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2月2日),人民银行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反映了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和企业资金的松紧程度,以及经济活动的活跃度,可以简单理解为“反映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广义货币供应量)反映了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和经济运行状况,可以简单理解为“实际和潜在的购买力”。
上图:我国M1和M2的构成
至今,中国央行先后4次调整了M2的统计口径,但是对M1统计口径还是第一次调整。
上图:我国M1和M2口径的调整
为什么要进行调整?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道释道,在创设M1时,我国还没有个人银行卡,更没有移动支付体系,个人活期存款无法用于即时转账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而随着支付手段的快速发展,目前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转账支付功能,无需取现可随时用于支付,与单位活期存款流动性相同,应将其计入M1。
与个人活期存款相似,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随经济活动变化也逐渐显现出较强的流动性,因此也应纳入M1。
通过其他经济体M1构成可以发现,央行对M1统计的修订也可以视为响应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策略。
对比显示我国现行现行货币统计口径相对较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没有将个人活期存款纳入M1中。其次,我国M1不包括财政活期存款,而美国和日本M1都将地方政府活期存款统计在内,欧元区M1则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活期存款。此外,我国M1中没有统计非银金融机构活期存款,而美国和欧元区M1中均包括非银机构活期存款。
招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此次调整符合金融创新和移动支付方式的发展趋势,是必要和及时的,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现代支付体系演化与进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当前金融环境下货币流动性变化。
那么M1口径的调整在具体数据呈现上会有什么改变呢?
截至2024年10月,我国现有M1规模为62.82万亿元,居民活期存款余额为39.87万亿元,支付机构备付金余额为2.37万亿元。若将居民活期存款、客户备付金纳入后,2024年10月M1增速为-2.3%,较当前M1增速的-6.1%收窄了3.8个百分点。
具体到投资环节,M1又跟哪些市场相关呢?
统计显示,M1增速一直以来都是股指研究中比较有效的指标。从历史走势上看,M1增速和沪深300指数的拟合度较高,大部分时间两条线的轮廓基本上是一致的。
特别提示:数据仅代表过去,不预示未来
在2007年至2017年间,M1和房地产市场相关度较高,但2018年以来,随着经济结构和地产行业模式的转型,地产对于经济的贡献度趋于降低。疫情之后,受宏观经济和房地产政策影响,M1对于房地产趋势预示意义趋于淡化。
上图:M1同比增速与商品房销售(%)
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济市场的复杂性并非某一个或几个政策就能主导。M1 统计修订是一次重要的政策调整,但市场反应大概率会是多维度的。我们期待政策调整能够给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给予消费者更足的信心。
特别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查看原图 3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