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成县:“一粒小麦”的产业“致富经”

走进冬日的甘肃成县苏元镇张湾村,村民支红娃夫妻正忙着将挂面上架。“这些面从凌晨三点多开始盘条,要趁天色好全部挂出来才能缓一口气。”支红娃说。不一会,细如金丝的手工挂面挂满了一架,夫妻两人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手工挂面是成县当地的传统美食,因其口感筋道、易存放、老幼皆宜,广受大众的喜爱,每年进入冬季后,当地群众便用传统技艺制作高品质的手工挂面,在丰富市民餐桌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图片

当地群众制作手工挂面(陈争强 摄)

支红娃夫妇二十多年的手工技艺和口碑让他家的手工挂面供不应求,虽辛苦但每天能收入400多元,他感到很满足。他说:“两个人每天最多能制作100斤,一个冬季下来也能收入2万多元,挺不错的。”

在苏元镇,和支红娃一样通过手工挂面实现增收的还有100多户,他们的手工挂面口碑好除了采用传统技艺制作外,当地高品质的潘林小麦也是重要因素。

这个被当地村民称为“潘林”的小麦种子,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引进的优良品种,学名叫N斯特拉姆潘列小麦种子。经过40多年的种植后,品种老化、产量偏低的问题逐渐凸显,但品质好,特别适合制作手工挂面。

从2022年开始,苏元镇在成县农业部门指导下,开展了潘林小麦的提纯复壮和国家级绿色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群众在尝到改良品种种植的甜头后,种植面积从开始的150亩逐渐扩大到6000多亩。

种植,是优质小麦全产业链的开端,也是整个链条的关键所在。在逐步扩大优质小麦种植规模的同时,该镇针对劳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指导各村成立了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托管合作社,将各村无人耕种的土地以合作社流转或代耕代种的方式合作经营,种上了优质小麦良种,在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

图片

苏元镇水坝村小麦种植基地(陈争强 摄)

“合作社流转经营不仅实现了单户单干到全村共种,而且在小麦生产中实现精量播种、科学施肥、精准喷防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了群众种粮收益和积极性。”苏元镇农技干部苏效文说。

“高标准农田配套3米宽的机耕路,宽敞安全,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苏元镇党建办主任孟庆乾说。为了提高小麦种植的机械化水平,苏元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把田间道路列为重要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了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让群众轻松种地、稳定增收。

图片

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刘建军 摄)

良田粮用,种植良种,配套农技、农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和丰产增收,再通过传统技艺和深加工的赋能,“一粒小麦”一次次升级转化,实现了价值的不断提升和产业链的延伸,让农民丰收的底气更足,增收的渠道更宽,粮食安全的根基更牢固。(刘建军)