面盛满乡愁,见城市温度(或镇江温度、或人间温度)。
一碗锅盖面,就着肴肉,蘸着香醋,最是人生快意享受,最是镇江人的独特味觉记忆,最是乡愁的味道。面锅里面煮锅盖,这看似奇特的做法,却蕴含着科学的道理。在不断翻滚的面汤中,锅盖的存在使得面条受热更加均匀,煮出的面条口感更佳。早在1983年,创当时国内最高收视的央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隆重介绍了镇江锅盖面。2009年,荣获“中华老字号 百年名小吃”金鼎奖,2017年又获评“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一碗面,体现了一座古城浓郁的民情民风;承载了一方水土厚重的历史文化。
单以浇头而论,随便一家面馆,以肴肉姜丝打头,雪菜肉丝、青椒肚丝、软兜长鱼丝等等不下10余种,土里种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单拼、双拼、多拼……面的浇头就是一本镇江本地菜谱,荟萃东南西北各方美食,既融合北方大地的豪气,也不失南方水乡的精致,不论是本地人外地人,还是老人小孩,都能找到喜爱的味道。
再以汤头为证,锅盖面首推红汤,酱油熬制是其中精髓。用本地恒顺酱油为基底,骨汤鱼汤共冶一炉,再搭配几十种香料,猛火烧沸、温火慢熬,才烩成合格汤底。这样的锅盖面绵柔醇香、咸鲜爽滑。马明龙把它誉为“润物无声的治愈系吃食”,写道“吃碗锅盖面,品出赤汤白面抚人心,未觞未咏,却也体会镇江人温和敦厚的亲和力。”
看看镇江锅盖面的影响力、影响面有多大,就知道人们有多喜爱镇江锅盖面。据不完全统计,镇江共有锅盖面店3800余家、带动就业2万多人,加盟店、连锁店更是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世界。马明龙写道:“一碗锅盖面带火了早市经济,带活了饮食文化,成为街巷经济中极具生命力的一环,助力镇江升腾烟火气、名扬海内外。”
新时代新征程,镇江正奋力奔跑在共富之路和新质发展之路上。做“错”的蹄髈制成了“肴肉”、摆“坏”的美酒酿成了“香醋”、放“错”的锅盖诞生了“锅盖面”。“镇江三怪”的妙手偶得,归根结底还是镇江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敢于试错容错纠错,容得下每一声先行先试的呐喊、每一场意气风发的探索,这也构成了镇江的精神内核。镇江人一直把镇江独有的味道养在“心里”。吾们镇江,蛮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